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
他常常在搶救病人后,靠在墻邊就睡著了,他說,歇一會兒,接著干,但這次,卻沒能再起來;和同事約定,隔離結束后,如果還有需要,咱們接著干,但這次,他卻食言了;為了患者不分晝夜忙碌,虧欠家人的太多,他總想著以后再補償,可放在包里的“六一”兒童節禮物,卻再也不能親手送給女兒了……在援助綏芬河勝利回到隔離點進行隔離的第六天,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主治醫師于鐵夫突發呼吸心臟驟停,永遠地離開了他不舍的工作、不舍的患者、不舍的家人,年僅42歲。
“要是再需要回去,咱還接著干!”
作為抗擊綏芬河口岸輸入性疫情醫療隊隊員,4月25日,于鐵夫和隊友一起奔赴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開展醫療救治工作。
第一次進艙是在凌晨,于鐵夫特地給隊員們準備了巧克力,告訴大家出來時務必全吃掉,以防虛脫;進艙后他又趕緊幫助大家檢查防護服穿戴是否到位,帶領大家熟悉病區的情況,每進入“紅區”都囑咐同事早點出來,而他卻總是一個人留守到最后。
作為醫療隊臨時成立的三級醫師查房的責任主治醫師,除了日常查房工作,于鐵夫肩負著更多責任。每次進艙,他都要把所有的患者查看一遍,幫助管床醫生采集患者病史,采集核酸標本。那段日子,他經常是從隔離病房回到酒店洗漱完,就又返回醫院完善病歷、辦理患者出院事宜,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放棄了每個休息日。
“我們是一個集體,我能多做就多做一些?!边@是他常說的話。醫療隊成立核酸采集小組,他率先報名,每次有任務,只要不在病房值班,他一定會第一個沖上前。組內實行輪班制,但危險的事只要能自己完成,就不再叫別人。在“紅區”值6個小時夜班后,他還總是放棄第二天一早回賓館休息的機會,把上午的核酸采集工作也一并完成。
長時間處于繁忙、緊張、危險的工作當中,于鐵夫卻甘之如飴。剛回到齊齊哈爾隔離點,他就跟隊友說:“這輩子這種經歷很難得,我覺得還沒干夠,要是再需要回去,咱還接著干!”
“選擇醫生,就是選擇奉獻;選擇普外,就是選擇辛苦!”
馳援牡丹江的工作狀態,只是于鐵夫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工作中的他就是“拼命三郎”。
“你走吧,哥頂著。”這是于鐵夫常對同事們說的一句話。他曾經因為一臺手術,36個小時連軸轉、不合眼?!翱铣钥?,有擔當”“對大家小家都有愛”“孜孜不倦”……談起于鐵夫,不少同事濕了眼眶。
大家都愿意和于鐵夫在一起,工作繁重、枯燥,他卻總能以幽默智慧化解,和他一起共事,再累也讓人心情愉悅。尤其是對待新來的同事,他經常主動幫大家解決困難,幫助大家順利度過“新手期”。即便是與他還不完全熟悉的人,跟他相處后,都會被他積極向上的態度所感染和帶動。
“跟年齡相仿的病人,他會處得像哥兒們;跟年齡大的患者,他會用‘于氏幽默無障礙溝通。他低調做事,卻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在馳援牡丹江工作期間,他差不多記得病區內所有患者的名字。他走到哪兒,哪里就有歡笑聲……”
于鐵夫就是這樣,用真心關愛患者,用真情溫暖患者,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曾經的患者提起他,言語中都是滿滿的感激、不舍。
“2017年端午節的時候,我愛人做甲狀腺結節手術,主刀大夫就是于鐵夫醫生,手術很成功,幾次復查都很好。我們在醫院與于醫生相處了10天,他人很隨和,但也看到他的工作很忙,晚上值班遇到急診手術的時候,第二天也不能及時休息,他太累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業精神,隨叫隨到的狀態?!?/p>
工作累時,于鐵夫經常找個地方閉會兒眼睛就算休息了。一次,他值夜班的凌晨,來了一個外傷患者需要做手術,因為上午還有一臺手術,所以他下夜班后沒有休息,打算連軸轉。一夜沒合眼的于鐵夫,在兩臺手術之間,手術區待消毒時的近半小時時間里,坐在地上靠墻睡著了,這一幕被心疼他的同事用手機拍了下來。于是,2016年,一張醫生累倒睡在手術室的照片迅速“躥紅”朋友圈,無數人點贊,接力傳遞正能量。于鐵夫知道后卻很不好意思:“我只是眾多醫護人員的一個縮影,身穿這身白服,每天都在經歷這些,是很平常的事。選擇醫生,就是選擇奉獻;選擇普外,就是選擇辛苦!”
是呀,選擇醫生,就是選擇了辛苦!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實行“病房全封閉”管理,于鐵夫第一時間請纓,連續40天留守科室照顧患者,同時擔負起第一醫院北院區隔離病區1號樓負責人的擔子,緊張繁忙的工作一下子讓他瘦了10多斤,但他從未說過累、叫過苦。
他主動帶領留守的醫護人員開展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因為疫情發生突然,有的患者因對新冠肺炎病毒不了解而恐懼,對封閉管理不理解,在病區大吵大鬧。于鐵夫就從專業角度反復給患者和家屬講解,苦口婆心地勸,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慢慢地理解和配合的患者越來越多,病區工作也得到了更好地開展?!坝阼F夫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讓我終生難忘。每次查房他都鼓勵我,親切的話語令我很開心,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戰勝疾病?!被颊咝闹校阼F夫就是定海神針,他幫助患者解決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病痛,更有心靈上的撫慰。
一次次“我先來”,一句句“干就完了”,于鐵夫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忙碌著。人們在整理于鐵夫遺物時,看到了一張張手寫的診療筆記,他的電腦頁面,還停留在整理的病例上……
“回去后一定要帶姑娘好好玩玩?!?/p>
心里永遠裝著工作的于鐵夫是女兒心中的大英雄。這個大英雄最見不得孩子的眼淚,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看到女兒哭他也哭。女兒所在的幼兒園離醫院不遠,他索性買了個望遠鏡,透過望遠鏡看看女兒就成了他繁忙工作中最放松的時刻。
剛到牡丹江時,恰逢一名紅旗醫院護士的孩子過生日,于鐵夫與當地工作人員一起準備了祝福視頻,讓孩子的生日充滿了溫情,彌補了孩子媽媽因為工作無法陪在身邊的遺憾。于鐵夫喜歡孩子,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不留遺憾,希望看見孩子的笑臉,不要哭泣、不要失望。
但全身心投入在工作和患者身上的于鐵夫對家人無疑是虧欠的。在普外科工作的12年,他能顧上家里的時候太少。“在家的時候,最怕接電話,尤其是陌生號,但還必須得接,只要有急診手術,必須隨叫隨到。”他總想著等不忙時就好好陪陪父母、陪陪女兒,不知不覺中父母就老了,女兒也長大了,錯過了很多一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于鐵夫內心有自責、有遺憾,但只要工作需要,只要電話一響,他還是立即沖向手術臺。
牡丹江是他的家鄉,父母、弟弟都生活在那里。在牡丹江開展醫療救治工作時,于鐵夫經常跟隊員們指向不遠處的家,說想去看一看年邁的老母親,哪怕是看一眼也行。但他不能,因為身上的責任讓他必須暫時放下骨肉親情。
“過家門而不入”的于鐵夫因怕老人擔心,選擇了隱瞞。在牡丹江的一個月時間里,父母和弟弟全然不知他們的兒子、哥哥就奮戰在家鄉抗擊疫情最前沿。直到返回齊齊哈爾的當天早晨,在大巴車上,于鐵夫才撥通了母親的電話,電話兩端,母子倆都哭了……
“你舍得女兒嗎?齊齊哈爾這邊剛忙完,你又要去牡丹江?”面對同事的詢問,他說:“作為一名醫生,上前線是個難得的機會,人生有這樣的經歷不容易;作為一名父親,要為姑娘留下一筆‘財富,給姑娘做一個榜樣?!?/p>
進入隔離區前,于鐵夫把“俏俏爸爸”4個字寫在自己的隔離服上,這是他最看重的身份之一,“希望能成為女兒的驕傲,爸爸也為國家拼過命”。
考慮到可能沒機會和女兒一起過兒童節,到牡丹江的第一天,于鐵夫就給5歲的女兒準備了一面小鏡子、一把精美的小梳子,打算前線工作結束后,作為禮物送給女兒。
可禮物還沒來得及送出,與年邁的父母和親愛的妻子還沒來得及好好擁抱,就在“六一”兒童節這天,于鐵夫卻突發呼吸心臟驟停,永遠離開了這片他曾經戰斗過的熱土,帶著太多的不舍和遺憾,將生命永遠定格在42歲!
“盡可能幫助更多的患者”“保護好我的隊友”,樸實的話語映射出的是于鐵夫心中的使命和擔當?!熬从由⒕人婪鰝?、甘于奉獻、大愛無疆”,他以生命踐行著入職時的錚錚誓言。
(本文圖片由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提供)
責任編輯/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