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
日常水果、米飯應該怎么吃?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中的養生道理還要從《黃帝內經》中來探尋。
《黃帝內經》中說“五谷為養”,認為五谷雜糧是養生的根本。五谷指“稻、黍、稷、麥、菽”,即大米、黃米、小米、小麥、大豆等,亦泛指現在所有谷類和豆類食品。“五谷雜糧”本質都是植物的種子。種子濃縮了植物的精華,具備旺盛的生命力,也稱之為“生機”或“陽氣”。
五谷雜糧還可以調養脾胃。五谷雜糧的屬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色黃的特點,多歸脾經、胃經和腎經,這些性味歸經特點也決定了其養脾胃的功能。谷氣皆入胃,散精于脾;脾氣散精,輸布五臟。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無從攝取,氣血無從生化,后天之本虧耗,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
因此,五谷雜糧等主食是最基本的營養,既可以補養人體元陽之氣,又可以補益后天之本脾胃,絕對不可以不吃主食。

《黃帝內經》中言“五果為助”,五果,本指棗、李、杏、栗、桃,亦泛指各種水果和干果。某些水果和干果還具有補益心腎脾胃和潤肺潤腸之功,對身體益處頗多。
中醫認為,水果有寒、熱、溫、涼不同屬性,一般可以分為寒涼、溫熱、甘平三大類,需要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合適的水果。
簡單來說,像大部分老年人體質虛寒,進食偏于寒涼的水果容易導致胃部不適,甚至腹瀉。中醫認為,過食寒涼水果易傷脾胃,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因此,建議此類人群食用溫熱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如蘋果、木瓜、橘子、桃等。
對于熱性體質的人來說,如食用了熱性的水果,容易導致胃腸積熱,火勝傷津,進而出現一系列“上火”的癥狀,如面部生瘡、口干、大便干結等。因此,建議此類人群食用涼性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如梨、柚子等。
總之,不管是寒涼還是溫熱性味的水果都不應過量,更不能代替主食,宜飯后食用。每個成年人每天的水果攝入量建議在200克到350克。
《黃帝內經》中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不管是五谷還是水果,或是肉類和蔬菜,不能有所偏食。要做到葷素搭配,合理飲食,饑飽有度,才能滿足機體的營養需要。
總而言之,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保養身體要順應四時陰陽之變化,調養心神。不管是吃飯還是吃水果,要做到合理均衡,飲食有節,不可偏食,不宜過量,寒溫適中,五味不過,順應自然規律吃時令果蔬,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