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 坤
達州市地處川東北、大巴山南麓,屬典型“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山區是全市扶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全市林業用地和規劃的退耕還林地占幅員面積的近“半壁江山”。
自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達州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把山區扶貧攻堅作為林業發展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務,充分發揮林業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兼顧功能與政策支持優勢,以夯實貧困地區生態基礎、加快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為目標,做好規劃推動、生態修復、生態富民、科技示范和部門幫扶五篇“文章”,全力助推山區脫貧攻堅,不少貧困村依托發展香椿、油橄欖、銀杏、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實現脫貧退出,不少貧困戶通過選聘生態護林員實現脫貧致富, 步入了“林業增效、林區發展、林農增收”的新時代。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34%,比精準扶貧前增加2.83個百分點;林業總產值達165.07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提高到2200元,分別比精準扶貧前近增加73.1億元、911元。
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要求,在精準扶貧伊始,我市結合全省林業扶貧攻堅實施方案,弄清種什么、哪里種、如何種,進一步編制細化林業扶貧規劃,指導各縣、市、區做好扶貧規劃工作。在編制全市“十三五”生態建設規劃、“十三五”林業發展規劃、新一輪退耕還林和第二期天保工程規劃、竹產業發展暨建設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實施意見、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實施方案、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建設方案中充分考慮生態扶貧、生態富民這一重要因素,從發展布局、項目和資金安排上予以大幅傾斜。在具備連片發展林業產業的754個貧困村,加強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和林下經濟發展。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和建議,爭取各項工程補助標準提高和工程建設任務。
全市從建檔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由之初的每年2538人增加到5713人,實現了一人護林、一家脫貧的基本要求。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全市林業生態投入達11億元,其中60%用到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確保生態扶貧建設落地落實。
我市切實把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按照“補短板、強弱項”要求,將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工程、鄉村綠化美化與扶貧攻堅有機結合,加大河流、庫區、陡坡地等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生態扶貧的普惠性。五年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66.58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23.37萬畝,完成天保人工造林3.1萬畝、封山育林20.2萬畝,實施森林撫育43.21萬畝,加強73.23萬畝國有林有效保護,落實造林補貼面積24.9萬畝,對515.36萬畝集體公益林實行生態效益補償,每年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7700多萬元。加大森林、濕地保護力度,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管理,松線蟲病防控“三年攻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為貫徹落實國家“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精準扶貧政策,全市從754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共選聘17918人次為生態護林員,規范程序、加大培訓、嚴格管理,撥付補助資金0.88億元,達到森林保護與脫貧增收“雙贏”。2019年全市生態護林員人數增加到5713人,人均每年直接補助收入從3500元提高到近5000元。將天然林資源納入保護范圍,開展天然商品林管護補助114萬畝,爭取補助資金約700萬元。加強生態扶貧資金兌現,開展資金使用稽查工作確保涉農資金安全足額到戶。
從2018年起,各縣、市、區采取“合作社+造林+貧困戶”新模式,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達20家,涉及社員709人,其中吸納貧困人口509人,實現貧困戶就近就業增收。2020年2月下旬至3月,開江縣國有林場為推進寶石湖湖濱生態林帶建設重點項目復工,林場每天組織生態護林員、鄰村貧困戶30-40人造林施工。全市創建省級森林小鎮7個、國家森林鄉村19個。
我市以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和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生態富民產業的機制、模式及配套支持政策,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等有效模式,大力引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林業生態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園區化經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生態產業扶貧示范樣板。全市發展現代林業產業基地130萬畝,培育壯大涉林龍頭企業171家,其中國家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建立涉林專合社293個、家庭林場55家。建成國家森林公園4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建立國家森林康養試點單位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1個、省級森林康養人家28個,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步入了山區變景區、景區促扶貧的新路。
宣漢縣百里峽中藥材有限公司組織龍泉鄉羅盤村種植木香1.5萬畝,年產量2000余噸,總產值達1400萬元,培育種植大戶50余戶,帶動貧困戶34戶,2016年全村28戶建檔貧困戶實現脫貧,木香產業已成為該村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萬源市培育壯大花萼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建成5萬余畝珍珠花菜種植基地,惠及13個貧困村,近3萬農戶從中受益。2016年,種植區農戶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渠縣李馥鄉高硐村引進渠縣萬隆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藤椒基地1500畝,2016年37戶貧困戶、126人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大竹縣依托發展的10余萬畝香椿特色產業,帶動種植戶人均香椿年收入3500元以上,扶貧解困30個貧困村1.8萬貧困戶5.25萬人,超過10萬人吃上了“香椿飯”。渠縣龍寨(秀嶺春天)省級森林康養基地每年吸收固定、季節性貧困戶7人務工,平均每人每天120元工資。
針對全市林業生態扶貧重點和山區貧困群眾的技術需求,開展了葉用銀杏密植園、香椿豐產經營及間作栽培、竹筍竹林、樹花菜栽植等推廣示范,建立示范基地近3000畝,開展烏梅、巴山椿芽良種選育和筍用竹引種,開展無花果、川黨參、華重樓等中藥材區域地方標準的制定,引導鄉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主動性。開展科技下鄉活動30次,接受咨詢人員5000余人次,發放資料1.2萬份。每年選派科技特派員和專家約50人,開展決策調研咨詢和在線服務,在線咨詢服務250次。
同時,為提高生態扶貧發展質量,突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政策,邀請有經驗、有特長、懂政策的專家和領導教學,每年組織基層技術人員、駐村“第一書記”、種植業主(大戶)等2763人次開展“充電”,重點培訓林下養殖、主要經濟林栽培、中藥材種植、林下養殖、森林食品安全、扶貧政策解讀和產業融合發展等內容。
近年來,市、縣兩級林業部門把扶貧幫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壓實幫扶責任,加大項目、資金扶持和干部結對幫扶力度,不斷增強幫扶“輸血”與“造血”效果,提升、穩定脫貧成果。
全市林業部門共聯系幫扶13個貧困村,其中2個深度貧困村,涉及貧困戶1297戶4262人。為抓好幫扶工作,各主管部門下派駐村“第一書記”,安排駐村工作隊42人。五年累計直接投入和爭取資金達5076萬元,完成異地扶貧搬遷330戶,新建、改造道路178.2公里,修建9個村25處人畜飲水設施,發展生態產業基地11812畝,改建、維修村支兩委辦公用房3760平方米,13個貧困村按期實現脫貧退出。
宣漢縣馬渡關鎮浪洋村作為達州市林業局首個聯系幫扶村,先后下派兩人擔任“第一書記”、2名駐村人員,對105戶貧困戶實行干部結對幫扶,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定期到幫扶村調研和聽取駐村工作對匯報。爭取和投入資金184.5萬元,支持修建了占地面積約300m2的村支兩委辦公樓,對原村級小學進行維修改造,異地搬遷11戶,新建和硬化道路達到4.5公里,修建起了9處飲水工程,維修12口山坪塘,發展皺皮木瓜、臘梅等450畝,實施境內道路全面綠化,建設鄉村美麗風景線,確保了浪洋村2018年如期脫貧退出和成果鞏固。該局2018年增掛的聯系幫扶深度貧困村宣漢茶河鎮國山村,2019年脫貧“摘帽”。現任浪洋村“第一書記”張鵬同志被評委2019年度全省脫貧攻堅“五個一”幫扶先進個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通過五年多大力實施生態扶貧和各級各部門齊心幫扶,754個涉林貧困村實現了山綠了、民富了,如期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正朝著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