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穎穎 王靜 張孝棟



[摘? ?要] 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基于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實證分析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研究發現,相對于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工而言,城鄉居民醫保整合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城市融合水平,在利用PSM分析方法控制住潛在的自選擇偏差后所得結論依然穩健。這表明,相比新農合而言,整合后的城鄉居民醫保便攜性更強,醫療保險待遇水平更高,其不僅僅是提高了就醫時的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利用水平,同時也提高了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因此,未來政府應繼續深入推進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統籌發展,通過消除城鄉二元分割制度,使農民工與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醫療保險服務;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險統籌層次和醫療保險待遇水平,打破區域壁壘;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實現農民工群體的應保盡保,以切實提高農民工在流入地的城市融合水平,助推新時代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農民工;城鄉居民醫保整合;農民工城市融合;新型城鎮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F840.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8-0043-11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大批農業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形成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為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現代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其中進城農民工達13506萬人①。然而受戶籍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以及自身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制約,進入到城市的農民工面臨著來自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福利等方面的諸多排斥[1](孟穎穎,2011),成為游離在城市與農村的“邊緣群體”,在流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風險及不確定性,影響其城市融入水平。
社會醫療保險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農民工消解疾病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國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民工的健康和城市融合問題引發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已有研究表明,參加醫療保險可以顯著提高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2](石智雷等,2014)。大多數農民工從事的職業具有危險性高、工作強度大等特征,對身體的潛在危害較為嚴重。醫療保險能夠分散農民工的健康風險,增強其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減輕其經濟負擔,緩解就醫壓力。因此,醫療保險成為了決定農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2009年新醫改方案出臺以來,我國已逐步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其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下簡稱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下簡稱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三部分構成。新農合一直是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的主要參保制度類型,參保人數高達70%以上②。但受城鄉二元體制和醫保統籌層次的影響,新農合仍存在著保障水平低下、便攜性不足等問題,導致農民工難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平等的醫保待遇。為了實現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險的權益,2016年《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號)發布,將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鄉居民醫保)。截至目前,雖已有學者集中探討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對個體城市融合的影響,但鮮有學者研究整合后的城鄉居民醫保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理論上而言,城鄉居民醫保整合有助于農民工獲取更便攜的醫療衛生服務和更高的醫保待遇水平,提高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基于此,本文將重點研究整合后的城鄉居民醫保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農民工城市融合問題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一些學者聚焦于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農民工城市融合主要受到社會、家庭、個體三方面的制約。在社會層面,有學者指出,固化的社會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合形成阻礙。相對城鎮戶籍流動人口,農村戶籍流動人口即農民工的融合水平較低;相較于城-城流動人口,鄉-城流動人口的融合進程更坎坷[3] [4] [5](楊菊華,2015,2017;趙海濤等,2018)。也有學者研究發現,進城農民工在基本醫療服務、就業幫扶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存在困難,提高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水平有助于促進其城市融合[6](謝勇,2017)。在家庭層面,有學者研究發現,農民工遷移的方式可分為“個體遷移”和“家庭遷移”,選擇把子女帶在身邊的“家庭遷移”模式更有助于農民工的城市融入[7](王春超等,2017)。亦有學者指出,父母具有外出務工經歷會提高子女的城市融入水平,因此應鼓勵支持家庭化遷移[8](丁玉龍,2019)。從個體層面看,許多研究證明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就業類型、住房等因素均會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合產生影響[9] [10] [11] [12] [13](李榮彬,2016;劉雅婷等,2018;徐超等,2019;陸萬軍等,2018;祝仲坤等,2018)。
與此同時,有部分學者研究了中國醫療保險制度對農民工的影響。有學者實證研究發現,作為流動人口的農民工,無論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還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在居住地參保均能提高其衛生服務的利用水平[14](孟穎穎等,2019),并提出要提高醫療保險統籌層次,打破地域區隔。也有學者探討了醫療保險制度與農民工消費的關系,發現與農村醫療保險相比,城市醫療保險能夠顯著增加農民工的家庭年消費總額,其促進效應對新生代和高收入農民工的作用更大[15](溫興祥等,2019),因此應加強城鎮勞動力市場的正規化建設,保證更多農民工參加城市醫療保險,從而提升農民工群體的消費水平。
此外,也有學者專門探討了醫療保險制度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秦立建等(2014)研究發現,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存在分位效應,在高分位點上,醫療保險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有顯著的正影響[16]。馬超等(2017)考察了醫療保險制度對農業流動人口心理層面的社會融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醫療保險能有效增強農業流動人口的本地認同感[17]。程名望等(2018)則研究證明了參加新農合能顯著增強農民工的返鄉意愿,降低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18]。陳璐等(201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商業醫療保險也能顯著提高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19]。然而,在已有研究中,學者要么集中探討新農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要么不分險種籠統地探討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少有學者比較新農合和整合后的城鄉居民醫保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利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通過實證分析來說明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
此外,控制變量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個體特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合都具有顯著影響。從個體特征變量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工城市融合具有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和地域差異,男性農民工城市融入水平低于女性農民工;隨著年齡的增大,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水平更高;流動距離越遠,其在流入地的融合水平越低。從人力資本層面來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在流入地的城市融合水平越高;健康狀況越差,其在流入地的城市融合水平越低。從社會經濟指標來看,黨團成員身份、工作性質和住房性質對農民工城市融合具有重要影響,黨團成員身份能夠提高農民工在流入地的城市融入水平;相對于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農民工而言,除了個體工商戶農民工以外,其他工作性質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水平相對較低;相對于在工棚等其他居住場所生活的農民工而言,自購商品房、雇主房和租住私房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水平相對更高。
(二)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的進一步檢驗
為了消除混雜變量所帶來的選擇性偏差和糾正模型本身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來進一步評估醫療保險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匹配估計的核心思路是為處理組的個體找到盡可能相似的控制組個體,從而獲得處理組的反事實個體,這樣就可以在剔除內生偏誤的情況下得到無偏一致的估計量。
PSM分析方法的步驟主要有4步。分別是:采用Logit模型計算傾向值,進行得分匹配,評定匹配后的平衡性和計算平均干預效果(ATT)。本文主要采用K近鄰匹配(一對四),通過卡尺匹配和核匹配來進行匹配并以K近鄰匹配作為代表展示樣本匹配效果。表3列出了表2中第(5)列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影響的各匹配變量的平衡性檢驗結果,其中處理組為“參加城鄉居民醫保”,控制組為“參加新農合”。通過對比匹配前和匹配后的偏差,可以看出匹配后的偏差的絕對值均控制在10%以內,說明匹配效果較好,匹配使得樣本間的差異得以大幅度消除。其他模型的平衡性檢驗結果類似,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示。
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K近鄰匹配、卡尺匹配和核匹配對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平均處理效應進行評估。表4匯總了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平均處理效應結果,可以看出,K近鄰匹配所對應的平均處理效應和T值與卡尺匹配和核匹配所對應的平均處理效應和T值結果相差不大,這說明在經過PSM方法修正過后,與參加新農合農民工相比,參加城鄉居民醫保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水平,在1%的水平上顯著,即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水平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所得結論和基準回歸模型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證明了結果的穩健性。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影響。研究發現:相對于參加新農合農民工而言,城鄉居民醫保整合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城市融合水平。同時,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水平還受農民工個體特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制約。在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進一步消除模型中可能存在的自選擇偏差后所得結論依然穩健。促進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整合農民工與城鎮居民的醫療待遇則是提高農民工城市融合水平的關鍵一環。因此政府應繼續深入推進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統籌發展,通過消除城鄉二元分割制度,使農民工與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醫療保險服務;提高醫療保險統籌層次,解決好農民工醫療保險轉移接續所面臨的問題,打破區域壁壘;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工辦理醫療保險手續,實現農民工群體的應保盡保,進而切實提高農民工在流入地的城市融合水平,助推新時代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穎穎.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障礙構成原因探析——基于社會排斥理論的視閾[J].西北人口,2011,(3).
[2]? 石智雷,施念.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與城市融入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4,(2).
[3]? 楊菊華.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5,(2).
[4]? 楊菊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戶籍制度的“雙二屬性”與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4).
[5]? 趙海濤,劉乃全.家庭視角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差異性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8,(4).
[6]? 謝勇.基本公共服務的獲取對農民工城市融合意愿的影響——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問題,2017,(4).
[7]? 王春超,張呈磊.子女隨遷與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感[J].社會學研究,2017,(2).
[8]? 丁玉龍.父代外出務工經歷對子代社會融合的影響[J].調研世界,2019,(8).
[9]? 李榮彬.生計資本視角下農民工社會融合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2014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6,(6).
[10]? 劉雅婷,黃健.心理資本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機制及教育規導路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3).
[11]? 徐超,魏天保,楊政宇.教育程度與鄉城移民城市融入——基于身份認同的實證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9,(2).
[12]? 陸萬軍,張彬斌.就業類型、社會福利與流動人口城市融入——來自微觀數據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家,2018,(8).
[13]? 祝仲坤,冷晨昕.住房狀況、社會地位與農民工的城市身份認同——基于社會融合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8,(1).
[14]? 孟穎穎,韓俊強.醫療保險制度對流動人口衛生服務利用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19,(5).
[15]? 溫興祥,鄭子媛.城市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家庭消費的影響——基于CFPS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2019,(6).
[16]? 秦立建,陳波.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分析[J].管理世界,2014,(10).
[17]? 馬超,顧海,孫徐輝.城鄉醫保統籌有助于農業流動人口心理層面的社會融入嗎?[J].中國農村觀察,2017,(2).
[18]? 程名望,黃俊逸,潘烜,王逸凝.新農合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分析——以上海1446個樣本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
[19]? 陳璐,王金旭,范紅麗.醫療保險與流動人口社會融入:來自商業保險的證據[J].保險研究,2018,(2).
[責任編輯:汪智力]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edical Insurance on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2017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MENG Yingying, WANG Jing, ZHANG Xiaodong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promo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2017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data, the Ordered Probit model is use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edical insurance on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tudy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edical insura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after using the PSM analysis method to control potential self-selection bias are still robust. This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the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ve more portable medical insurance and higher medical insurance treatment. 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during medical treatment, but also It has also improved the level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By eliminating the urban-rural binary split system,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citizens can enjoy the same medical insurance services;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insurance planning and the level of medical insurance treatment. Break down regional barriers; strengthen policy propaganda and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inflow area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of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