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巧用誦讀教學法是提高高中語文教學靈活互動性與新穎趣味性的重要措施,也對高中生語言能力、文學素養及人際交往能力等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簡要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誦讀教學法的必要性,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新建議來提高其應用效果。
關鍵詞:誦讀教學法;高中語文教學;應用;策略
傳統高中語文誦讀教學以高中生自由或定向閱讀為主,閱讀教材也側重于高中作文類書籍、語文教材,無形之中加劇了語文朗讀教學的盲目隨意性與表面局限性,因此,老師應創新誦讀教學法運用策略,從方向目標、方法手段等層面來提高其對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的積極影響力。
一、快速泛讀
高中生在閱讀之前應了解其即將閱讀書籍的基本信息,比如,類型、主題、作者及創作年代等,通過查看章節目錄的方式來了解閱讀作品的大致內容及初步確定閱讀計劃,對閱讀作品形成初步的認知與了解。隨后,高中生采用默讀或朗讀的方式來快速閱讀全文,讓高中生了解閱讀作品的故事輪廓、人物角色及線索脈絡等,提高高中生閱讀認知水平。老師傳授高中生快速泛讀方法技巧,鼓勵高中生根據閱讀作品類型及難易度來調整其泛讀次數與泛讀速度。對于語言文字晦澀難懂的作品,高中生可以適當的增加泛讀次數,加深其對閱讀作品的理解,提高朗讀的整體性與流暢性。同時,老師還應引導高中生篩選并標記出其認為較為重點的章節段落,進行反復泛讀,要求高中生標記出其產生閱讀思維沖突或感悟的內容,為后續朗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老師給予高中生5到10分鐘的時間來快速閱讀文章內容,初步了解林黛玉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以及發生的事情,給予高中生更為直接與感性的認知,從而為高中生深一步的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及心理情感的變化等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研讀
研讀是泛讀的深化,此時的高中生已經了解文章整體框架及思想情感,老師應引導高中生認真分析不同段落語句的涵義,了解文章語言結構、寫作風格,形成與文章內容相契合的語境,引導高中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拓展思考與想象創造,這不僅提高了高中生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也幫助高中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匯。同時,老師還應引導高中生對文章內容進行質疑與反思,鼓勵高中生一邊思考一邊朗讀,必要時可以在文章段落旁邊添加相關的注釋或提出相應的問題,鍛煉了高中生知識遷移能力,提高了高中生語文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延伸性。
例如,在朗讀《北京的春節》一文時,老師讓高中生詳細閱讀文章內容,一邊高聲朗讀一遍標記出重點內容,找出文章核心段落或每一段的中心語句,也可以是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幫助高中生了解文章核心內容與主旨思想。同時,老師還應引導高中生從整體出發來把握文章主要框架,文章中頻繁出現關于時間的詞語,“臘八”、“小年”、“除夕”、“元旦”等等,因此,高中生可以將時間看做其寫作的順序。同時,文章語言較為樸實與形象,給人一種溫馨、平易近人及歡樂祥和的感覺,給予高中生更為愉悅與真實的閱讀感受。
三、注重深度閱讀
大多數朗讀教學活動停留在流暢朗讀與語文文字分析層面,很少對文章主題思想進行感性或理性思考,降低了其對高中生文章鑒賞能力的培養作用。老師既可以組織閱讀交流活動等方式來讓高中生分享自己閱讀心得體會,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與高中生全面準確的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角色的關系、故事線索的變化、文章結構特色等等,加快了高中生對文章涉及知識內容的內化速度。此時的高中生比較適合精細化閱讀,適當的放慢閱讀速度,一字一句的朗讀并思考,主動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情感的互動。另外,老師還可以組織開展語句轉化、文章刪減、故事續編等活動,引導高中生運用不同的語句或風格來描述文章中的事物,分析自己創作與文章語句的差異,對文章核心思想提出質疑,從而提高了高中生閱讀思考與質疑反思能力。
四、創新朗讀形式
以往朗讀教學以高中生自我朗讀、老師示范朗讀為主,很少進行師生或生生之間的混合朗讀,降低了朗讀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因此,老師既可以讓高中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模擬朗讀,也可以讓高中生根據文章內容改編成情景劇,更可以讓高中生進行依次依段的朗讀,有效的提高了朗讀教學活動的多元性及生生互動的有效性。最后,老師還可以播放與閱讀文章相對應的音頻或視頻,提高了高中生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悟能力。
例如,在朗讀《西游記》片段時,老師可以讓高中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角色對話,大多數高中生都曾經觀看過西游記的電視劇或電影,也早已對孫悟空等重要角色形成初步認知,鼓勵高中生在結合其以往經驗與認知的基礎上來組織排練情景劇,大多數高中生會認真揣摩不同角色所說每一句話的語氣及內心活動,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朗讀效果,也活躍了朗讀教學氛圍,提升了朗讀教學質量。另外,老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播放西游記片段,讓高中生重溫經典之后再次詳細朗讀文章,引導高中生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容。
五、豐富朗讀內容
老師可以對高中生進行閱讀專題測試,了解高中生閱讀理解知識框架的薄弱之處,并在結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及教學現狀的基礎上來調整朗讀文章的類型、主題,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高中生興趣愛好、閱讀理解水平等調整閱讀作品類型領域,適當的添加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等領域的作品,根據高中生學習文章的類型來靈活選擇小說、散文等不同體裁的作品。另外,老師也可以讓高中生自由選擇其閱讀書籍的類型與主題,讓高中生從其羅列出的眾多書籍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有助于激發高中生閱讀熱情。
例如,老師羅列出《西游記》、《紅樓夢》等多本優秀書籍,鼓勵高中生利用課余時間來閱讀書籍,引導高中生形成天天朗讀與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小結
正視傳統高中語文朗讀教學模式的弊端,通過快速泛讀、深度閱讀、創新朗讀形式及補充朗讀內容等途徑來提高誦讀教學效果,培養高中生閱讀習慣,為實現高中生及高中語文朗讀教學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康龍. 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19).
[2]孫艷輝,李志剛. 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101-101.
[3]厚玉娜. 對話教學理念下的高中詩詞誦讀教學法研究--以《雨霖鈴》教學為例[D]. 華中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白云英(1990- ),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大學本科,單位:聊城第一中學,職務:高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