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讓“非遺”活起來單靠一個機構很難實現,需要多個機構聯動保護,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本文從“三館”在保護“非遺”中的作用、“三館”聯動保護“非遺”的實現路徑兩個方面,討論打破館際壁壘,促進“三館”聯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關鍵詞】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動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206-02
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簡稱“三館”,是地級城市的基礎設施,屬于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館”承擔著完善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履行教育功能、宣傳推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豐富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等職能。職能的交叉與雷同點、服務對象的一致性,決定了“三館”協同合作的可能性。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了“開展館際合作,推進公共文化機構互聯互通,開展文化服務‘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巡展巡講巡演等服務,實現區域文化共建共享”。但實際工作中,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得“三館”基本各自為陣,缺少聯動契機。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三館”作為國家文化機構,均面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共同課題,因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聯動的可行性契機。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瑰麗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闡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音;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以及其他?!睆亩x中,可以看出,“非遺”涉及音樂學、美術學、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比較文學等多個學科,全面保護“非遺”,必然需要“三館”聯動。
一、“三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
(一)文化館的全域保護作用
如今,“非遺”申報、立檔、保護、管理、宣傳等工作主要由文化館承擔。首先,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存在于鄉村,而文化館扎根基層的天然優勢使得它能第一時間接觸到這些項目。其次,文化館集結了文化藝術各門類的人才,要達到“非遺”的傳承、發展和利用,離不開文化館的專業功能和業務能力。最后,文化館長期從事群眾文化工作,擅長和各色人群打交道,而“非遺”主要依靠人們口傳心授,其核心是掌握并承載著“非遺”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文化館直面群眾、熟悉基層,因而有利于和傳承人溝通交流,進行引導與管理。
(二)圖書館的搶救記錄作用
圖書館是保存人類文明記錄的地方。為了讓現在以及未來的人們傳承歷史的精華,吸取歷史的教訓,各圖書館應把保存最能反映人類文明軌跡的地方史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1]“非遺”作為人類智慧結晶,最能反映人類的文明發展軌跡。因而搜集、整理、收藏“非遺”相關文獻資料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責。同時,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數字化記錄保存“非遺”資料,也成為了圖書館下一步工作重點。現國家圖書館就承擔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采取資料搜集和影像記錄并舉的方式,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全方位記錄,讓“非遺”技藝能永久保存。截止到2019年12月,已有478個“非遺”項目通過驗收,進入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館藏。
(三)博物館的收藏展示作用
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化成果。物質與非物質是同生共進的,沒有物質依托的非物質活動和沒有非物質活動的物質都是沒有歷史,沒有發展,更不可傳承和延續。[2]兩者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博物館能夠為“非遺”涉及實物提供專業的收藏保護、完善的展示空間、系統的理論研究,“非遺”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博物館收藏,使博物館展示內容更加豐富。
從“三館”在保護“非遺”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到,文化館的作用貫穿全部卻無法深入,由于我國過去民族民間文化搶救是“文藝”行為,由各級文化館唱主角,以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專業為主的文藝工作者在田野調查、田野采風中通過文字、錄音、錄像等手段記錄,搶救出大量的民間文藝作品,[3]由于文化館專業、設備、職能限制,普查發現的音頻、文本、實物資料存在不會修復、無法完善保存、缺乏專人維護的現象。此時下游領域圖書館、博物館的適時介入,補充了文化館的短板,避免資源浪費,達到最優化配置。
二、“三館”聯動保護“非遺”的實現路徑
(一)合作社會教育活動,整合優質資源
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作為國民教育的第二課堂,均有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職能,合作“非遺”社會教育活動,不僅有利于宣傳“非遺”,更有利于形成合力擴大“三館”的影響力。社會教育活動經費來源于免費開放專項資金,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每年中央發放南平市文化藝術館10萬元、圖書館10萬元、博物館80萬元的免費開放專項資金,對于南平市這樣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而言,合作“非遺”社會教育活動,可分攤活動開支,共用人力資源。2019年南平市文化藝術館與圖書館、博物館合作,以知識講座加互動體驗課形式,舉辦了以剪紙、春聯創作、年畫拓印、南平南詞傳習、中秋桔燈制作體驗等為主題的“讓非遺活起來·非遺小課堂”社會教育活動,嘗試打破館際壁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三館”資金與人員緊張的壓力。
(二)協同策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策展這一概念是舶來品,來自西方藝術發展史上的“策展人”。從1985年“美術新潮”時期開始到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涌現出范迪安、栗憲庭、高名潞、費大為等一批策展人。[4] 不同于簡單的陳列展品,策展人希望通過自身的創意構思、資源整合,對藝術樣式及內容豐富的展品進行闡釋,再以展覽為媒介,營造出一個構思新穎、有價值且有說服力的藝術環境?,F策展概念多用于博物館、美術館展覽,其實,我國瑰麗多彩、種類繁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展示的過程中,也極其需要精心策展。“三館”協同策展,能夠盡可能跳出各館知識領域,在創意構思、資源整合方面形成合力。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策展為例,福建省南平市是建盞發源地,建盞文物、文獻資源豐富,但對于建盞的對外展示,仍以南平市博物館策劃的《見盞——尋味千年造盞工藝》文物靜態展覽為主,輔以南平市文化藝術館在“非遺”進校園等活動中策劃的動態展示,而南平市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多收藏于庫房中,少有對外展覽。其實《見盞——尋味千年造盞工藝》要在避免雷同、形式簡單的情況下,完整展示出建盞的前世今生,就需要“三館”將資源共享,在“全遺產觀”視野下把建盞文物(博物館)、文獻影像記錄(圖書館)與當代建盞傳承人(文化館)有機結合,向民眾展現一個整體性、全向性、系統性的建盞發展史,打造切題的千年延續不斷傳承的文化樣態。
(三)嘗試項目協作,充分利用資源
一是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協作。以南平市為例,2009年南平市各級文化館進行了全市第一次“非遺”普查,得到“非遺”線索89433條,調查項目24506個;2012年至2016年,南平市各級博物館進行了全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2007年至2011年,南平市各級博物館進行了全市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同樣作為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在頻率、經費、設備、持續時間等方面,勝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在走訪調查、口述記錄、深入基層群眾等方面,長于物質文化遺產普查。
二是兩館協作普查項目。文化館為博物館補充人文存續研究資料,博物館為文化館提供“物”的可考據歷史源流,從而達到全面了解“非遺”。
三是實現區域性網絡共享平臺。以南平市為例,截止到2019年12月,南平市已有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5個省級“非遺”項目,150個市級“非遺”項目,373個縣級“非遺”項目。這些“非遺”項目依附于傳承人、傳承群體或特定空間存在,有一大部分特別是傳統戲劇、傳統音樂、民俗等類別項目面臨著特定空間消失、后繼無人、老藝人離世等危機。建立“非遺”數據庫,成為最有效、最迅速的保護方式。
如今,全國各地文化館“非遺”數據庫建設日臻成熟,如何充分利用數據庫資源,成為現今的課題。在共享理念時代,打破館際壁壘,利用網絡優勢與數據庫共享功能,文化館主動開放接口,與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建立對接,共建區域性網絡共享平臺,使“非遺”數據庫真正發揮其展示和利用的服務平臺作用。
三、結語
讓“非遺”活起來單靠一個機構很難實現,需要多個機構聯動保護,更需要全民共同參與。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在“非遺”保護上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未來,在“非遺”保護工作走向深入的背景下,“三館”管理體制上的壁壘會逐漸被打破,“私產觀”與“個人政績觀”等不合時宜的聲音將淹沒在合作大潮中,“非遺”正式邁入聯動保護領域。
參考文獻:
[1][美]圖書館宣言十二條[A].吳建中.21世紀圖書館新論[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24-25.
[2]于紅.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3.
[3]方允璋.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D].武漢大學,2005.
[4]于久棋.引領與扶持:中國藝術策展的歷史現狀及本土化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