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水鋆
摘 要 有數據表明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這么低的成長率到底是什么造成的?究其原因是創辦企業前考慮不周,企業跟不上市場的腳步,但更多的企業是因為后續管理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建筑施工企業,其生產的特殊性、生產場地的多變性、生產人員的粗放性,為企業管理埋下隱患。現階段,我國建筑業市場逐漸呈現出飽和狀態,建筑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建筑施工企業要生存下去,必須加強企業管理,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使企業長久地發展下去。全面預算管理就是一個能把企業內所有能量化的業務囊括在一起,科學地進行管理控制的方法。本文就現階段建筑施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 建筑企業 全面預算管理 企業管理
一、建筑業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意義和作用
全面預算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控制方法,它對企業今后一定時期內的業務、資金等可以量化的所有活動作出預算、安排,企業后期的活動需依此預算嚴格約束控制、評價、分析、調整等環節。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企業如果對今后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活動、財務活動、投資活動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而是想到哪干到哪,想一出是一出,那就好比一位盲人在行走,一腳跨出,卻不清楚前面是平坦大道還是懸崖陡壁。沒有計劃的經營活動缺乏約束力,沒有計劃的投資活動危機重重,沒有計劃的財務活動很可能讓企業資金鏈斷裂而宣告破產。一套符合企業發展目標、符合自身實際的預算管理體系,可以指引企業有序開展經營活動,使企業不偏離自身的發展戰略目標。
二、建筑施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全面預算管理并不全面
建筑施工企業的預算報告往往出自經營科一個部門,那是一份對外承接工程的成本預算,預算范圍只針對單個工程,這在全面預算管理中其實只屬于經營預算下面的業務預算。全面預算管理還包括專門決策預算(如投融資預算)和財務預算(如資金預算),涵蓋了企業內可以量化的所有重要業務。建筑施工企業即使有了一份業務預算報告,在后面的實際生產中,也不會完全按這份預算報告開展和控制工作。事后的預算控制工作又往往由財務部門負責,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作。
(二)全面預算管理的意識不強
在建筑施工企業,管理層一般將重心放在工程業務上,對企業的內部管理則聽之任之,不甚上心,認為只要業務上去了,企業的利潤就增加了,而管理并不能產生效益。殊不知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越優秀面對的機遇就越多,選擇權就越多,工程自然就越多。反過來講,建筑施工企業在已接項目的管理方面出現問題,導致企業虧損的例子,現實中也不計其數。建筑施工企業一線員工對安全生產管理方面比較上心,但在資源管理方面存在較多分歧。有的員工只考慮部門內部成績,不考慮整個企業的戰略目標,有的員工認為全面預算管理是財務部一個部門的事,更有甚者認為這是專門針對財務部門的工作,對全面預算管理持排斥態度。
(三)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建筑施工企業由于工種特殊、歷史悠久,企業內員工的素質較一些高科技行業的員工更低。企業內部有些員工對現代管理理念不夠了解,更談不上積極參與全面預算管理工作;有些員工小農意識嚴重,認為只要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不用管其他人的了,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機制;預算管理專職人員缺乏,預算報告的編制,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判定,方案的調整等事項沒有專業人員負責,多由其他崗位的人員處理。這些都加大了全面預算管理的難度。
(四)預算編制未結合企業實際
建筑施工企業預算編制往往由一個部門負責,其他部門的參與度較低。如預算編制以財務部門為主,沒有其他部門的參與,可能導致預算編制不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全面預算編制范圍和業務不全面,各預算之間缺乏聯系。如預算編制由業務部門為主,沒有財務部門的參與,則可能導致相關信息不足,使預算編制與企業實際脫節,預算缺乏可行性。橫向、縱向協作不暢的預算編制工作最終將導致預算報告失真,缺乏應有的合理性、準確性和可執行性。
(五)預算管理未得到及時控制
建筑施工企業的預算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許多企業盡管做了一份詳細的預算報告,但在之后的執行與控制過程中卻疏于管理。但事實上,預算編制只不過是一份計劃書,并不能讓企業發生改變,只有企業進行了業務活動,企業資源真正得到了投入使用,慢慢在運轉過程中發生作用,才能實現企業的目標。這一過程才是全面預算管理要控制的內容。全面預算的編制只是為后面的控制提供了合理的依據和標準,卻不是全面預算管理的終極目標,全面預算管理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全面的預算管理盡可能地提高企業資源使用價值的最大化,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支持。預算管理控制無論在事前、事中,還是事后都要及時,要保證時效性。
(六)預算管理與績效考核脫節
預算編制是科學地將各項目標具體化,為企業的實際行動制定控制的標準,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保證。預算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凡管理都是以人為主體的,離不開個體的行為。績效管理就是連接員工個體行為和企業組織之間最直接的橋梁,兩者無法分離。績效管理可以幫助企業用多種方式激勵員工,從而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利用績效考核引導員工,可以促進企業和員工的共同成長,實現共贏。績效考核是一種過程管理,而不僅僅是對結果進行考核,利用績效考核使用企業有限的資源,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
三、建筑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改進對策
(一)使全面預算真正做到全面
全面預算管理的“全面”兩字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全員參與,也就是說上至企業老總,下至一線操作人員都要參與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二是業務范圍全面覆蓋,將業務預算、投融資決策預算、資金預算等可以量化的所有業務納入預算管理范圍;三是管理流程全程跟蹤,全面預算管理不僅有規劃和計劃的功能,還包括溝通與協調功能、控制與監督功能、考核與評價功能。
(二)強化全面預算管理意識
強化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意識刻不容緩,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建筑施工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企業要長久地發展下去,只能從內部管理出發,控制成本、提升利潤。而全面預算管理可以很好地約束企業人、財、物的支出,是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效益管理的有力工具。再者,企業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可以加強資金管理,提升企業形象,推動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因此,無論是建筑施工企業的高層還是一線員工,要讓企業長久生存下去,必須接受、理解、推廣、參與全面預算管理工作。
(三)加強全體員工的培訓
全面預算管理的全面性不僅應體現在管理上,還應貫徹在員工的培訓工作中,企業不應只對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應讓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接受培訓。可以讓高層對中層進行培訓,可以讓項目經理對項目員工進行培訓,可以委派部分有潛力的員工去專門的培訓機構參加培訓,也可以外聘專業的老師對員工進行培訓,更可以選擇優秀的員工對其他員工進行培訓。總之,培訓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目的就是要將科學的管理理念、成本效益意識、行業的現狀、專業的相關變化、企業的戰略目標等信息傳播給每一名員工。企業更應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強化風險意識和法制意識。
(四)預算編制要切合企業實際
預算編制的參與者要包括各個部門的管理者,也要包括各個部門有專長的員工,甚至是普通的一線員工。有一線員工的參與,預算報告的編制才不會脫離企業的實際。編制預算報告時,要考慮出資人的預期目標,如出資人對企業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等的要求,要考慮企業以往的年度實際經營情況,要考慮預算期內重大事項的影響,如營改增、增值稅稅率的變化對營業收入的影響等,也要考慮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如處于初創階段的企業,應將預算目標的重點放在產品和市場的開發上。預算編制的參與者經過相互溝通,編制出預算初稿,提交給較高級的組織審查,通過各管理決策機構的嚴格審議,對照企業的戰略目標,最終確定企業預算報告。
(五)加強預算管理的全過程控制
建筑施工企業的預算經過批準后,要下發給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名員工,企業的各項業務應以此預算報告為標桿,嚴格執行。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不僅管理者要參與,一線員工也要積極參與。全面預算管理不應只落實到生產經營活動上,也應貫徹到投融資等企業的其他活動中。全面預算管理不應頭重腳輕,只重視事前控制,而忽略執行過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評價考核。在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中,企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這樣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質量,還可以避免數據被調整、被篡改。
(六)建立績效考核機制
績效考核是指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對一定時期內企業的經營成果進行評價、考核的管理活動,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管理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筑施工企業應當依據年度預算報告,建立與之配套的考核制度,在企業日常活動中實時掌握動態信息,不時與預算報告核對,確認各部門的預算完成情況、完成效率、執行效果。要秉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考核制度,對各部門和員工個人進行評價、考核,據此形成完整的記錄,切實做到賞罰分明,將員工的個人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掛鉤。考核工作應當在預算有效期內及時開展,及時評價考核工作可以為改進管理提供依據,使企業的日常活動不偏離企業的戰略目標。
四、結語
在經濟市場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面臨著很多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復雜的、激烈的競爭,面臨著很多風險。企業必須通過內部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機遇面前大顯身手,才能冷靜應對驚濤駭浪。建筑施工企業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工作,讓高效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方法助企業一臂之力,可以使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讓企業發展得更快、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為中富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金雙劍.關于中小建筑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9(13):24-25.
[2] 葉萬.建筑施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探討[J].財會研究,2017(05):46-48.
[3] 劉友芬.建筑施工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要點[J].納稅,2019(0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