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川
摘 要:“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貿易潛力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巨大,為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機遇。然而出口信用保險的滲透率低、賠付率高,針對中小企業的保險服務類型少以及資源覆蓋的不均衡,影響了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基于此,我國應該制定專門立法,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模式創新;推進與沿線國家商簽或修訂雙邊投資協定,提升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代位追償能力;國家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承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的能力。
關鍵詞:出口信用保險;中國信保公司;“一帶一路”
自從“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加大對沿線各國的投資及出口。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民族及宗教紛爭突出、政局也不太穩定,導致不少國家依然是處于主權信用等級的高風險區域,加大了中國企業貿易投資的風險。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作為政策性保險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揮其保險屏障作用,為中國企業開拓沿線國家市場提供支持,以此來降低中國企業的貿易投資風險。雖然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有著巨大機遇,同樣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政策和資金支持,不斷提升其海外代位追償能力。
一、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是以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依托,通過完善區域范圍的基礎設施,在各國政策互通以及基建互通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挖掘沿線統一的市場潛力,進而擴大區域范圍內的貿易投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是WTO認可的政策性保險服務,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信保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涵蓋了各類短期、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以及海外投資保險、與出口貿易相關的保險。“一帶一路”建設創造出巨大的空間市場,吸引了中國企業在沿線區域范圍開展貿易、投資業務,進而給中國信保公司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達到85個,總人口超過了44億人,占到了全球人口的60%,經濟總量達到22萬億元,接近全球經濟總量的30%。如此龐大的人口與相對較小的經濟體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由此也說明當前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參與全球化的程度不深,關稅及非關稅壁壘較高。正是如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來推進各國的互聯互通,努力降低貿易壁壘,一旦打通了貿易壁壘,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必然會構成一個巨大的統一市場體系。貿易暢通一直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通過打造共同的自由貿易網絡,降低各國的貿易投資壁壘,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及自由化水平,進而釋放各國的市場活力。2013-2019年,中國加大了對各國的投資,不斷推進與沿線各國的貿易便利化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這6年多時間內,中國與沿線各國的貨物貿易額達到了8.56萬億美元,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同時,沿線國家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貿易結構也比較單一,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由此,中國企業與沿線國家在貿易過程中的風險也比較大,與不同的國家開展經貿合作有不同的壓力,此時就需要發揮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作用,為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帶來了發展機遇。
(二)“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大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方向,在相互尊重主權及國家安全的基礎上,中國企業近些年來不斷加大對沿線國家的交通、通訊、電力等領域的投資,旨在為沿線國家打造一個全方位、立體式、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按照2019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基礎設施績效指數評估報告》顯示,道路質量、電力供應、固定電話安裝率、移動通信滲透率等四類指標排名,沿線國家排在第70位之外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8.96%、60.23%、32.15%和36.39%。落后的基礎設施現狀亟待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世界銀行的報告還預計,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每年大約需要1萬億美元。除了沿線各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商業金融機構的融資之外,依然有大量的資金缺口,亟待外國企業資本的進入。實際上,沿線大部分國家經濟落后,貧困人口多,公共財政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比較有限,這給中國企業的投資提供了機遇。2013-2019年,中國對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存量超過了13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工程承包的營業額達到了4898億美元。然而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復雜,金融市場不健全,政治經濟風險普遍較高,加上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資金回籠慢,中國企業必將面臨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的局面,需要更多的信用保險投保需求,這就給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帶來了機遇。
二、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保險服務滲透率較低
就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滲透率而言(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額占出口及投資總額的比例),中國信保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險滲透率是逐年上升的,2012年的滲透率僅為0.85%,這一數據到2019年已經達到了25.14%,雖然與美國、日本50%和48%的滲透率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滲透率基本上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滲透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投資業務滲透率較低。從2013年以來,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承保額不斷提高,滲透率有所上升,但到2015年之后又不斷下降,到2019年滲透率下降到13.68%。但同期,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的出口和投資不斷攀升,由此說明很多出口及投資業務并沒有投保,加大了出口及投資風險。2019年數據顯示,中國信保公司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為沿線國家提供的業務承保額僅為1541.34億美元,遠遠低于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對其他地區出口、投資業務的承保額。可見,風險更高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應該有更多的投保需求,但現實的滲透率卻較低,這無疑會加劇了我國企業在這些國家貿易投資的風險。
(二)保險業務的賠付率較高
為了降低經營風險,中國信保公司針對中國企業出口及投資業務制定了差異化的投保政策,然而沿線各國普遍較高的政治經濟風險造成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業務的賠付率較高,相應的追償收入較低。中國信保公司的年度報告顯示,從2015到2019年,中國信保公司的賠付額從13.4億美元飆升到22.8億美元,增長率達到了70.14%,高出中國信保公司承保業務額的增長率,而同期的追償收入卻從3.92億美元下降到2.28億美元,降幅達到了41.8%,追償收入占賠付額的比重也不斷下降。特別是2019年,中國信保公司對沿線國家的賠付額為7.58億美元,占到了中國信保公司承保賠付總額的36.84%,但這一年的追償收入僅為0.91億美元,占追償收入總額的31.59%。較低的投保率、較高的賠付額以及較低的收入追償率,使得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承保沿線國家業務時風險過高。
(三)海外投資保險對投資促進效果有限
海外投資保險是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基本類型,中國信保公司海外投資保險承保額在2014年為358.4億美元,到2019年承保額上升到614.24億美元,在出口信用保險承保總額的中的比重也有8.1%上升到10.23%,為中國企業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中國企業2014年對外投資總額為1029億美元,到2019年對外投資總額上升到1243.93億美元,比2018年略有下降。但在這種情況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額也呈現出一定的波動狀態,由2014年的137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150.4億美元,但與2018年相比下降了4.25%。相應地,對沿線國家投資的承保率也從2014年的24.5%上升到2019年33.8%,比2018年下降了0.3%,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企業的利益。但總體看,面對沿線如此巨大的投資機遇,中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流量并未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不僅如此在2016年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其中,與國家對企業對外投資管控嚴格有關,導致企業投資趨于理性,同時也可以看到海外投資保險的促進效果不太明顯。
(四)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保險產品較少
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大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主要是由大型國有企業來承擔,這些企業一方面是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強,另一方面投保能力也比較強。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進入沿線國家貿易投資的中小企業也越來越多。由于這些企業投資經驗不足,抗擊風險的能力不強,難以應對復雜多變沿線國家市場,一旦遭遇風險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研究顯示,中國出口企業的壞賬率為5-8%,損失率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每年損失額接近400億美元,其中中小企業損失額接近一半。中國信保公司近些年推出的適用于中小企業的“政保險”、“信保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貿易投資風險,2019年覆蓋各類中小企業達到了2.54萬家,其中有一半的企業有“一帶一路”沿線的貿易及投資業務,幫助這些中小企業先決賠付款達到0.91億美元。但是這些保險產品品種相對單一,而且保費較高,制約了中小企業投保的積極性。
(五)出口信用保險服務資源覆蓋不均衡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國內的發展不夠均衡,2019年中國信保公司在國內的保險滲透率約為25.14%,但各省市的滲透率差異較大,如北京、湖北、上海等地的滲透率超過50%,大部分地區的滲透率維持在20-25%之間,西北省份的滲透率在10%以下,西藏地區為零。總體而言,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在中西部地區的滲透率偏低,但“一帶一路”的很多節點城市均位于中西部地區,正是因為保險服務分布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西部地區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和動力。當前中國信保公司20家分公司和6個直屬營業部基本上集中在東中部地區,而這些地區企業的對外投資額、出口額占到了中國對外貿易投資總額的60%,這種不對稱的狀況造成了部分地區資源過剩,部分地區資源短缺。在境外的服務網點設置也存在較大的不均衡,盡在倫敦、紐約、東京等大城市設立了辦事處,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沒有任何服務網點,難以直接為當地的中資企業提供服務。
三、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策略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新沿線國家保險業務模式
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貿易投資環境更加惡劣,中國企業在經營中面臨的各類風險也比較高,這就需要中國信保公司在針對沿線國家業務承保的時候,要不斷開拓創新,創新出新的險種及保險模式。但是,自從1989年我國推出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以來,至今沒有針對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出臺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很多內容在法律上是處于空白狀態。盡管《保險法》可以作為多類保險業務的法律規范,各類保險險種及經營模式設計均可以參考,但出口信用保險不同于一般的商業保險,是特殊的政策性保險服務,其主要承保海外風險,風險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更加突出。因此亟待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業務范圍、險種類型、賠付方式、追償模式、費率等內容進行規范,并且要為其在不同的風險環境下開展業務創新提供法律支持。世界上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日本和英國均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日本有《海外貿易投資保險法》、英國有《出口擔保及投資法》。
中國信保公司在沿線針對沿線國家業務開展出口信用保險服務,需要根據沿線國家特殊的經濟、政治環境創新其具體的險種及承保方式,提高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對沿線國家貿易投資業務的覆蓋率。當前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中有恐怖主義險等險種,中國信保公司的《投保指南》中列舉的政治險險種有征收險、匯兌險、政府違約險、戰爭險、暴亂險等,但并無恐怖主義險。事實上,對在沿線國家開展貿易投資的中國企業而言,特別是隨著投資的范圍及規模的擴大,政治風險往往超過經濟風險,恐怖主義在沿線國家時有發生,因此中國信保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險可以增加這類險種。還比如,中國信保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中并無財產險、人身安全險等商業險種,如果企業想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險中同時為企業員工附帶投保此類險種,只能是通過一般商業保險公司來辦理。這樣不僅程序繁瑣,還會增加投保成本。基于此,可以借鑒日本等國家的做法,可以將一般的商業保險作為出口信用保險的附加險種,提供多種險種組合供投保企業選擇。
(二)推進雙邊投資協定商簽及修訂,提升中國信保公司的代位追償能力
鑒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風險較高,中國企業的投資可能會遭遇較大的損失。我國的《保險法》并沒有涉及到海外投資保險問題,中國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遭到風險后,如果通過東道國的法律無法獲得救濟的時候,中國信保公司就只能是先行賠付然后代位求償。但中國信保公司在承保的時候要求中國企業投資項目既要符合中國外貿、產業等方面的政策,還要符合東道國的法律規定,并獲得相關的許可審批。這種承保的模式不是以與東道國簽署的雙邊投資協定為前提的單邊模式。這種單邊模式的代位求償權很難獲得雙邊投資協定這類條約法的認可,不僅造成當前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的雙邊投資協定流于形式,而且導致代位追償的成功率大大降低,無疑增加了中國信保公司的經營風險。在單邊模式下的代位追償一旦不成功,只能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如果要通過國際仲裁解決,因為雙邊條約對此沒有予以認可,可能會造成仲裁主體不適格問題。
從當前中國信保公司追償收入與先行賠付款兩者之間的比例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信保公司的追償收入占先行賠付款的比重不斷下降。因此要從法律上保證中國信保公司的代位追償權,就必須要推進雙邊投資協定的商簽或修改。沿線國家沒有與中國簽署雙邊投資協定的,中國政府要加大商談力度,盡快簽訂并在協定中明確中國信保公司的代位追償權及行使方式;已經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的,如果協定沒有規定代位追償權的,應該通過談判加以修訂。只有在雙邊投資協定這類條約法中確立了中國信保公司的代位追償權,才能夠提升中國信保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才能夠更好地為中國企業提供保險服務。
(三)加大國家財政支持力度,提升中國信保公司承保沿線國家業務的能力
出口信用保險屬于非營利性的政策性保險,與一般的商業保險存在較大的不同,其風險準備金主要是來自于國家財政預算。受制于我國的公共財政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信用保險保費費率較高。此外,還因中國信保公司制定了差異化的投保政策,按照貿易投資業務開展國家的風險等級不同,設置了差異化的保費費率,風險高國家的貿易投資業務承保費率要高于低風險地區。正是因為費率過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企業投保的積極性。無論是中國信保公司的資產規模與承保規模之間的比例,還是保險準備金規模與承保規模的比例均出現較大的失衡,中國信保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能力不足。
中國信保公司的資產規模只占其承保規模的5%,根源就在于出口信用保險的風險準備金不足,2019年的風險準備金只有206億美元,但其承保金額達到了5750億美元,遠低于國際出口信用保險行業規定的5%的準備金標準。而“一帶一路”國家大多數是屬于中高風險地區,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的覆蓋范圍,我國政府必須要加大出口信用保險的風險準備金投入,建立風險準備金補充機制,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凸顯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和非營利性,這樣有助于中國信保公司降低保險費率,提升中國企業投保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降低企業貿易投資風險,最終提升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險抵抗力。
參考文獻:
[1]毛勤晶,卓志.出口信用保險對一般貿易的影響研究[J].保險研究,2020(1):36-50.
[2] 周玉坤.全球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的歷史變遷[J].保險理論與實踐,2020(1):100-123.
[3] 毛勤晶,卓志.出口信用保險對一般貿易的影響研究[J].保險研究,2020(1):36-50.
[4] 章添香.出口信用保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J].國際經濟合作,2020(1):117-126.
[5] 趙淑紅.出口信用保險模式下EPC承包商的管理實踐[J].當代石油石化,202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