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冉

從就業到教育,從托育到助老,從居住到出行……上海市“十四五”規劃內容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引發社區群眾熱議。市人大常委會集中開展的今年第一次市人大代表聯系社區活動共收集了3900多條意見建議,其中涉及“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建議有831條,社區群眾紛紛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社區群眾建議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與創業園區、企業積極對接,拓展實習、見習機會;政府要增加社區崗位招募規模,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有社區群眾反映,應屆畢業生就業平臺較少,建議建立市級大數據就業平臺,由人社部門整合求職信息和用工信息,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提供信息給應屆生,根據雙方需求直接匹配人員。
不少意見認為要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政策,如改革現有低保審核以家庭為單位的政策,鼓勵低保家庭年輕人積極就業;取消就業困難人員認定中“申請前失業狀態持續6個月”的條件;改變外來人員因未落戶無法獲得相應創業補貼的現有規定,研究針對外來從業人員的創業扶持政策,提供針對性創業服務,更好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效應;加大中小微企業援企穩崗政策補貼,加強技能培訓力度等。
●積極應對人口深度老齡化
上海正步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老年服務需求多元、龐大。從代表們收集反饋的意見看,社區群眾希望“十四五”期間能夠進一步加大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供給,完善醫養融合、康養服務等功能,增加老年活動場所、老年助餐點,加快各類公共設施的適老性改造,發展老年教育,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針對本市廣大農村地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實際情況,要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村地區養老服務設施均衡布局,使老人就近得到照料;同時,要關注困難、無子女、失能、高齡等特殊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制定針對性的救助保障政策。
養老服務既是大民生,也是大產業。社區群眾建議要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發展養老產品、老年旅游等養老產業,充分釋放養老服務消費潛力。
●深化教育領域改革
針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帶來的“入托難”問題,社區群眾建議增加公辦托育機構數量,加快布局嵌入式社區托育點,鼓勵企事業單位自辦托幼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普惠性托育服務。
而對于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越減越重的問題,社區群眾希望“十四五”期間教育部門繼續加大教育領域改革力度,讓“減負”落在實處。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要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有意見認為要合理引導家庭教育,在學校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加強未成年人心理輔導。
教師資源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有著重要作用。有社區群眾建議大力推行集團化辦學,讓優質教師資源流動起來,促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郊區群眾反映,農村學校優秀教師流失率高,建議對農村師資隊伍配備、職稱評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提升醫療衛生水平
“社區醫院藥品種類太少”,老年慢性病患者配藥要經常往二級、三級醫院跑,十分不方便。社區群眾希望增加社區醫院藥品種類,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配藥限額,減少去醫院的跑動次數。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助于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但還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全科醫生數量不足、激勵機制不足等問題。社區群眾建議增加全科醫生數量,加強全科醫生技能培訓,做實基層衛生服務,并希望試點三甲醫院的專家到社區醫院坐診,提高社區醫院服務水平,一定程度也增加社區醫院的影響力。
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安全短板,社區群眾建議“十四五”規劃要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投入,健全重大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改善居住條件優化居住環境
推進有條件的老舊住宅加裝電梯是一項民生工程,但常因業主的意見不統一,使得加裝電梯推進工作難度大。社區群眾建議明確政策細則及操作口徑,讓更多居民早日圓電梯夢。
舊住房改造事關民生改善、城市安全,社區群眾建議“十四五”規劃要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舉措,加大力度、加快推進舊區改造,將企業建造售后公房、符合條件的老舊商品房小區納入城市更新,切實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老洋房修繕面臨不少歷史遺留問題,社區群眾建議制定老洋房修繕保護管理辦法,落實專項維修基金,改善老洋房內生活配套設施。
還有不少群眾建議增加公租房供應,合理確定公租房租金,減輕承租人經濟負擔。
●加強新農村建設
農村宅基地一直是廣大農民群眾重點關注的問題,農村村民對建房(新建、改建、擴建和翻建)需求迫切,但申請建房審批流程較慢。呂巷等鄉鎮農民集中居住意愿強烈,但受建設用地指標、資金等限制無法滿足需求,建議“十四五”期間更大力度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讓更多農民共享城鎮公共服務資源;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農民集中居住配套政策,提高政策的操作性。
針對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社區群眾認為要加強農村部分區域市政設施改造、污水納管建設工程建設規劃統籌,避免政出多門、重復建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社區群眾建議深入挖掘生態休閑體育資源,促進農旅融合發展;重新界定設施農用地“農地農用”的標準,適當放寬其用途,滿足都市農業發展需要。
另外,社區群眾建議政府部門要積極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實施辦法,提高集體建設用地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緩解交通出行難
中心城區特別是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突出。為緩解停車難問題,代表們提出了不少建議:合理規劃住宅小區周邊道路停車資源,在非主干道加設夜間停車位;加快推進智慧停車平臺建設,整合住宅小區、單位、商場等停車資源,錯峰停車;充分利用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相應調整規劃指標,建設地下停車庫。
在交通建設方面,有社區群眾建議“十四五”期間加快軌交、隧道、公路等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改善市民交通出行條件,緩解交通壓力,包括崇明西線越江通道、嘉閔聯絡線等;加大公共停車場、住宅小區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積極適應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
在公交出行方面,社區群眾希望優化公交站點設置,增加公交線路、班次,緩解“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如仙霞西路由西向東,公交無直達同仁醫院的線路,老年人看病十分不便。
此外,還有意見提出,應規范共享單車的停放秩序,研究建立與城市空間停放設施資源、公眾出行需求相適應的車輛投放機制。
●改善生態環境
生活垃圾分類已進入常態化管理,社區群眾建議在“定時投放”的基礎上,根據居民情況合理增加垃圾投放時間;完善生活垃圾回收體系建設,在本市扶持和培育一批可回收物規模化企業;運用科技手段改造垃圾房和垃圾投放點,改善和美化社區環境。
水環境建設方面,有意見認為應進一步深化落實“河長制”,在河道水質監測體系基礎上,增加河道常態化長效巡河工作,增加對河道排水管網的監測,提高河道治理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市政雨污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打造排水功能完善的強排系統,提高抗災減災能力。
●滿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配送”將豐富的文化活動送到百姓身邊,一直深受群眾歡迎。郊區群眾希望在公共文化實體項目配送的同時,也能派老師指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打造基層本土文化。對因場地、燈光等硬件設施限制無法配送的,建議采用發放公益票形式,讓更多群眾享受優質公共文化服務。
在公共文化政策方面,社區群眾希望政府能出臺更多舉措,對群眾性文體活動明確經費補貼等扶持政策,激活基層文化建設內生動力;搭建市級平臺,讓更多優秀的藝術團隊與基層的文化團隊進行共建,目前虹橋鎮與上海歌舞團開展文化共建的效果非常好;激發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引導優質、專業的文化團隊和師資資源向社區基層傾斜,滿足不同群體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