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史的資政育人作用,提出各級領導干部“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019年12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就是一部指導黨和國家文化建設事業繁榮發展的高質量教科書。
(一)此書作者是一位底蘊深厚的黨史專家。此書作者劉宋斌研究員,本科、研究生皆習中國共產黨黨史專業,攻讀研究生期間師從北京大學知名學者向青教授。畢業后又進入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30年一直孜孜不輟地從事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著作等身,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近50部論著;研究領域廣泛,涉及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史、中國共產黨廉政反腐史、中國共產黨執政史、中國共產黨城市建設史等,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是作者十幾年持續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也是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研究的問題。多年的努力鉆研,使作者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的“高位作者”,由作者擔任副總撰稿的電視文獻紀錄片《楊尚昆》獲第24屆全國電視金鷹獎特別榮譽獎,他撰寫的《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獲得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優秀資政文稿獎。隨著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作者也從普通的研究人員成長為黨史界的領軍人物,曾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第三研究部副主任,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程課題組主要成員。
(二)此書是一部填補黨史研究空白之作。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在近100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文化建設,不僅取得了文化建設的巨大成就,而且也發生過“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回顧黨的文化建設史,總結黨的文化建設進程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黨圍繞“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怎樣建設文化”這個根本問題,不斷加強黨的文化建設能夠提供可資借鑒的啟示。從國內現有的成果看,雖不缺少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研究的著作,但這些研究要么只研究文化的某一領域,如廉政文化、黨內政治文化;要么只研究某一時期的黨的文化建設,如延安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十八大以來。而此書則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從1921年黨的創立至2011年黨成立90周年的文化建設狀況,填補了長期以來黨史界文化建設史研究空白的缺憾。
(三)此書的行文看似平淡實則富于變化。此書的框架結構總體上是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路來確立。卷和編的脈絡,以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程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綱。三卷的標題分別按照“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三個歷史時期進行設定,即第一卷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工作(1921—1949年),第二卷中國共產黨在建設時期的文化工作(1949—1978年),第三卷黨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文化工作(1978—2011年)。每卷下又各設四編,各編的標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設定的。比如,第一卷下面包括創建和大革命時期的文化建設(1919—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化建設(1927—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化建設(1937—1945年)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化建設(1945—1949年)。章和節的脈絡,基本上是按文化建設的領域和專題設定的,比如第二卷第五編中各章的標題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化領導、新聞報刊事業、圖書出版事業、文學事業、戲劇事業、電影事業、音樂事業、舞蹈事業和美術事業等;文學事業部分又分為小說專題、詩歌專題和散文專題;在同一專題下則是按發生的先后進行敘述。
(四)此書堅持以大歷史觀看待文化建設史。此書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梳理時,堅持把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史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年奮斗史中認識和把握。第一,堅持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認識和把握。此書開篇第一章就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者說:這樣設計是因為“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創立、為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開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成為文化建設的穩固根基,也為中國共產黨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歷史經驗和智慧源泉。”第二,堅持放到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認識和把握。此書專設一節敘述中國近代文化的嬗變狀況,并提出“在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成為文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先進的中國人希望通過學習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但在他們發現并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前,他們的努力和探求的效果卻是很不理想的。”以此表明,中國共產黨能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建設領導力量是歷史的選擇。第三,堅持放到中國共產黨90年奮斗史中認識和把握。此書敘述每個時期文化建設狀況時,都會專設一節介紹該時期黨的建設狀況,說明黨的文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條件,為理性分析該時期的文化建設提供背景知識。比如,第二卷的第八編敘述的是徘徊前進和撥亂反正初期的文化建設情況,本編的開篇就介紹了該時期黨的建設狀況,即揭批“四人幫”運動、鄧小平復出、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等。了解了歷史背景,就可以客觀看待該時期新聞報刊事業、文學領域等文化專項內容建設的得與失。另外,作者還堅持把精英史觀和民眾史觀相結合。比如,20世紀80年代,既記錄了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文化部直接領導創作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也記錄了以崔健的《一無所有》為代表的搖滾樂等“另類”特色的音樂;既記錄了劉海粟、李可染等著名美術家的新創作,也記錄了形式多樣的城鄉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興起。
(五)此書牢固把握文化建設史的主流與本質。“讀史使人明智”,但能夠明鑒后人的歷史必須是信史。這就要求歷史研究者應該像董狐、司馬遷那樣,堅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官精神,以自己的生命保證歷史的真實。此書作者在梳理中國共產黨90年的文化建設史中,敢于實錄“文化大革命”對文化建設的干擾和破壞的事實,提出“‘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與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對文化建設的破壞”“對京劇《海瑞罷官》的錯誤批判”“紅衛兵破四舊對文化文物的破壞”“文藝領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等觀點。就現有成果看,此書應是國內第一部對“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建設的狀況全面系統梳理之作。在堅持實錄黨的文化建設史的同時,作者更牢牢地把握文化建設史的主流與本質,深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需要充分揭示和彰顯。突出主題與主線,彰顯主流和本質,處理好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系,以利于人們從歷史學習和研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所以在此書的寫作中,無論是敘述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文化建設,作者都將取得的成功和成就作為主流,著重筆墨,詳細記錄;洋洋灑灑近60萬字,絕大多數的筆墨都在弘揚黨的文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對文化建設走過的彎路,作為支流,作者科學分析,以期警醒后人莫蹈覆轍。
(六)此書能為今后的文化建設事業提供借鑒。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以說,一部好的黨史著作的首要功能是資政育人。作為長期從事黨史研究的專家,作者把這種理念貫穿于全書的寫作中。從第一卷中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近代社會開明人士學習西方文化的救國救民的效果不會理想”“慘痛的教訓促使人們對如何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進行反思,先進的中國人終于認識到,僅僅靠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難以救中國;要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還要有文化的覺醒和思想的啟蒙。”到第二卷中“為了發揮知識分子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應盡快解決知識分子的使用和待遇中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再到第三卷中的“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的內在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這些反思和經驗可以為新時代的文化繁榮興盛提供借鑒。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作為一部研究中國共產黨90年文化建設的力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理論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當然,它也和其他著作一樣,有其局限和不足。例如,理論分析略顯不夠深入,但從整體上來看,這些局限和不足是次要的。相信后學們會沿著劉宋斌研究員開辟的這個研究方向繼續向前,為黨的文化建設研究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論成果。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譚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