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簡介
學期初,班里轉來一位新同學小Z,一時間成了“新鮮事物”,天天都有一堆人圍著她。看到她能這么快地融入新集體,班主任倍感欣慰。但這只是虛假“繁榮”,讓人頭疼的事情在后面。
沒過幾周,班主任觀察到小Z明顯不同于以往,變得非常內向,課間沒見她和同學講過話,經常獨來獨往,課上也常常答非所問、精神恍惚。一次,她和同學鬧了矛盾,還躲起來找不到人,在班級里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一天早讀,剛進教室,順著縈繞耳邊的哭泣聲,班主任看到了趴在桌子上的小Z。隨后班主任把小Z叫到門外,傾聽她的訴說。原來,自她轉學后,一直都覺得不開心,有同學用方言嘲笑她,她說不想繼續在這里讀書了,特別想回老家。聽了她的訴說,班主任和小Z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也就此事從側面進行了深層次的了解。
待事情清晰明了之后,班主任把小Z的情況報告給了學校心理健康咨詢室并聯系了家長。心理老師和班主任與家長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小Z的媽媽和小Z也進行了交流。在充分了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和成長經歷后,和家長達成共識,定期引導小Z前往心理老師處進行心理疏導。一個學期下來,小Z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變得積極陽光,經常主動當老師的小助手,臉上也時常洋溢著笑容。在學校心理老師進行干預的整個過程中,班主任在班級也開展了以“我們是團結友愛的大家庭”為主題的系列班隊課,并經常和家長溝通小Z的在校情況及建議其多給孩子關愛。
二、原因分析
主觀原因:小Z性格較為內向,不善和同學交流。
客觀原因:小Z為插班生,從家鄉到異鄉,學習環境、人際關系都發生了改變,班內個別同學缺乏友愛精神,一定程度上促使小Z在心理上產生了突發性轉變。小Z在轉學前是留守兒童,父母離異,由爺爺奶奶帶大,現和母親生活,但感情上有所疏離。這些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使小Z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困難等心理癥狀。
三、問題關鍵
這個案例的關鍵:一是學生無法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存在著適應和溝通的障礙;二是受原生家庭影響,性格內向、心理消極、缺乏安全感。綜上所述,這個案例的本質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心理適應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態嚴重影響她的學習和生活,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會發展成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四、解決策略
1.及時交流,疏導情緒
案例中,在班主任發現小Z的異樣之后,及時和其進行了深入交流。此時,小Z的情緒波動較大,及時而有效地疏導其情緒,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內心的真正想法,找到原因并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后續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做好鋪墊。
2.適時介入,專業幫扶
鑒于小Z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的實際情況及出現的不可控的行為,如和同學有矛盾就躲起來找不到人、所答非所問、精神恍惚等情形,及時上報并聯系專業的心理老師進行疏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3.家校聯系,形成合力
小Z在校的非常規表現要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并對其家庭情況、成長經歷進行深入了解,與家長就其在校表現進行有效溝通,家校形成合力。案例中,小Z的母親趕來學校,第一時間和孩子做了交流。心理老師和班主任也及時和家長進行了溝通,并鼓勵家長要利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給孩子關愛,消除其內心的不安全感,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4.創設情境,跟蹤到位
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在數次傾聽之后,和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疏導其情緒,引導學生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首先讓小Z和其他同學盡快地打成一片。班主任開展了以“我們是團結友愛的大家庭”為主題的系列班隊課,營造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增強小Z的心理歸屬感。滲透互相包容和分享的意識,增進同學間的了解,消除隔閡,幫助小Z安全度過在新學校里的“磨合期”。
五、案例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目的不僅是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更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到教育學生、積累自身經驗的目的。基于本案例,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1.關注矛盾的根源
本案例看似是小Z個人的情緒和心理問題,但卻折射出地域差別、原生家庭、插班生如何融入新集體等問題。在案例中出現的同學間的矛盾,更多的是基于地域差異的生源間的矛盾而出現的,與常見的同學間的欺侮與矛盾有著本質區別。比如,案例中提到的用方言來嘲笑同學,以為其聽不懂,就是利用了地域存在差異這一點。除此之外,便是小Z自身的成長經歷所導致的性格及心理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2.解決問題需借力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里的情感和愛不僅僅是師者對學生的愛,也有生生之間的友誼之愛。師者要給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培養人與人之間充滿大愛與包容的胸懷,孩子更容易在團結和諧的集體中滿足心理上對友愛的需求。案例中矛盾的癥結所在就是小Z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的問題,來自其他同學的關懷與幫助、發揮集體或是小組的力量可以幫助小Z盡快適應。除了借助班集體的力量,案例中學校心理老師及家長也參與了進來,家校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趙艷娟?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鎮東升小學,班主任、語文科組長、東升鎮語文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