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剛 肖冰雪 何冬梅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幅員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2.45億畝,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同時,川西北草原又是我國第二大藏區、第一大彝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主要分布有甘孜藏族、阿壩藏族羌族和涼山彝族三個自治州的48個縣。川西北草原地處長江、黃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源頭,是我國西部生態屏障,是全國最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特殊,自然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多年來,該區域以發展草地畜牧業為重,忽視了草地的合理利用與保護,致使草地長期處于超載過牧的不合理利用狀態,草地生產力下降,加之亂采濫挖,鼠蟲危害、毒雜草侵襲等多重影響,草地不堪重負,生態環境惡化。至2010年底,該區域沙化面積已達87.1萬hm2,潛在沙漠化土地68.8萬hm2,占整個草地面積近10%,而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擴展。川西北草原已經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主要沙塵源地,同時也是長江、黃河泥沙的重要來源地,給長江、黃河中下游經濟發達地區帶來嚴重的生態安全隱患。
川西北高寒區沙化土地是一種特殊的沙化類型,具有海拔特別高(平均多在3500米以上),生長季短、有效積溫低、降水分布不均等顯著特點,與北方沙地在沙化成因上、沙化土地特點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該區域高寒與干旱共同作用使得區域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植被一旦破壞極難恢復。
研究結果一致認為,自然和人為因素是造成草地沙化的兩大主要原因。川西北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第四紀末期冰川劇烈運動引起河流及其支流、湖泊均幾度改道或搬遷,形成了眾多古河道、古湖床。古河道、舊河床沙礫物質多,成為沙化沙源。其次,在地質構造上,川西北相當部分草地的地層出露巖層主要有T2、T3砂板巖、頁巖和第四紀松散堆積沉積物,T2、T3砂板巖、頁巖風化后含沙量高,第四紀松散堆積沉積物又主要是粉沙沉積和沼澤沉積。該區地表植被層一旦破壞,在雨水和風力作用下極易形成沙地。與此同時,全球“溫室”效應也是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若爾蓋縣1957—2001年的氣象數據統計表明,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氣溫均<1℃,而90年代后年平均氣溫均>1℃,年平均氣溫升勢明顯。本區域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呈現波動協同一致發展的基本規律。草地超載過牧是造成草地沙化的最核心的人為因素,沼澤過度開發、亂采濫挖也是促成草地沙化的人為因素之一。其中自然因素為主導因素,對土地沙化起主導作用。人為因素為次要因素,對草地沙化起促進作用。
(一)研究目的
(1)針對川西北高寒沙地海拔高、分布區域廣、類型復雜等特點,科學劃分川西北高寒沙地立地類型,為因地制宜、分類治理、分區施策提供重要依據;
(2)配合川西北地區防沙治沙試點示范工程建設,突破沙地植被恢復材料單一、優良治沙植物匱乏等技術瓶頸,重點研究沙地植被恢復植物材料篩選與擴繁技術體系,篩選、培育出適合川西北高寒沙地的植被恢復的優良植物材料,為沙地治理提供優質苗木保障;
(3)遏制川西北沙化土地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防治土地退化、進一步沙化,進行沙地土壤改良和流動沙地固定技術的研發,為沙地植被恢復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加速植被恢復的進程,加快流動沙地的固定,減緩沙害的發生;
(4)構建川西北高寒沙地植被恢復模式與技術體系,為不同類型的沙地治理和應用推廣提供實用技術,為進一步做好防沙治沙工作,促進川西藏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二)取得的技術突破
1、首次創建高寒沙地立地分類系統,率先構建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復有效模式,為川西北地區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示范樣板;
2、查清了川西北高寒區沙生植物種質資源,成功選育治沙植物良種,創新了治沙喬灌木規模化繁育技術,解決了高寒區治沙植物材料匱乏問題;
3、首次闡明了川西北高寒沙地生物結皮形成規律,揭示了“栽植植物-生物結皮-修復土壤”的沙地生態恢復機理問題;
4、構建了包括土壤改良、流沙固定、喬灌木栽植、牧草混播等四個關鍵環節集成技術的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復技術體系,填補了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復領域的研究空白。
盡管如此,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制約草地退化、沙化治理的核心問題尚未解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投入與其需要還有較大差距。川西北地區面臨著相當艱巨的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但是目前的投人規模、領域和手段還難以適應要求。
二是缺乏持續穩定的利益補償長效機制。川西北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目前沒有建立持續穩定的利益補償機制,牧民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繼續進行破壞性的生產活動,致使生態治理陷入治理-破壞-治理的怪圈中。
三是生態治理植物材料十分缺乏。盡管已經有了以高原紅柳、老芒麥、硬稈仲彬草等為代表的一批適應當地條件的本土優良治沙植物材料,但由于缺乏資金支持,無法建立規模化繁育基地,導致無法快速、規模化供應,從而制約了治理的進度和效果。
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思想意識、加強對草原沙化退化治理的組織和領導。草原沙化、退化治理是事關民族生存、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大事。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其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生態問題是民族安全問題,經濟問題是牧區安定問題”的觀念。各級黨政領導應對土地沙化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廣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危機感、責任感,切實抓好草原沙化、退化的治理工作。
建立草地退化評價和草原沙化監測預警體系。根據退化、沙化草原不同生態區域、氣候、草原類型及畜牧業生產特點,分別選點建設不同沙化、退化草原類型固定觀測點,形成由省中心、區域分中心、監測站、觀測點四級構成的川西北草原資源動態監測網絡。項目建成后,將能夠完成長期監測沙化、退化草原面積、草原生產力、草原環境質量、草原利用方式及強度、草原自然災害的變化動態的任務,為國家和省生態建設的宏觀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科學依據。
建立科技支撐和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川西北退化、沙化草地治理優良植物材料育繁中心,進行沙化優良草種的育繁體系建設;圍繞防沙治沙的關鍵問題,結合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立一批高起點、高水準的科技示范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的治沙技術和科技成果,結合本地特點提出一套適合本地區、簡學易行、群眾便于接受的防沙技術和治理模式,并加以推廣應用;加強防沙治沙科技隊伍建設,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大批防沙治沙科技人才,建設一支科技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防沙治沙科技隊伍,帶動和促進草原沙化治理的全面開展。
增加生態建設基礎投入,切實推進草原保護與建設。草原沙化退化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屬國家重點大型公益工程,川西北草原沙化、退化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投入不足。必須加大投入,切實解決草原退化和沙化治理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要將川西北草原沙化、退化治理列入國家生態建設專項,或列入西部大開發的生態環境建設重要內容,給予專項投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