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鄭仙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各行各業各盡所能,積極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除了奮戰在最前線的“逆行”醫護人員,還有一群夜以繼日不斷付出的“逆行者”:
他們臨危不懼、迎難而上,用身體筑起了百姓的家園防線;
他們伸援手、獻愛心,用一腔熱血燃起百姓生活的“希望”;
他們走訪排查、鏈接資源,用專業匯聚起戰“疫”的力量……
他們就是一線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他們就是平凡的抗“疫”英雄——中國社工。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警情,防控就是責任。
為了進一步為社工群體提供健康保障,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攜手同樣在抗擊疫情方面積極作為的輕松籌,免費為全國社工及志愿者們提供新冠肺炎贈險,確診即賠,最高保額超過25萬元,在疫情特殊期,等待期縮短為5天,只需填寫姓名及身份證號即可領取。這也是目前市場上針對新冠肺炎所提供的最高額的保障金。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
社區是防疫行動的最后一百米防線。全國各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紛紛發揮“三社聯動”的優勢,下沉到社區防疫服務的最前線。一方面協助社區工作者開展社區防控,彌補社區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線上微信群、電話溝通等方式,“線上+線下”提供各種專業服務,為疫情中的居家隔離人員、空巢老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提供專業支持。
根據湖北社工在抗疫工作中的一線實踐經驗,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在民政部有關司局指導下,組織編寫《社區“三社聯動”線上抗疫模式工作導引(第一版)》,為全國社工抗疫提供方法指引,協助社區工作者做好社區防控,同時連接社會各界資源助力防疫工作。
為了支援奮戰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們更好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迅速響應,聯合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發起“輕松守護·抗疫與你同在”公益項目,為抗擊疫情的社區工作者提供防疫保障。
截至發稿,該項目募集善款超過100萬元,其中2220箱季銨鹽消毒液經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捐贈至宜昌、咸寧、成都、汶川、廣州、深圳、長沙等地的389家社工機構,覆蓋包括重點疫區在內的社區衛生站、社區志愿組織、社區管委會、街道清潔隊、鄉村衛生所等場所。
這些物資全部用于支援社區志愿者、心理輔導師、環衛清潔人員、物業人員、安保及快遞人員等普通社區工作者抗疫使用,幫助他們守住社區防線。
目前,“輕松守護·抗疫與你同在”公益項目仍在進行中,籌集的善款將持續用于保護一線社區工作者,反哺于社區抗疫工作,匯聚愛心,眾志成城,共抗疫情!
抗擊疫情仍在路上,疫情造成的各種心理問題逐漸凸顯。為此,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已于3月3日啟動“心社聯動送安心”公益行動,為重點群體提供心理疏導、情緒支持等專業服務。“輕松守護·抗疫與你同在”公益項目也將關注并為該項目提供支持。
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第一時間向全市發出《關于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議書》,號召全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積極行動,發揮專業優勢協助社區做好防控服務。印發《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和激勵措施。廣大社工迅速集結、投入戰斗,義無反顧、勇挑重擔。
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指導北京社會工作者協會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動員凝聚廣大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搭建抗擊疫情信息平臺,建立市區兩級行業組織“抗擊疫情工作群”,及時掌握工作進展、傳達工作要求。
搭建“北京社工+抗疫心理志愿服務”平臺,先后組織362名專業社會工作師和心理咨詢師,在志愿北京、北京社工等志愿服務平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發布《疫情防控社會工作服務指導手冊》《關于做好社會工作機構人員疫情防控分類管理工作的建議》,為廣大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專業支持。
據統計,北京市共有15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堅守服務,協助基層黨委、政府有效識別居民需求,搭建起支持服務體系。專業社工依托困難群眾救助服務所、社會動員中心、社區服務站等各類基層服務平臺,聚焦獨居、空巢老人,困境青少年、密切接觸者等特殊困難群體,逐一分析需求,個別化地設計服務方案,助力基層黨委、政府做好疫情期間的兜底保障服務。
“北京社工+抗疫心理志愿服務”平臺、“2+5”大數據防疫工作方法、京鄂I Will志愿者聯合行動……一個個專業服務項目,彰顯了北京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和奉獻精神,用行動帶給服務對象堅守的陪伴。
作為參與基層治理的力量,北京社工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北京融合益拓社會工作事務所、北京市樂齊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等多家機構參與社區值守、疫情監測、信息報送等工作,筑牢疫情防控的基礎防線。
近鄰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北京渡人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等機構依托網站、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宣傳平臺,加強防控知識宣傳,引導社會公眾消除恐慌心理。
北京中青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等機構對特困供養人員、困境兒童和個案幫扶困難群眾進行電話回訪和生活幫扶。
北京云家社工心理事務所向困境兒童家庭開展心理健康和心理熱線服務。
北京大智云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等機構發起抗疫“手寫書信”志愿祝福行動,支持武漢洪山區珞南街道相關社區。
“北京社工+志愿服務聯盟”在3月5日發布“志愿服務 點亮社區”公益行動,面向全市16個區持續分批次向全市各社區(村)招募志愿者聯絡員,合力搭建“社工+志工”社區志愿服務平臺,共招募390余名志愿者聯絡員。
免費防疫保險、提供免費消毒保障……在鼓勵社工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還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為全市社工參與防控提供保障。為全市社區(村)黨組織成員、居(村)民委員會成員、社區服務站成員共計63268人(65周歲以下)免費提供防疫保險,努力解決一線社區工作者的后顧之憂。
依托北京社會工作者協會,鏈接相關防疫保險項目,為全市參與防控的專業社工提供因感染新冠肺炎導致身故和住院治療保險。按照民政部有關安排,為全市近兩萬名志愿者免費投保意外傷害保險,并積極推廣民政部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開展的“攜手同心助戰疫關愛保障行動”。
為解決疫情期間出行難的問題,北京社會工作者協會還鏈接“哈啰出行”,開展“抗擊新冠疫情助力社工出行”項目,在北京投放2000輛社工專用電動助力車,供社會工作者開展巡查、走訪等出行使用。整合資源,向各區捐贈價值10萬元的消毒用品。
這次抗擊疫情戰役中,有一支特別的“線上隊伍”,我們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卻一直用溫暖的話語、柔和的聲音和專業的知識陪伴著有需要的人們。
據江蘇省民政廳統計,疫情期間,全省106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約1200名社工投入疫情防控心理疏導,心理服務超3.29萬人次,服務時長累計達3.2萬小時。其中包括為湖北地區的醫務工作者、確診患者和家屬提供心理支持,這也是江蘇社工第一次做跨省災后社會工作危機介入。
2020年1月底,南京啟蒙社區發展中心社工岳耀蒙與身在湖北的荊州清源社工服務中心取得聯系,決定成立一支心理支援隊,發揮疫情防控“減壓閥”和“穩定器”的作用。最終省內24家社工機構參與這一“暖心行動”。
“喂,您好!我是江蘇公益社工,您現在方便嗎?如果可以的話,陪您聊聊天行嗎?”作為心理支援隊的一員,江蘇省社工協會副秘書長李振鑫每天下午都要給遠在湖北的服務對象打電話,這一服務已持續1個多月。
第一次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介入的李振鑫其實很忐忑。但讓她欣慰的是,在第一次溝通后,沒有人拒絕第二次服務。每天一個電話,每次聊15分鐘至半小時左右。看似普通的聊天,其實是在做心理疏導、情緒支持和哀傷輔導。她和素不相識的湖北人快速建立了信任關系。
“我們能做的,是做一個傾聽者、陪伴者、支持者,不提供過多的建議,誠懇地傾聽他們訴說,助人自助,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能,去對抗心靈的打擊。” 李振鑫表示,災后社會工作危機介入對社工有很高的要求,不能照搬理論,必須結合每一位服務對象的特點進行個別化的科學干預。要心思細密,應變能力強,還必須為患者保密。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的李振鑫為了做好此次服務,還和其他社工伙伴定期召開督導視頻會議,集中討論案例,探討如何使用移情與反移情、哀傷輔導等專業方法幫助疫區的人們。
林奶奶家的蔬菜吃完沒?劉大爺的情緒有沒有好一些?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也是社工重點關注的群體之一。為老人送生活物資,做“宅”家心理疏導……這都是疫情期間社工為老服務的日常。江蘇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阮慶紅是鎮江市潤州區康乃馨惠民服務中心的負責人。疫情發生后,中心暫時關閉了“愛心小餐桌”等服務,但是對老人的關心沒有“打烊”。中心實行“每天一問候、每天一報告”制度,社工通過電話、智能居家看護系統和老人們進行視頻通話,及時了解老人生活狀態。疫情期間,中心鏈接社會資源,籌集價值2萬元的蔬菜,以不見面的方式及時送到50多戶老人、殘疾人家中。
疫情發生后,張家港社工楊玭就一直奔波在路上,很多困境兒童家庭買不到口罩,孩子和大人都出不了門。“天氣不錯,這趟送完,孩子們就可以戴著口罩出門曬太陽了,感謝太多人接力支持!”截至目前,張家港困境兒童保護中心共對219名困境兒童進行跟蹤排查,共計送出2600個口罩,及時為52個相對高風險兒童及家庭提供支持。
昆山市樂仁公益發展中心6名社工對周市鎮41名困境兒童開展了入戶精準評估。在尊重家庭意愿的情況下,輔導困境兒童家庭成員參與線上網課,對接線上活動資源,告知最新返昆交通情況與當地政策措施。
越是非常時期越要關注民生,把老百姓的冷暖記在心上。疫情防控期間,江蘇省對16.1萬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做了定期探訪,動態排查住院治療、隔離觀察家庭的獨居留守老人、困境留守兒童和重殘重病人員,落實“一對一”關愛照護機制。全省城鄉21000多個社區(村)的基層社工們日夜值守,摸排居民5106.6萬戶次,走訪群眾1.3億人次,發現有關疫情防控線索40.6萬條。
這些巨大數字的背后,是無比繁雜細致的一線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全省社工機構直接服務困難群眾就達10.55萬人次。
我國2億多兒童、2億多老人、2億多流動人口、8800萬殘疾人都需要社會服務,醫療健康、司法矯正、公平教育等領域也急需社工的介入,社工服務的前景非常廣闊。在脫貧攻堅戰中,社工的表現也十分亮眼。江蘇累計選派20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參與民政部“牽手計劃”,赴安徽、河南開展專業幫扶活動。
隨著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的逐步建立,未來,社會組織和社工將成為專業的“公益產品”的制造者、執行者,老百姓則獲得更多更優質的公益服務。
“作為一門專業和職業,社會工作以助人自助為專業理念,以濟困扶危、促進民生福祉為己任,已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力量與重要手段。”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戚錫生介紹,在江蘇,社工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目前,江蘇省通過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人員達6.58萬人,居全國第二,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