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李揚帆
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沖擊,國際政治局勢出現新的重要變化。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全國“兩會”上,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要求“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為我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經濟發展布局,指明了基本方向,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指引。7月,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召開,會議全面貫徹黨中央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決策精神,圍繞黨中央和四川省委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部署,明確了“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的工作方向。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謀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路徑,需要更好發揮成渝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優勢,建立適應國內國際分工的產業體系,在體制機制創新上走向全國前列。
突出中國特色、巴蜀優勢,打造全方位展現新發展理念的世界級都市圈、城市群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東、南、北三個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增長極。在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格局中,將位于西部內陸的成渝地區明確為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具有同等發展能級的區域增長極,對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西部地區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成為當之無愧的“第四極”,就要突出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展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繼續提升發展水平,代表中國、走向世界。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需要開拓全球視野,堅持國際標準,著眼于現今到本世紀中葉的三十年內,我國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對人類文明貢獻持續增大的總趨勢,敏銳把握國家戰略需求下的新發展機遇,深刻理解區域增長極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始終對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前沿,在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構建世界級產業集群、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理念變革中擔當先鋒。
從四大區域增長極的比較優勢看,京津冀區域依托首都的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職能和總部經濟優勢,構成首都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聯系全球的首要窗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引擎。長三角區域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優越,農業、工業、人文、商貿、金融等各方面發展積淀深厚,在經濟體量、國際化發展觀念、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長期保持領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要素高度集聚,經濟效率意識強烈,充分享受“一國兩制”的制度紅利,在我國參與全球先進科技與高端產業協作、吸引調動全球發展要素、聯動海外華人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安全優勢突出,是中華文明數千年長盛不衰的代表區域,能夠輻射帶動的國內地區最為廣闊,在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發展中處于樞紐地位,并且仍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容量。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唱好“雙城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進一步突出多方面的核心優勢:
一是要素齊備。成渝地區產業門類較為齊全,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較強,自然資源儲量相對豐富,水力、頁巖氣等能源開發潛力較大,可用于城鎮化的國土空間充足。成都、重慶兩大國家中心城市對于本地及周邊地區人才具有強烈吸附力,在吸引集聚全國領軍人才方面的優勢也日益顯現。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成渝區域經濟應對外部風險事件沖擊、抵御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韌性較強。
二是生態宜居。成渝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山川縱橫,大江奔流,森林覆蓋率高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自然景觀壯美秀麗。成都全力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成渝地區一些中小城市、衛星城鎮也擁有良好的生態本底。在生態宜居的環境中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吸引全球人才、資金、企業等發展要素的重要優勢所在。
三是布局均衡。成都、重慶兩市發展能級大體相當,距離適中,可分別形成各自的都市圈,兩市部分功能的重疊不會造成競爭性內耗。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進一步增大了成都都市圈的輻射半徑,拉近了和重慶都市圈的距離。“雙中心”的布局還有利于合理分配發展要素,在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之間保持合理的發展梯度,淡化城郊界限,縮小城鄉差異,減少“虹吸效應”,實現協調發展。
四是文化親近。成渝地區具有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社會公眾對于巴蜀文化圈認同感較強,方言、餐飲、娛樂、習俗等方面十分接近,有利于商旅密切往來、人才靈活流動、企業深入合作,尤其適合在新興的數字文化產業等領域打造成渝共同體。并且,兩市都兼具現代都市格調與傳統市井文化,本地居民熱情友善,對于來自區域外的“新巴蜀人”較為親和包容,各年齡段、不同職業的遷入居民都能找到易于融入的本地社群。
優化提升產業體系,進一步以區域經濟循環有力支撐“國內大循環”,建成我國對外開放發展的新窗口、新高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國四大區域發展極加快占據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引領全國各地共同鞏固和擴增國內經濟大循環體系,努力補齊我國經濟體系中的短板,在激烈的全球產業競爭、微妙的國際宏觀微觀政策組合博弈中立于不敗之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在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產業鏈自主保障能力、開放發展能力,優化提升區域產業合作水平:
一是集兩省市之力支持優勢產業發展,為我國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貢獻成渝力量。大力發展航空裝備制造業,吸引航空發動機等關鍵環節企業在成渝地區設立研發制造總部,在大型裝備研發設計軟件、電子控制系統、相關配套制造領域培育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土明星企業。緊追全球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電子信息產業前沿,加快在成渝地區形成“研發+制造”集聚優勢。深化軌道交通、工程技術解決方案等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建立覆蓋成渝地區的產業聯盟,增強整體競爭力。
二是沿西部陸海新通道布局國內產業鏈,更好發揮成渝地區對整個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豐富成渝與西安的“西三角”經濟合作內涵,在農業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重工業關鍵技術、軍民融合、文旅、金融等重點領域形成協作機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西部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密切與甘肅、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的經濟聯系,推進汽車等裝備制造業跨省區整合做強,優化鋼鐵、有色、建材、輕工等產業布局,促進相關省區的能源、土地、勞動力得到優化配置,強化西部地區制造業成本優勢。
三是加快面向東盟、南亞等重點方向開放發展,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形成前,牢固占據產業鏈關鍵環節,鞏固我國在供需兩側的規模經濟優勢。鼓勵項目施工類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合作平臺,整合優勢技術力量,統一對外競標,擴大海外市場收入占比。鼓勵大宗商品和初級產品貿易商、海外代工及外包服務中介商、深耕海外市場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國際化法律財會及咨詢服務機構等各類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企業落戶成渝地區。在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航班航線及領館建設等方面中增進兩市的統籌協調,在合作中實現均衡發展,壯大區域經濟整體影響力。
勇于改革,善于創新,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貢獻者、先行區
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我國發揮中華傳統治理智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能力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不僅要在經濟發展能級上躋身一流,還要在公共服務、社會治理領域勇立改革潮頭,形成先進經驗。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我國需要更好發揮政府在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均衡協同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精準施策。成渝地區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基礎較好的人口集聚區,肩負著探索區域微觀治理新模式、減輕國家宏觀政策負擔的重要使命。當前,需要重點圍繞增加就業機會,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別是通過獎勵、補助企業的方式,為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在成渝地區就業創業提供堅強保障。同時,統籌優化縣域經濟布局,引導形成差異化產業結構,扶持返鄉務工人員就業創業。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川渝兩省市需要突出重視區域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國企改革等歷史遺留問題處置,一方面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解決困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一切障礙,嚴格遵循國際市場通行準則,促進區域營商環境再上臺階,另一方面要貫徹“六穩”“六保”要求,做好職工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投資者債權人合法權益保護等重點工作。
全球經濟的智能化、平臺化發展趨勢,意味著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發展前景不可避免地出現分化,人力資本競爭關系到個人和家庭的發展,也是區域經濟發展中愈發需要重視的關鍵領域。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優質教育資源和發展機會、經濟有效的醫療保障,對文化產品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成渝地區需要對標京滬等科教發達地區,建立面向未來、面向全球競爭的基礎教育體系,通過多元化的辦學方式,為青少年提供豐富多樣的發展路徑,幫助有潛力的拔尖人才在青少年階段脫穎而出、得到定制化培養,早日走向全球舞臺,真正解除父母的擔憂和焦慮,從而吸引尖端人才長期留駐發展。在醫療健康領域,探索兼顧市場競爭與社會保障的發展路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身強體需求,引導形成自律型健康生活方式,減輕老齡化階段的醫保支出負擔。在文化產業領域,需要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探索更加包容藝術創作的發展方式,吸引國內外名家大師定居成渝地區。
社區治理是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終端”環節,也是體現城市文明、增進民生福祉的最有效途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揮傳統優勢,建設和諧、文明、綠色的城鄉社區,能夠彌補現階段人均產值和收入低于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劣勢,增大民眾在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借助數字化基礎設施,實現網格化社區治理,維護社區安全有序、清潔衛生的基本環境;通過政府統籌管理和引進社會化物業服務相結合,在物業管理、應急響應、家政服務、養老助殘、婚戀引介等各方面提供貼近民眾需求、成本費用合理的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