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超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屬于戲劇的一種,也是由演員扮演角色故事的藝術。只是在扮演角色的時候所使用的媒介和西方話劇有所不同,戲曲表演的媒介包含了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
通過一段時間的對戲曲歷史的學習,對于四大徽班與京劇的關系產生濃郁的興趣,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京劇是中華名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因此想通過寫一篇論文進一步的了解和感受四大徽班和京劇兩者之間的關系。
四大徽班是指清代乾隆年間活躍于北京的四個著名的徽班。分別是“三慶”“四喜”“春臺”“和春”。這四家班子實力最為強大,劇目和表演各有特長,各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為京戲形成打下了基礎。
790年,乾隆皇帝80大壽,為此,特招當時的“二黃耆宿”高郎亭率三慶徽班和其他各種戲班來京演戲,演出后留在北京進行民間演出,大受歡迎。便引來“四喜”“啟秀”“霓翠”“和春”“三和”等徽班相繼進京演出,并且逐漸取代了昆曲和戈陽在北京舞臺上的位置。
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當時有這樣的稱贊:“三慶的軸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臺的孩子。”第一個,“軸”音“咒”,意思是說三慶班擅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第二個,“把子”指的是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最受歡迎。和春班是莊親王府召集徽班藝人組成的,多演《水滸》,《施公案》,《三國》等武戲。第三個,“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長演昆腔劇目。四喜班是嘉慶初年才進京的,以昆腔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的竹枝詞。第四個,“孩子”指的是童伶,說春臺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春臺班以徽調的三小戲為主。
徽班進京可以說是京劇形成的導火線,對于京劇的形成及以后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說起京劇的起源,其實可以從戲曲界的“花雅之爭”說起。花雅之爭是清朝中葉與當時官戲昆曲的爭寵,從始至終大概經歷了一百多年,最后以花部完勝,京劇從中脫穎而出,昆曲敗退江南而告終。當時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徽劇、漢劇等十幾個地方戲的統稱,除了京腔是北京的本土戲曲外,其余的全都是外省來的。而雅部則是當時的官戲昆曲。
花雅之爭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京腔與昆曲之爭,當時由于昆曲經歷了近三百年的發展,已經由俗轉為大雅,越來越不受普通百姓的待見。這時候京腔出來了,由于京腔是北京城本土戲曲,語言、唱腔、故事都的非常貼近北京群眾,所以很快就受到了北京群眾的喜愛。那時候北京有九座可以唱戲的城門,出現了“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的局面,而流行了幾百年的昆曲,卻無人問津。京腔雖然打敗了昆曲,但因此也被統治者關注,被召進宮中。由于當時京腔的唱腔、程式等并未定型,很快就被統治者改成了御用聲腔,失去了原本的特色,逐漸雅化。第二個階段是以秦腔為代表的“俗”戲與以昆曲、京腔為代表的“雅”戲的較量。這一仗毫無疑問,老百姓聽了幾百年雅致的戲曲了,好不容易出來個京腔,還被改成昆曲的樣子。這時候有個相對起來很俗的秦腔出現,則大大吸引了老百姓去看秦腔的興趣。這下變成了六大名班無人問津了,而秦腔劇團則是九門輪轉了。但是由于秦腔的戲詞比較粗鄙,太俗了,當時很多戲詞和念白中都有葷段子,所以秦腔很快被清廷禁演,最后不得不離開北京。后來雖然秦腔回去了,但那些戲詞也都改了,人們對其也不再有多大的興趣了。至于第三個階段則是徽班進京了,雖然前面京腔誕生已久,但其主要唱腔是弋陽腔,中間又夾雜著許多聲腔,后來又被清廷改了很多,最終弄的不倫不類的。
而徽班進京可以說是促成京劇誕生的主要原因了。徽班進京后,京腔以徽劇漢劇中的西皮二黃做主要唱腔板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秦腔、昆曲、弋陽腔等地方劇種,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因為其主要唱腔板式是西皮二黃,所以它也叫皮黃戲。徽班進京可以說是京劇的形成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至關重要的。后來京劇也用了四大徽班的基礎,第一代很多京劇名家,都是原徽班的主要演員。后來京劇在結構上變為板式變化體,題材上在內容上京劇擅長于表現政治和軍事斗爭的歷史題材,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在行當角色劃分上京劇角色劃分比較嚴格,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由于其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堪稱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在代表人物上有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在經典的劇目上有《霸王別姬》,《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打漁殺家》等。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京劇外,還有許多地方劇種,每一個地方劇種又有許多傳統劇目,還有眾多的風格流派。“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無論在繁華都市的大劇院,還是在偏遠鄉村的土戲臺;無論是專業演員,還是客串的票友……一幕幕戲里演繹著千百年來的忠奸善惡,表達的卻是臺下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因為種種原因,有些優秀劇種瀕于滅絕,有些傳統劇目急待搶救。不改革,戲曲就不能發展,就不能新生。在毛澤東“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全國的戲曲改革工作成績顯著。一大批新編和改編的劇目,在舞臺上亮相爭輝。浙江昆劇團推出新編劇目《十五貫》。毛澤東、周恩來先后觀看演出。周恩來說:《十五貫》是“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這句話,也成為增強人們對戲曲改革信心的一句名言。其它劇種也相繼推出了一批優秀劇目,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工作的重要方針,推動了我國文學藝術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