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林
山清水秀,地易耕植,水草便畜……翻開山城本溪的農耕史,土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成了明顯的短板,也讓我們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選自《呂氏春秋》)對于自然取之以時、取之有度,成了近年來本溪市保護和提升土地問題,尤其是耕地保護的重要內容,如何加強耕地保護,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根據近年來本溪市自然資源局數據顯示,該市已連續17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在這些的背后又是怎樣的一番努力。
加強耕地保護和監管,推進保護各項制度建設逐步完善,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
截至2019年底,本溪市耕地面積126.1 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87.72 萬畝,分別超過國家下達保護任務 117萬畝和 85.05萬畝,并實現了連續 17年耕地占補平衡。
在加強耕地的保護和監管工作中,本溪市鄉村按區塊對承包者生產經營和建設等行為進行實時監管,做到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體系和縣、鄉、村、組四級監察體系,形成快速反應的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破壞耕地、撂荒耕地和違法占用耕地等行為。各縣、區政府堅決落實省下達本溪市的耕地保有量11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85.05萬畝的保護指標,對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行重點保護,切實履行“落地塊、明責任、設標志、建表冊、入圖庫”五項工作要求。
不斷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市政府將耕地儲備庫建設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增加耕地數量和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要手段。立足挖掘本地區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增加新增耕地,對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實行規范化管理。該市還根據全市耕地后備資源潛力情況及年度耕地“占補平衡”需求,制定了年度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計劃,并監督計劃的落實。
近三年來,全市共實施土地開發項目17個,新增耕地390公頃,其中新增水田140公頃;實施耕地質量提升、旱田改水田項目2個,新增水田12公頃。
為了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與監測,該市每年度都會開展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價工作。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28407-2012)規定的技術方法,依據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對年度內耕地增減變化及耕地質量建設等引起的耕地質量等別變化,開展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更新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并建立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數據。通過開展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全面掌握本轄區年度耕地現狀變化及耕地質量建設引起的耕地質量等別變化情況,保持耕地質量等別數據的現實性,服務于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并為制定相關的耕地保護政策提供依據。全市耕地質量年度監測工作從2013年開始至今。
同樣,在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的同時,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更是每年從自然資源收益中安排耕地保護經費,專項用于耕地和基本農田的動態監管、地類等級評定、保護標志設立等支出。近三年來,市財政撥付基本農田劃定及保護標志設立與維護專項經費190萬元;撥付耕地監測專項經費200萬元;撥付土地開發專項經費5070萬元。
強化耕地要做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在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礎上,該市正在積極探索創新耕地保護機制,破解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難題。
本溪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是耕地保護的重要前提,要嚴格執行“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要求,加強儲備耕地庫建設,推進農用地分等定級,重點加大優質耕地和水田的儲備。
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上,我市將逐步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集中開展土壤培肥改良、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復等,有效提高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耕地全面監測監管,建立健全耕地保護長效機制,結合自然資源調查、土地衛片執法檢查等手段,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變化情況進行監測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