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近日,有網友爆料,甘肅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幾尊佛像經過修繕后表情“詼諧幽默”。爆料網友指出,這些佛像曾經頭部損毀,身體僅存石胎,當地村民自發出資修繕,但修復后效果并不理想。隨后,當地文化站回應稱:“1998年村民發現佛像頭部有損壞,便請匠人做了修繕,原貌沒有大的改變,這些屬于‘笑佛,笑也是其特征。”
這些修繕后表情“詼諧幽默”的佛像是不是“笑佛”,還需要專業人士進一步研究確認。近些年,隨著一些文物保護常識和紀錄片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明白,“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是國際上通行的文化遺產保護、維修原則。
尚無法確認,這些“表情包”佛像在修繕的過程中到底被改變了多少,但從其由當地村民自發出資修繕的細節來看,其修繕的專業度,確實得打上一個問號。一方面,在20多年以前,當地村民就有自發出資修繕文物的行動,這份文物保護的民間意識和自覺,無疑彌足珍貴;但另一方面,法鏡寺石窟1978年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修繕卻只能靠村民的自發行動,這背后或也對應著當地文物保護在制度上的缺位。就此來說,我們或許不忍苛責當地村民在自發修繕上的“不專業”。但20多年后,當地在文物保護上的制度保障是否真正進步了,能否杜絕此類現象再次發生,應該得到嚴肅追問。
文物修繕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它對人才、資源的要求都有著較高的門檻,是一般民間自發行為難以完成的。這些年,文物保護層面,無論是相關法律完善,還是社會意識提升、資源配備強化,都有明顯進步。那么,在各方面條件都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避免出現“破壞性修復”的現象。但從現實來看,這方面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