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彩芳 黃娟
近年來,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抓住機遇,狠抓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步伐,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尤其是蕪湖市三山中心小學,自2018年9月被授予“智慧校園”實驗學校以來,制訂了教育信息化三年發展規劃,從制度等方面激發教師創新的熱情,保障智慧校園的良性發展。
智慧校園的建設思路
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發展,從而帶動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智慧課堂作為智慧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也因此受到中小學的重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三山中心小學設定了智慧校園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終極目標是為廣大師生提供高效、便捷和一流的服務。學校設計并依循的智慧校園建設技術路線是: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四大技術,促進人與校園的融合、人與信息系統的融合、校園實體與信息系統的融合。確定智慧校園建設目標為: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新方法,打造便捷、高效、豐富的校園信息化服務和宣傳渠道,為學校日常教學、教務管理工作提供方便、高效、智能的統一管理服務支撐。啟動的全面建設智慧校園的基本內容包括:緊密切入教學、管理、文化建設的實踐環節,通過對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信息的全面采集、處理和分析,以及教學課前、課中、課后資源的體系化共建共享,實現智慧校園各應用系統的統一用戶認證、統一管理服務平臺、統一教學資源庫、統一數據分析平臺,為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的創新和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信息化手段。
智慧校園的實踐探索
一是任務驅動。為了確保教師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采取了任務驅動的形式。
首先,成立創建智慧校園領導小組,組建了具有專業性、針對性的教育信息化研究隊伍,成立教育技術信息中心。
其次,加強人員培訓,開展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的各種培訓,組成學習團隊,提高教職員工的教育技術與信息化素養。
最后,建立完備的智慧校園管理規章,制訂鼓勵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政策,促進智慧教育教學的常規化,鼓勵教師、學生、管理人員攜手共建優質的、個性化的校本資源,建立學校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機制。2019年9月18日,三山中心小學開展了智慧課堂的教學展示活動,全區幾十名骨干教師前來觀摩指導。這項工作的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全校師生投身智慧教學的熱情。
二是名師引領。三山中心小學共有區級骨干教師8人,為了更好地發揮名師示范引領作用,學校開展了“名師結對”工程,建立集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學習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師合作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師團隊的示范、輻射作用。結對成員團結一致,風雨同舟,創造性地開展智慧校園各項工作,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提升、發展自己各項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智慧校園的各項優勢,為全校師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打破傳統。教育最終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智慧課堂能助力教育實施因材施教。這就需要三山中心小學必須改變知識本位觀和人才觀,關注學生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讓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好地滿足不同個性、不同潛質學生的成長需求,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在運用智慧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打破了很多傳統教學方式。如在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會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整理一些資料,但學生到底準備得怎么樣,教師心里并不太清楚。現在則可以利用智慧校園的優勢,將第二天上課的學習內容、重難點等推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觀看記錄,了解學生預習情況,根據學生預習時對知識點的掌握,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真正實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模式。智慧課堂很好地發揮了精準發力優勢,以學定教,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個性化地學習。
智慧校園的創建思考
一是需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智慧校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注意要避免針對某一項應用建一個平臺或資源庫,這會導致各個平臺之間互不相通,把本來互為聯系的工作割裂。
二是需要逐步推進、整體提高。以應用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為核心,組建多個應用推進團隊。還要充分發揮“名師結對”工程中優秀師徒的作用,確保多個教研組的應用水平同步提高,每位教師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
智慧課堂用教學“亮點”點亮教學,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使課堂真正成為培育新時代合格接班人的主戰場。三山中心小學將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以“智慧啟迪夢想,科學點亮人生”為最高目標,繼續在智慧環境、智慧教學、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四個方面下功夫,讓每一件事務更加智慧地執行與實現,讓每一個信息更加智慧地傳遞與送達,讓每一個身在校園的人更加智慧地溝通,使整個校園真正成為一個融智慧環境、智慧教學、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為一體且無限延伸的智能教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