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紅
摘要:蘇州的勞動教育以樸素、低調、堅韌的樣態在基礎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長期以來,蘇州的勞動教育堅持在德育活動中培養勞動觀念,激發勞動情感;在基地活動中開展勞動實踐,獲得職業體驗;在課堂教學中強化操作技能,提升勞動能力;在特色建設中涵育勞動素養,優化勞動品質,逐步走向新常態。
關鍵詞:勞動教育;教育樣態;文化積淀
中圖分類號:C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A-0069-04
蘇州的勞動教育源遠流長。得益于崇文重教、勤勞善工的蘇州地域文化,得益于科學育人理念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得益于“中德合作勞技項目”的實施推動,勞動教育一直以樸素、低調、堅韌的樣態在蘇州基礎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
一、德育融匯:在德育活動中培養勞動觀念,激發勞動情感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在我們的社會中,勞動不僅是經濟的范疇,而且是道德的范疇?!眲趧咏逃偷掠騺聿环直舜?、相依相融。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德育有鮮明的教育導向和豐富的內容素材,有穩定的師資隊伍和完備的管理培訓機制,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匯于德育教育,是蘇州中小學的一貫做法。
1.勞動教育融于常規德育活動
蘇州的中小學校有諸多德育規定動作,每天的晨會課,每周的國旗下講話和班會課,以及在校內外開展的興趣小組活動、團隊志愿服務、社會公益活動,無不體現著勞動勵志創新、勞動關愛他人、勞動親近社會的育人價值。這些蘊含于各種德育活動中的“勞動”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育、感化著孩子們。
2.勞動教育融于特色德育活動
除了常規德育活動,很多學校在各種節假日和學校傳統節日中會推出一些特色德育活動,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紀念事件、行業人物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素材。如2020年3月,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分校組織開展了線上德育系列活動。3月5日,學校倡議師生深入社區,踐行“雷鋒精神”,以攝影圖片記錄愛心善舉;“三八”國際婦女節,“我給媽媽畫個像”主題活動引發熱贊,媽媽們收到了最有愛的節日禮物——在孩子的畫筆下化身最美“女神”;3月12日,學校組織“種一棵綠植,許一個愿望”云植樹活動,孩子們在家中種植、養護綠植,紛紛變成小小“園藝師”。特色德育活動中的勞動教育激發著孩子們用實際行動來珍愛自己、關愛家人、熱愛家園。孩子們的勞動顯得更有儀式感,也使各種節日彰顯出獨特的教育意義。
3.勞動教育融于專題德育活動
為貫徹黨中央“立德樹人”精神指示,蘇州市教育局聯合市文明辦、共青團、婦聯、市廣電總臺等單位,不定期地開展專題德育活動,而融入其中的勞動教育因子,往往能觸及孩子的心靈深處。如寒假期間,市教育局德育處組織了“21天親子派家庭勞動行動”,以習慣養成的行為心理學為理論依托,用打卡記錄、頒發好習慣養成獎狀的方式激勵孩子參與,讓孩子的勞動經歷從“刻意、不自然”到“自然、不經意”的過程,從而養成良好習慣。該活動成效顯著,孩子的勞動態度和成果讓家長們噴噴驚嘆。這種融于專題德育活動中的勞動教育,能在短期內以最生動的方式引導孩子親近、悅納勞動,強化孩子的勞動意識與情感。
二、基地浸潤:在基地活動中開展勞動實踐,獲得職業體驗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顧建軍院長認為:勞動教育不能是空泛的,必須有一定的勞動載體,這個“載體”包含勞動對象、勞動方式、勞動過程、勞動關系和勞動成果。蘇州市建有三類功能定位不同的勞動基地,使勞動的“載體”得以顯性化呈現。
1.最便捷:校園內的勞動基地
校園內的勞動基地包含勞技專用教室和在校園內專門開辟的勞動田地,這類勞動基地因循學生需要而建,又近在咫尺,因而發揮著最充分的教育功能。
蘇州一大批中小學建有專業操作室場或勞動實踐基地,可供學生隨時隨地開展實踐體驗。如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擁有幾十畝果蔬花卉種植園;相城第一實驗小學圍繞中草藥種植研究,建成室內的“中醫館”和室外四季彌漫著果蔬、藥草、花木之味的“三味園”;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圍繞“生活課程”,建有室內的“衣食住行館”和室外的“行知小農場”。昆山市城北小學將校內十幾畝地打造成融勞技和科技教育于一體的“星火生態園”,學生可以在“開心農場”里種植瓜果蔬菜,在“智能大棚”中嘗試無土栽培,在水池中養魚養鴨,在小木屋中觀測、記錄智能化種植養殖的信息數據。
校園內的勞動基地使中小學勞動教育有了場地、設備、材料、工具等專業依托,使木工、金工、烹飪、種植、養殖等勞動技能學習不再局限于紙上談兵。教師可以隨時帶領學生進入專業室場、浸潤在基地,在真實勞動場域中開展教學。
2.最專業:社區內的勞動基地
蘇州大部分學校都有合作共建單位,包括政府主辦的各種展覽性、紀念性場館,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各種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和實驗室。這些單位擁有行業內最專業的信息與技術,很好地發揮著校外勞動基地的功能。如相城區蠡口實驗小學位于全國著名的家具批發集散中心,學生經常前往指定的家具工廠和門店,面對面接觸木工師傅,體驗開料、鋸割、打鑿、拼裝等“技術活”,了解家具的制作流程和工藝細節。工業園區獨墅湖學校和同處科教創新區的近鄰、中科院蘇州納米研究所簽訂了科教融合深度合作協議,定期組織學生前往,考察涵蓋衣食住行、醫療、環保、軍事等多方面應用的納米技術的設計研發,甚至把課堂搬進研究所。這些社區內的勞動基地,讓學生近距離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傳統民族工藝和現代文明成果,獲得最直觀的勞動與職業體驗。
3.最深入:綜合實踐基地
蘇州有7個綜合實踐學校和11個青少年活動中心,承擔著區域內中小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和相關培訓、比賽的組織職能。綜合實踐學校下轄于各市、區教育局,有土地、有室場、有宿舍、有教師、有課程、有經費。各校學生根據統一安排,定期定點、輪流分批前往基地,在3~4天內連續開展集中性勞動鍛煉與自我生活服務。青少年活動中心側重于組織區域內孩子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勞動日”自我服務學習、“勞動周”成果展示,勞動技能現場比賽等。讓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具體的勞動項目,獲得相應的勞動成果,才能使勞動教育入腦人心、真實有效。中小學是教育教學“全科”學校,“基地”則是勞動教育“??啤睂W校,兩者在教育功能上各有側重,應該無縫對接,形成育人合力。
三、學科研修:在課堂教學中強化操作技能,提升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行政、學校家庭、社會力量、科研單位,在共同的目標下有著不同的視角和載體,承擔著不同的職責。作為科研機構,蘇州市教科院在課程建設、教學研究、師資培訓等方面為勞動教育提供了全方位專業支持。
1.課程建設規范化
教育最直接的載體是課程。改革開放以來,江蘇中小學以省編教材為藍本開展勞動學科教學。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側重引導學生開展生產勞動,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注重技術性勞動教育,江蘇的教材編制理念及體系設置始終契合時代發展。尤其是新課改以來使用的小學、初中《勞動與技術》和高中《通用技術》(以下統稱“勞技”),在勞動、家政、技術、職業體驗四個領域中設置了幾十個模塊內容,全面關照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
蘇州市的勞技學科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小學校按照省、市課程設置要求,每周開設一節勞技課,很多學校還在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中開設各種勞技項目,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拓展。在市教科院等業務部門組織的課堂觀摩、教學研討、集體調研、課改匯報等常規學科活動和評優課比賽、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等業務賽事中,在教育行政組織的課程督導中,勞技學科與其他學科被同等對待。
2.教學研究常態化
在大市專職教研員的引領下,蘇州的勞技課堂教學研究比較深入。我們認為,勞動的意識、情感、習慣的培養貴在平時,勞技課上應側重勞動技能的訓練和工匠精神的情境化熏染。我們組織各種教研活動,以同課異構、項目連續教學、主題式教學等形式,對省編教材中的每一個項目進行精心研磨,探索出勞技教學的有效路徑,并在反復實踐基礎上總結出勞技課堂教學的通用模式和若干種變式,供全市教師借鑒應用。
在多年的實踐研究中,我市勞技教學質量高、成果豐碩,教學案例多次在國家和省級學科研討活動中展示,不少自創內容被推薦入選教材,蘇州經驗得以在全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今年寒假疫情期間,小學勞動與技術學科加入蘇州市教科院組織的線上教學學科團隊,《編手鏈》《疊衣服》《扦插月季》《自制青團子》等18節勞技課成為蘇州線上課程中的一道靚麗風景,每課都獲得上萬次的點擊量,網絡評分平均達到9分以上。
3.教師培養專業化
蘇州的勞技教師只有極少數從高校對口專業畢業,大部分任課教師都是兼職,入職之初,教師動手操作能力普遍欠缺,學科教學素養相對薄弱。多年來,我市形成了常態化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機制。一是深入研究課堂教學:依托大市或區級教研活動、名師工作室、教師共同體等,常規性開展教學觀摩、課題研討、學術沙龍等活動,助力教師把握勞技新課程。二是提升教師技術素養:鼓勵有一技之長的教師,為同行現“技”說法;或者借助“普職融通”教改項目,讓高校專業教師為普教教師傳經送寶;或者引進校外行業專技人員、非遺傳承人甚至社區內的行家里手,為教師送“技”上門。通過這些培養路徑,廣大勞技教師能在一定時間內獲得長足進步,快速勝任學科教學。
蘇州市教育局、教科院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上對所有學科一視同仁,引導形成了日趨穩定的學科教師隊伍。勞技教師職稱晉升有通道,專業發展有階梯,評先評優無障礙,大多能安心崗位工作,專心學科教學。據統計,蘇州中小學目前擁有大市級勞技學科帶頭人21人、名教師2人、特級教師1人,名特優教師數量在全省和全國地級市中遙遙領先。
四、文化積淀:在特色建設中涵育勞動素養,優化勞動品質
勞動教育發揮著樹德、增智、強體、益美的育人功效,其在立德樹人中的獨特功能和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普遍認同。學校、科研單位、教育行政部門紛紛以各種方式來推動勞動教育,積淀特色文化。
1.勞動教育有特色課程
蘇州有一批學校長期致力于勞動教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校本、區本勞動課程。如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以“活潑潑的勞動”為載體,構建了以二十四節氣、民間藝術、財商創客為主要內容的“生活教育”課程;昆山市信義小學研發了以農具大觀園、種子書院、葉子學院、花卉世界、果蔬課堂、營養工坊為板塊內容的,貼近鄉村孩子生活的“農耕課程”;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探索勞技與美術、生物、科技等多學科領域的融合,形成紙藝、園藝、模型制作的統整性勞技課程;吳江區梅堰中學從當地龍南遺址發掘出土的良渚時期文物中尋找勞動創作的素材,形成極具文化底蘊的陶藝課程;擁有“瓜果之鄉”美譽的吳中區匯聚全區勞動骨干教師,充分調研本土自然景觀與物產資源,編寫了以“花、葉、果”為認知與實踐脈絡的區本勞動課程,供全區中小學生學習。
還有更多的勞動課程,以零散、非獨立的形式存在于一批知名學校校本課程中的“實踐”“技術”板塊,成為學生學以致用的創新應用性課程內容。
2.勞動教育有課題引領
為了使老師們凝心聚力,實踐和研究有方向、有抓手,我市一貫以課題為抓手,持續性開展勞動教育研究,并以此統領勞技教研活動。
“十二五”期間,筆者引領全市骨干教師開展了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勞動與技術創意教育研究”,從學生“學”的創意引導、教師“教”的創意方略,以及課程資源開發、勞動基地建設、勞動評價策略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取得卓越成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勞動技能傳授的八種創意方略,成為全市勞技教師的觀念共識和自覺行為,其經驗在省內推廣傳播。
2015年,“創意”課題成功升級為全國重點課題“建立健全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研究”的子課題,歷經3年研究,蘇州市域的總課題和16所實驗學校的子課題均取得豐碩成果。2017至2018年,筆者領銜主持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推進勞技創意教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勞技‘創意教育中‘微項目群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將研究視角轉向學科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主陣地,對勞動技術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學段分解定位,并形成了課堂化演繹的范例。
3.勞動教育有項目推進
在教育改革進程中,我市教育行政部門會聯合相關職能單位,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推進某個專項工程。我們在回溯中發現,多年來,勞動教育一直存在于教育行政部門主導推進的重大項目之中。
“十二五”期間,為推進義務教育內涵發展和創新發展,蘇州市教育局用3年時間持續推進“義務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加盟的50所學校中,5所學校從新勞動教育體系建構、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等視角重點研究勞動教育,超過一半的學校從不同角度研究勞動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笆濉逼陂g,蘇州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共同實施政府實事項目:“家在蘇州·E路成長”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活動。項目遴選出蘇州大市范圍內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人文景觀、傳統民族工藝、現代文明成果等展示場所158家,簽約授牌、統一管理。這些校外實踐“體驗站”涵蓋了當前社會職業中的大部分,可供學生利用節假日自行前往開展實踐鍛煉。如在花卉植物園,學生修枝剪葉、管理田壟,出力流汗,體驗農民耕作的艱辛;在御窯金磚博物館,學生親歷踩泥一制坯一晾坯一入窯一出品等一整套皇家專供磚瓦的制作過程,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與工匠精神。這些分布于城鄉各地的“體驗站”,是青少年開展職業體驗、提升勞動素養的最佳場所。
雨果曾說過:“未來將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彪S著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出臺,勞動教育即將步入新的征程。未來一段時間,蘇州勞動教育將強化頂層設計,以全過程育人、全學段貫通、多主體參與、多學科融合為導向,更多研究家校協同、合力育人的勞動教育路徑,更多倡導以出力流汗的勞動來磨煉人的堅韌意志,更多關注與新產業、新行業、新技術相適應的創新性勞動和新型服務性勞動的教育實施,努力實現轉型升級,走進勞動教育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