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菊新
敬畏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國內外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保護自然,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綠色發展。敬畏自然,旨在倡導科學認識大自然,正確適應大自然,尊重大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近30年來,在粗放型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在敬畏自然規律和崇尚自然法則這方面沒有做到位,給湖北的部分地區發展帶來了潛在的生態空間危機。例如,湖北利川蘇馬蕩地區原本保持著較具原始生態特色的土家族鄉村風貌,然而在政績和利益驅動下,無視其特殊地質條件和山體構造,2012年開始大肆發展“納涼經濟”和房地產,對人文、生態和地質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又如石首市楚源集團化工企業應付檢查部門的“真假排污口”問題、齊岳山(全國水土流失重點保護區)草地和灌木植被開發為山原蔬菜基地和風電工程問題、河道硬化治理導致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涵養功能降低問題等。建議在湖北省“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或發展導向中,明確提出區域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要“敬畏自然”,堅持以改善湖北生態環境質量和綠色發展為核心。
按照“敬畏自然”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建議湖北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在堅持高質量、綠色發展中注意反映以下方略。
一、極力防范重大山地災害和水患風險
既要防控鄂西和鄂東部分山地區域性地質環境變異和不合理開發引致的危巖體崩塌、滑坡和巖溶地塌陷等災害,又要制定長江中游防洪減災、江漢湖群治理、荊江大堤安全維護、荊江河段航道整治以及濕地保護等水生態空間長治久安的治理方案。在城鎮人口不斷聚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建議“十四五”規劃分別提出建立健全湖北山區和平原生態空間管控的長效安全機制,補齊山區和平原生態環境安全短板,筑牢區域公共生態環境安全的堅實基礎。
為此,其一,倡導構建湖北山區以及江漢平原水環境利用的突發安全事故應急預警系統,形成高標準的公共生態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其二,建議把湖北山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生態空間的長治久安,落實到地區空間規劃、發展戰略和重大任務上,包括選擇重大規劃項目、出臺導向政策以及提出重大舉措等,旨在防范化解重大的山區災害和平原水患風險。
二、全力踐行垃圾分類制度
“十四五”時期,湖北城鄉將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實施垃圾分類、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將是“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一項新任務。從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出發,構建標準完善、運作精細、實效顯著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的全程管理體系,最終實現以法為據、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通過垃圾分類這種城鄉居民生活方式革命,以此推進全省城鄉人居環境綠色化以及城鄉發展方式綠色化。
三、致力打造綠色農業旅游
“十四五”時期,湖北將迎來以綠色農業旅游等為載體的康養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新機遇。發展綠色農業旅游,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及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價值,這既是培育全省農村新產業,又是拓展農村居民多功能生活空間的重要選擇,也是建設湖北田園綜合體的重要選擇。綠色農業旅游的發展,將促使農村有效擴大生態農業耕地面積,促進生態農業快速發展,拓展農村旅游的維度和深度。“十四五”期間,力求在保持原生態和鄉土性的基礎上,打造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綠色農業旅游,這是湖北推進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兩大目標的基本方向。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武漢城市圈研究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武漢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