摘 要: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是當前教育的重要趨勢和方向。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全新的學科思維模式,創造性地開展學科學習和研究,培養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章結合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化學核心素養;高中化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9-0055-02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指學生在化學學科方面的綜合素質和應對不確定未來的能力。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使命是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敢于挑戰常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且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實驗進行探究[1],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要求我們在教學法上做創新性的研究,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性人才。
一、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是教育部提出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2]。高中階段如何讓化學學科素養落地,平時的教學活動如何體現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形成素養導向的學科思維,提高學生的化學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展示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主體地位未能體現
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但是,當今的化學課堂教學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學模式大多為教師單方面灌輸化學知識,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導”的作用,因此學生思考、動手探究、親自體驗的機會很少。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未得到體現和重視,學生在化學課堂學習的參與性不高。這樣的課堂無法呈現出當今要求的核心素養理念,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體現或者得不到重視,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就像空中的樓閣,無法落地。
2.課堂教學環境缺乏開放性
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搶時間,趕進度,大多數化學教師在化學課堂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和互相討論的時間很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缺乏思想碰撞。這樣的課堂導致學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師單一的思維方式,缺乏開放性,學生好的思維方法沒有得以呈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嚴重打擊,課堂上“死”氣沉沉。長期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習,學生也懶于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缺乏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這與當前提倡的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背道而馳,學生難以獲得全面發展。
開放的課堂可以調動學生思考、研究的積極性,呈現多樣化思維和觀點,并產生積極碰撞,激發學生積極開展科學探究。同時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觀點得到肯定也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形成,這符合化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的要求。
3.教學評價過于單一,缺少多元化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考試”是當前采用的最多、最普遍、最受倚重的一種教學評價手段,常常被用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當前高中化學教學中,評價方式單一,學校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推理能力等綜合素養的評價。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研究
1.改變教學理念及方式,培養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受考試形式的影響,在現階段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化學技能的培養和提升,阻礙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發展[3]。
學生一味地在課堂中聽講,缺乏一定的實踐機會,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鍛煉。他們對一些化學實驗只是根據書本上的圖片來想象,進行抽象化理解,教師沒有具體地呈現給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而且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缺乏深刻的理解,只能夠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不能夠系統化地掌握知識體系,嚴重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走出來,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化學實驗不是靠看的,而是要動手操作的。教師要盡力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論,要讓學生能夠應用于實踐之中,從而提升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增強學生的化學推理能力和模型認知能力,在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方式
大多數的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通過講解將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然后學生只是進行消化,學生是沒有選擇的權利的。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保證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并不能保證學生能夠完全消化知識點。同時,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會讓學生去做大量的練習題,也就是所謂的“題海戰術”。教師通過讓學生反復做題的方式來鞏固知識,這種方法雖然能夠強化學生的記憶,但是也同樣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那就是讓學生會更加反感枯燥的化學課堂,最終失去學習興趣。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教師就要善于在教學中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所設置的問題要能夠將前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學習人教版高中化學“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這節內容時,化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不同的金屬化合物和水產生化學反應的相似之處,比如,氧化鈉和氧化鈣分別和水發生反應,兩者的相似之處;同一種金屬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其性質存在的差異。比如,后一種化學反應中,鈉元素的氯化物和過氧化物的性質就不同,學生可以體會到同一元素不同的化合物所呈現出的性質也是多種多樣的,正是這樣的特性為我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世界。化學教師通過這樣的層層推理和歸納總結來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掌握化學知識。
3.呈現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要對課本演示實驗進行延伸探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材會根據學科特點,引入典型而簡單的化學實驗,讓學生清楚實驗原理及采用的實驗操作方法、設計方案、具體的實驗步驟、數據分析及實驗評價,形成基本的探究思維模式,教材演示實驗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4]。化學科研實驗的方向始終指向未知領域或者解決新出現的科研問題。而要讓學生形成核心素養下的科學探究和創新精神,光靠掌握教材的幾個演示實驗是達不到的。
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課本的演示實驗進行改編或者進行延伸探究。例如,人教版教材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的酸堿中和滴定實驗,在學生掌握酸堿中和滴定的原理和實驗方法的基礎上,延伸氧化還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原理等,并對氧化還原滴定典型的實驗方法——碘量法進行延伸。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對課本的演示實驗進行改編或者進行延伸探究,也是高考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考查方式。這幾年的高考中有關氧化還原滴定和沉淀滴定的試題出現頻率很高,涉及滴定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指示劑選擇、滴定終點的判斷、誤差分析和化學計算等,體現了核心素養對教-學-考的統一。
4.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鼓勵學生通過探究性實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化學。學習的本質就是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和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素材或者事件,聯系化學知識,設計成化學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實驗,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研究精神,同時拋出涉及化學實驗背后的社會問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材提到了從海水中提取粗鹽的過程,化學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掌握的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體驗實驗過程,并將實驗延伸到粗鹽的提純,讓學生感受實驗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把問題延伸到我們的食用鹽,如加碘鹽中碘的價態;為何加碘;碘的含量多少為宜;如何測定;缺碘對人體產生的危害;社會如何監督食用鹽生產企業保證碘鹽的質量等。
把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和化學知識、化學實驗聯系起來,設計化學實驗方案,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5.進一步強化化學學科概念及原理教學,發揮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工具性作用
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學生學好化學的根本。強化概念和原理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工具性作用。
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應該先高度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這也是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知識和能力逐漸轉變為學科核心素養。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化學反應類型進行研究,通過化學反應原理,幫助學生建立變化觀念和守恒觀念,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動態分析各種化學反應,從而準確把握各種化學反應的本質特點。
在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的核心任務,教師要深刻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注重教學過程,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通過實驗探究、邏輯梳理、結合社會生活等,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生活之美、社會之美,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化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落實核心素養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從而推動化學教育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先錦,胡天保.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7):4-7.
[2]王和.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實踐與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162.
[3]謝寶瑤.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2017(12):215.
[4]梁斌.“深度教學”在高中有機化學學科素養培養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159-160.
作者簡介:陸啟敏(1980—),男,壯族,廣西都安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