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無論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在探討本科教育發展趨勢時,已不再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學科課程的界限正逐漸淡化。推進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方法改革有助于解決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方案與物流企業用工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強對物流管理人才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物流管理 教學 改革
物流過程是企業采購、生產制造、流通等環節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企業經營發展的“第三利潤源泉”,同時也被認為是21世紀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物流業的發達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物流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具普遍影響力的經濟基礎和“朝陽產業”,物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現階段為止,我國物流人才仍很緊缺。從數量上看,據初步統計,2020年我國高級物流人才需求量為20萬~30萬人,中級、初級物流人才需求量也遠遠高于供給量。從層次上看,物流人才包括研究人才、管理人才、規劃人才與操作人才。我國目前的物流人才供應仍為勞動密集型,側重于操作層面。從質量上看,由于物流涉及電子、機械、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從事物流工作的人員應該懂得經濟學相關原理,會利用信息系統平臺來消除無效物流和冗余物流,盡量接近“按需運輸、零庫存、短在途時間、無縫隙傳送”的物流理想狀態,而我國物流人才操作能力差。從人才培養方式上看,我國現有物流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包括大專院校純理論教學、社會各層面“認證”培訓、在職人員的培訓和物流從業人員的上崗培訓等。我國現有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多為空洞的理論教學,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此外,市場調節的滯后性造成所培養的學生很難符合物流企業的人才需求。總之,我國物流人才供應無論從數量、質量或層次上都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改變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方法就迫在眉睫。
一、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理論課偏多,教師根據教材內容上課,枯燥乏味,學生認真聽課的少,走神玩手機之類的多,被動學習,達不到理想效果。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也過于陳舊,與企業需求脫節,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因此,改變課程設置就迫在眉睫。
(二)教學方式和手段比較落后
教學條件比較差,缺少基本的實訓場所和一些軟件,這樣的教學必然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實訓教學設計方面也缺乏系統性,教學效果也缺乏科學評價方法,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得不到提升。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普遍沿襲傳統的教育理念,純理論知識的講解比較多,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改變落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三)師資薄弱
目前,國內大部分物流管理專業仍舊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教學不對口等情況。調查顯示,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大部分仍是從管理學、機械、電子、經濟學等專業轉過來的,存在專業性差、操作性差、教學技能欠缺等問題,真正的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欠缺。
二、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對策
(一)調整課程設置,改善教學實踐環境
理論課分為基礎課和核心課程。基礎課就是所有物流專業學生都應該學習的。核心課程是突出專業特色的課程,專業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方向,每個方向的側重點不同,所選擇的課程就不同。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重視實踐教學,全部理論教學和實操技能訓練學時數比例要掌握好。實訓課為完成實訓課程教學實踐活動,需要建設專門的物流實訓室,如全自動演示實訓室,包括立體倉庫自動堆垛、輸送帶自動分揀、自動出庫入庫等功能;連鎖、運輸、配送實訓室包括手工分揀作業、電子標簽分揀作業、超市/商場配送、接收、調度、干線運輸監控等功能;信息技術實訓室包括國際貨代報關填單制單、電子商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功能;口岸、機械、裝卸實訓區包括叉車、貨架、集裝箱的使用,完成全手動裝卸貨物出庫入庫等功能。
(二)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增強師資力量
學校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內師資力量培養制度,在難以短期內改變這種現狀的情況下,對已有教師進行有效培養,采取與校企合作,可以根據課程及專業要求編寫更加符合實際教學的教材,這樣也可以解決高校聘請雙師型教師的問題。通過聘任物流類企業的高級管理和技術員工作為兼職教師為學生講解物流技術和畢業設計指導,以及讓企業參與到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中的訂單式管理,將物流類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將學生直接推入職業環境中。通過與企業合作,引入企業真實生產項目作為項目化教訓載體。另外,還可以送年輕老師去進修或到國外學習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及教學方式,與國際接軌。
(三)加深校企合作,實施“雙證”制度
校企聯合培養學生。通過與大型物流企業合作,聯合培養學生,具體的方式有:第一,共同指導型。從大學3年級開始,由學校專業指導教師和物流企業高級管理者等聯合培養學生,由企業提供實際的畢業設計課題和相關資料,學生在企業完成畢業設計。同時,聘請物流企業的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定期給學生舉行技術講座,以此拓寬學生的物流管理的專業視野。第二,訂單式培養型。由聯合培養的物流企業提出對學生基本技能、基本理論等方面具體的要求,以及所需實習、畢業生人數,校方依據企業需求適當調整培養方案,并在大三、大四開設相應方向的選修課,進行訂單式培養,企業直接招聘優秀的畢業生。組織在校學生、未就業畢業生報考職業技能培訓,并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第三,實習基地型。由企業設置一定的崗位,作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實習基地,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設計“產學研”結合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所提供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現場教學、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加強與物流業群的聯系,與之形成持久的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培養、實訓、實習、就業”流水線式的培養模式。建立一套能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學課程體系,培養“學位證”+“職業證”雙證型學生,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四)建立共享資源庫,提供遠程自主學習平臺
構建物流管理實驗教學的示范性網站,共享實習、實訓資料、網絡課程、項目教學以及為國內同類中心的建設提供軟件支持,不但可為異地學員提供物流管理基礎知識自主學習的平臺,又可起到積極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作者單位為綿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朱娜(1982—),女,四川遂寧人,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學MBA碩士,綿陽師范學院管理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戰略管理、物流管理等。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課題“四川縣域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Y2017013;綿陽師范學院質量工程項目“物流專業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NU-JY18043。]
參考文獻
[1] 鄧新紅.談行動導向法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09(28).
[2] 鐘靜,易燦.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教學模式的研究[J].物流技術,2012(05).
[3] 鄭書淵.淺析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物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機械管理開發,2010(05):257-260.
[4] 陳偉,邱晗光.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結構與培養路徑研究[J].價值工程,2013(02).
[5] 黃中鼎.現代物流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