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

今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討論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并于6月23日正式發(fā)布。誠如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所提到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識,發(fā)揮了實質性化解行政糾紛的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規(guī)定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而作為一部側重于實踐的司法解釋,則力求回歸實務前沿,完成從抽象到具象的轉化。因此,由熟諳訴訟實務的律師來思考它的價值,推敲它的內涵,尤其具有意義。此次司法解釋完善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其意義和影響頗值探討。
第一,該司法解釋有利于各地政府強化務實、親民的法治氛圍。從曾經“告官不見官”的訴訟困境到“告官要見官”的制度建構,離不開地方治理經驗的日趨純熟,以及行政機關自上而下遵紀守法的決心。
民眾的思維意識當中,歷來有“告官要見官”的認知,如果民告官而官卻不出庭、不答辯、不回應,不僅法院的審判能力會受到質疑,還會導致民眾不相信司法轉而選擇信訪,使得社會矛盾無法有效疏解、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這次司法解釋將“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概念具體到“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和“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并規(guī)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fā)表意見。這樣的細化和完善,能夠滿足民眾的需求和回應,彰顯平等的官民關系,表現出政府直面矛盾、直接傾聽民眾意見的誠意,是政府對民眾負責,受民眾監(jiān)督的理念和要求的具體化。
第二,該司法解釋有利于強化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法治意識和工作方式。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行政機關委托的相應工作人員在庭審過程中應當就案件情況進行陳述、答辯、提交證據、辯論、發(fā)表最后意見,對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解釋說明等。而完善和細化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有利于提升行政機關負責人學法、用法、守法的積極性,提升干部領導的法律知識水平。司法實踐當中,行政審判環(huán)境的改善、行政審判功效的發(fā)揮,這些都和行政機關自我約束和帶頭守法的法治意識息息相關,共同進退,無法分離。只有切實增強公務人員的法治意識,才能有效助益行政爭議的實際解決。
第三,該司法解釋有利于推進服務法治政府的建設。司法解釋規(guī)定,人民法院可以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向社會公開,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和同級人民政府通報。這樣能夠促使行政機關負責人通過出庭應訴,深刻了解官民矛盾的焦點,從而更能夠直接地觀察到行政執(zhí)法的效果、狀況,以及發(fā)現存在的或原則、或細節(jié)上的問題,進而主動增強依法行政的意識,能夠有的放矢地改進管理方式、規(guī)范行政執(zhí)法行為,息訟息訪化解官民矛盾。
需要強調的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雖然通過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得到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但是要建設服務型法治政府,單靠行政或司法主體都難以擔負如此重任,唯有各方協同,具備了厲行法治的決心和行動,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所在,才能落實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