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利娟
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生態農業綜合考量社會、經濟、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可有效解決農業資源緊缺和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真正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黑龍江省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循環經濟、資源節約、農業新能源以及農業全產業鏈等方向,構建起了較為健全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農業廢棄物再利用。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是通過農業廢棄物的多級循環利用,將上一生產階段的廢棄物或農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最終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從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和平鎮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和其他副業為輔,全鎮以沼氣為紐帶,建立起“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生物鏈,在黑龍江省具有推廣價值。
二是農牧業復合發展。農牧業復合發展是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在同一地域土地上將農作物種植、節能日光溫室、沼氣池、畜禽舍等有機結合,形成積肥同步、種養并舉的良性循環能源生態系統工程。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試點的豬—沼—果—魚—燈“五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推廣無公害作物種植,運用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等高新技術,減少農田、果園的農藥施用量,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凈化農業生產環境。
三是種養加復合發展。種養加復合農業發展是將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有機結合,采用清潔生產來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加工增值及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采取“糧—畜—肥—糧”良性循環模式,實現資源的多級轉化利用,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望奎縣望奎鎮農畜產品資源豐富,圍繞生物有機肥、生豬副產品深加工等循環經濟項目,以雙匯北大荒集團為龍頭,對農畜產品進行精深加工,以實現生產和生態的良性循環。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以政府主導推動為主,發展生態農業內生動力不夠足。目前,黑龍江省生態農業多數是在政府主導下推動完成。對農民而言,一方面因宣傳不到位,對發展生態農業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是長期工程,要承擔長期投資、收效緩慢等風險,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農戶有顧慮。對投資者而言,生態農業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被貨幣量化,政府缺乏實質性激勵政策,發展生態農業缺少利益驅動機制。
二是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相對滯后,資源及廢棄物利用率不夠高。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完善的新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體系支撐。目前,我省生態農業產業技術還處于緩慢推廣階段,加之農業和工業之間的行業隔閡,導致農業廢棄物不能被下一個部門有效加工利用,造成資源破壞和浪費。較高的農藥化肥施用量,嚴重的水資源浪費,較低的畜禽糞尿、農業廢棄物回收率和利用率,均破壞了生態環境。
三是資金有效投入不夠足,發展生態農業后勁乏力。生態農業工程兼具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投資風險大。農業循環經濟的投資主體是企業和農戶,資金來源以自籌為主,要承擔很大風險。我省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難以長期支持補貼需求,銀行貸款對科研項目的支持有限,這些因素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四是政策法律與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發展生態農業缺乏保障。黑龍江省生態農業發展處于試點起步階段,具體推行需要擬定實施細則及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指導。目前,缺乏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標準和監督體系,在資金、技術、財稅、人才等環節缺乏政策支持。此外,構建循環產業鏈條要求有較高水平的配套基礎設施,我省農業基礎設施嚴重落后,影響了生態農業建設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三、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生態農業宣傳力度,建立激勵機制。舉辦專業宣傳教育和培訓活動,講解生態農業新技術的應用,讓參與者充分理解實施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和優越性,轉變傳統農業思想理念,加快生態農業建設步伐。政府應在轉移支付、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多種補償方式,以此來分解企業和農戶在發展生態農業中承擔的風險,從而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戶發展生態農業。
二是加強科技研發推廣和產業鏈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生態農業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作為技術支撐。政府部門作為組織者和協調者,應聚集農戶、企業、科研部門的力量,通過市場調研、科研部門研發和政策支持,建立專項生態農業技術應用和研發基金,促進生態農業產業鏈形成。循環產業鏈條是建設生態農業的關鍵,構建農戶家庭內部、農業內部以及企業內部循環體系。圍繞主導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建立農牧業、農工業、城鄉之間的大循環,形成不同產業間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循環經濟。
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創造優質的農業投資環境。資金是生態農業建設以及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我省生態農業發展還處于實踐階段,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對于投資者而言驅動力不足。要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針對生態農業投資風險大、收益慢的特點,通過采用政府擔保、建立專門擔保機構來降低投資主體風險,給予投資主體財稅傾斜,通過降低財稅負擔等來降低投資中的負效應,以此吸引資金投入。
四是加強農民生態農業素質培訓,健全農村管理模式。針對技術推廣人員和成果應用者,設置不同層次課程,聘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授和專家作為導師,理論聯系實際,加速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實施生態農業的主要參與者是企業和農戶,農村基層管理者的組織、領導、執行能力直接影響其運行效果。應加強完善農村基層組織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
五是完善政策服務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修復。通過制定與生態農業發展新階段相適應的政策服務體系,在財稅、產業、金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生態農業參與者注重保護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政府部門組織領導、健全機構、制定發展評價標準。通過政府牽頭、社會廣泛參與、市場化運作,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減少生活污染。通過防污工程、造林綠化工程,減少農業外源污染,逐步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助理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