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聽到諸如“差不多就行了!”“已經差不多了!”“這樣就差不多可以了!”等等語句。“差不多”,顧名思義就是指“相差不多、幾乎等于”“過得去”。懷有“差不多”思想的官兵,往往掰著手指頭過日子,抱著“打工心態”當兵,思想早早進入“退伍倒計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首《差不多先生》歌這樣唱道:“活在差不多邊緣,又是差不多的一年。”“差不多”思想害人害己,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導致“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嚴重后果。
“差不多”是一種消極處世的態度。古語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強軍目標是需要全體官兵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偉業,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差之毫厘。而有的同志往往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不僅沒能成為強軍路上的參與者,反而給這項宏圖偉業拖了后腿。黨和國家不斷提升軍人待遇,讓軍人成為全社會最受尊崇的職業。我們應當刻骨銘心、書寫豪情,用日復一日、精益求精的工作訓練回饋黨和人民。
“差不多”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脫。說“差不多”的人,往往標準意識非常淡薄,把工作當作負擔。遇到任務能躲則躲、能推則推,實在躲不過便敷衍了事,卡著節點“交差”。這種“小聰明”,可能一時為自己省時省事省力,卻辜負了組織和領導的信任,更枉費了部隊多年來的培養與鍛煉。“差不多”要不得,“差不多”差掉的是人品是責任,這與革命軍人的鐵肩擔當背道而馳、格格不入。
“差不多”是一種自找借口的懶惰。做一件事情認真很容易,難的是將每件事都認真對待。青年官兵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墩苗一定要墩實”,不能投機取巧,不能吃快餐、走捷徑。人不能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一個人老給自己找借口、偷奸耍滑,有可能瞞得了一時一事,卻不可能長久蒙騙群眾的眼睛。如果在最能鍛造人、最能錘煉意志的軍營都不能摒棄這種陋習,那么,即使以后退伍回到地方,也很難干出什么名堂。
胡適在《差不多先生傳》里寫道:“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現在看,“差不多先生”并沒有隨著舊社會而消失。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要和“差不多”說拜拜,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要培養自己精耕細作、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