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鵬

多年以前,我們帶著家人的期望、鄉親的祝福,從故鄉啟程,去往那神秘而又遙遠的軍營。而軍營卻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會隨著我們的使命任務、工作性質而變化:從城市到城市,從鄉村到鄉村,從海島到海島。永遠不能預判,我們的最終落腳點會在何方。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們即將卸下征衣,要選擇一座城市,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回歸的選擇有很多,有人滿懷對故土的眷戀,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還有一些人,會在旅途所“經停”的城市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停下腳步,安營扎寨。回到故鄉的戰友,面對的是陌生的故鄉。留在他鄉的戰友,從此他鄉是故鄉。
我留下的城市,屈指算來,只能算作“第五故鄉”了。慚愧地講,我是“見一個愛一個”,每到一處,都以為會是最終的歸宿,都毫不猶豫地喜歡上了她。所以,對于一個“在路上”的游子,多年來的軍旅歲月,最大的心愿就是落腳在某座城市,拂去疲憊的身心,如千萬人一樣穩定地生活。
現在,對外地來某地創業工作的人群,有一個專屬稱謂——新某地人。盡管我不太認同這種稱謂,似乎是本地百姓與外來人口刻意區分的標志,但也沒有理由去反對。我相信一座極具包容性的城市,打心眼里歡迎我們來此生活創業,相信我們能夠為城市發展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讓他鄉變成故鄉,毫無疑問必須要愛上她。
融入她,就要拿出百倍的熱情和態度。至少,要懂得她的歷史和現狀,了解她的發展定位,學習她的人文文化。每到一座城市,或跑步,或騎車,或坐車開車,我定然會把城市的道路、建筑和街區熟悉一遍。城市里的主題公園、博物館、步行街、運動場,都是我必去的地方。這已是多年的習慣。在北方那座著名港口城市,我登上白玉山頂,眺望旅順口百年滄桑;在東海之濱的千島群島,我駐足三總兵雕像前,聆聽百年前軍民奮起抗英的吶喊廝殺;在姚江哺育下的“東南最名邑”,我徜徉于王陽明故居內,感悟知行合一的精髓真諦。而今,我定居在一座還很陌生的城市,親近她,走進她,做她的朋友,一定會是很棒的人生體驗。
融入她,就要跟她的憂思關切同頻共振。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此刻,我仿佛看到百年前開埠時川流不息的繁華,看到改革開放后民營經濟春潮涌動的盛景,看到集裝箱密布的港口駛向世界的巨輪,看到長三角南岸大灣區擘畫出的宏偉藍圖。應該說,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有幸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回歸城市。但是,無論城市經濟發展到什么程度,前方都還有很多坡坎溝壑,都還有很多發展陣痛。這樣的感受,我們要共同分擔,共同承受。在回歸的跑道上,她需要我們加速跟上節奏步伐,而不是一個遠遠站立悄悄跟隨的看客。命運,把我們和城市緊緊相連,就要跟她同呼吸、共命運,榮辱與共、融為一體。
融入她,就要在她的血液里植入軍人的敬業和忠誠。回歸城市,我們并非行囊空空。我們帶回來絕對的忠誠、正直的靈魂、強健的體魄、敬業的精神。也許我們的起點不高、起步不快,但我們期盼融入的心是真誠的、熱切的。無論接下來被安置到哪個崗位工作,我們都會全身心地投入,虛心學習求教,讓自己早日變成“行內人”“主力軍”。文明創建、數字經濟、灣區建設等等,都會有我們參與的身影。跟著城市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誠摯的期盼。
每一個從戰場歸來的戰友,就如同初嫁的新娘,正羞澀地與婆家親人相見。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不妨放下種種顧慮,帶著最美的微笑出發,腳下路在,前方希望在,回眸處愛與溫暖一直都在。
相識的都是朋友,相知的都是親人,相遇的都是故鄉。我來了,期待你的接納和安排,也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