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社記者 彭 薇
提起養老院,許多人會和“暮氣沉沉”聯系起來,傳統印象中,養老院里都是五六十歲“小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老人”??墒牵灿欣?,在上海,無論是公辦還是民營養老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這份“朝陽產業”??墒?,如何留住養老行業中的新鮮力量,記者走訪了上海三種不同類型的養老院,聽從事為老事業的年輕人訴說心聲。
抖音是年輕人的專屬娛樂嗎?不,在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許多八九十歲老人嘗試了刷抖音、拍日常,當然,許多都是年輕人教給老一輩的新玩法。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是一家傳統的公辦養老機構,可并不因為傳統而“老態龍鐘”,“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24歲的張鵬帶著爺爺奶奶們一起唱。張鵬是“95后”,從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系畢業后,踏入養老行業已5年,他和小伙伴們發現抖音上有一些適合老人手腦鍛煉的“抖音舞”,就教老人們鍛煉。
養老生活不只是曬太陽、打牌、聽戲曲這些常規套路,雖然書法、畫畫也怡情,但游園會、民俗會等同樣能給老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前兩年,楊浦區社會福利院開啟了游園會和民俗活動,老人們重溫童年的美好。娃娃機、哈哈鏡、冰糖葫蘆、吹糖人……沒想到,這些成了最獲老人青睞的體驗活動。“吃吃看看逛逛,好像回到童年時光,開心??!”89歲的劉奶奶說。娃娃機里抓娃娃,只要找到方法,他們也不輸給小青年。
隨著上海整體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機構住養老人年齡節節攀升。楊浦區社會福利院住養老人的平均年齡達到88歲,副院長喬毅皓說:“大部分老人仍然希望與世界接軌,如果有人教,他們很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年輕人就是一個很好的橋梁?!?/p>
試想一下,一群老人圍在一起吃烤羊肉串,這樣的畫面是否另類?而在上海市閔行區一家民營的養老社區——新東苑快樂家園,老人們會告訴你:“這沒什么大不了?!敝灰贿`背老人的身心健康規律,這里的條條框框并不多,老人們不用統一“熄燈”上床睡覺,也沒有“不許這個”“不許那樣”的諸多規定。
魏巍是一名“80后”,她是新東苑快樂家園的一名養老咨詢師。她說,傳統養老院“4050”員工較多,但在他們這樣的養老社區,有非常多的年輕人加入。“年輕人創意多,可以為老人帶來驚喜和感動?!?/p>
上海市松江堰涇村的老人們是幸運的,他們在準“80后”蔣秋艷等人的張羅下,住進了“幸福老人村”,養老不離鄉。
“幸福老人村”是上海新探索的農村互助養老社區,非?!霸鷳B”。它的正式名字叫“上海葉榭社區堰涇長者照護之家”,這里沒有新建高樓,而是幾棟兩層高的普通村宅。
蔣秋艷笑言,自己的心態還和孩子一樣。去過“幸福老人村”的人都說,來這里就像走進了幼兒園,很有朝氣,滿眼可見卡通裝飾物,就連垃圾桶都是可愛的哆啦A夢、小黃人造型,田園的花草也讓鄉間的四季愈發分明。
年輕一代選擇養老行業,會不會苦悶又難熬?不會!年輕人喜歡改造世界,為傳統的養老行業注入了新思維。
喬毅皓在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工作了13年,在她印象里,福利院的年輕人占比逐年增高。全院目前有212名一線護理員,35歲以下的近50人,這和數年前相比,年輕人比例提高了不少。無論將來是否走上管理崗位,年輕人都需要從一線護理崗位做起。據她觀察,年輕護理員加入后,老人們的包容度明顯提高,“老人是用看待第三代的眼光,去對待這些年輕孩子?!?/p>
張鵬對此深有體會:一次,一位老人吃飯后衣服弄臟了,張鵬沒來得及換,被前來探望的家屬發現,家屬有所不滿。張鵬有點委屈,“明明自己為老人換洗衣物很勤,可偏偏幾分鐘沒注意就被發現了?!崩先瞬⒉环旁谛纳希袼骸靶埌?,別放心上,也要理解家屬的心情,他們希望父母生活得更好,咱們換位思考?!?/p>
張鵬說:“年輕人給老人帶來童心和新鮮感,老人為年輕人分享人生經驗、像寵愛孫輩一樣對我們好。”在他看來,這份愛互相給予,彼此滋養。
魏巍也有類似體驗,她說,養老社區內,不少老人年輕時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即便退休,思想也不落后,“更新”速度不亞于年輕人。有位張叔叔是導彈專家,畢業于清華大學,專門研究艦隊巡航導彈系統,他特別愛給大家普及前沿電子科技,比如5G、最新的電子產品?!八偸堑谝粫r間上網搶購新產品,回來得意洋洋和我們分享,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年輕人都追不上他老人家的腳步呢!”
而作為農村養老社區管理者——幸福老人村的蔣秋艷,在這個“家”里,她打破了一些傳統觀念,進行新探索。在幸福老人村,目前床位數49個,入住老人45人,平均年齡87歲,最年長的96歲,如果日間照料服務開放后,這里每天有近200名老人享受相關服務。
老人在這里,過的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只要手腳能動,老人們總在找活干。“傳統養老院服侍好老人吃喝睡等問題就好,我們不希望老人每天在等待中度過,等天黑、等天亮、等老去。”蔣秋艷相信,“有事可做”才能維持人的生命力。老人們圍坐著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剝蠶豆、削萵筍,連自留地里種的菜和屋里屋外的綠植花草,都有老人參與維護。
在幸福老人村,剝毛豆、蝸牛文化節、農家宴等有意思的活動就是蔣秋艷為老人和年輕人搭建的溝通橋梁。在這里,老人當起了“接待”,土灶體驗中,手把手教年輕人甚至中小學生點柴火、燒菜。許多老人還有一門好手藝,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葉榭軟糕,原材料配比、烹制火候和時間長短都有訣竅,年輕人不會使用傳統工具,老人當起師傅,教他們做家鄉特產?!坝欣先说牡胤骄陀形幕湍軅鞒?。傳承給誰?當然是年輕人?!笔Y秋艷說,養老院是個很不錯的載體。
當前,人口老齡化還在加速。據統計,上海目前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突破500萬,老齡化程度35%左右,2020年,這一總數將超過540萬。
養老院來了年輕人,給養老行業注入一抹亮色,然而,養老行業面臨的現實困境是招人難且人才持續流失率高。越傳統的公辦養老機構,人才短缺越明顯。26年前,安徽姑娘肖玉榮來到上海,一直在普陀區社會福利院工作。如今她已是護理部主任。“所有人都在說,養老護理員越來越難招了。”她說。在她出門打工的年代,中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反倒缺人了。“我都50歲了,再過10年還做得動嗎?”在她工作的福利院里,40歲以下的年輕人是“稀缺物”,她很擔憂護理員隊伍“青黃不接”。

“招人,我們從蘇浙滬招到了陜甘寧。”喬毅皓回憶,13年前她剛進入福利院工作時,一線護理員或職業院校畢業生大多來自周邊省份。近幾年,“新鮮血液”更多的來自陜西、山西、云南、貴州等距離較遠的省份。作為中心城區最大的公辦養老機構之一——楊浦區社會福利院,一線護理員流失率一度高達30%,近幾年有所下降,但也維持在百分之十幾。
為了保持人才結構的合理性,楊浦區做了一些“訂單式”培養專業人才的探索。近年來,楊浦區民政局與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江西省民政學校等職業院校合作,采用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模式,共同培養老年服務與管理、護理專業的學生。
在喬毅皓看來,這班養老護理專業的就業“直通車”,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養老機構的管理者培養成“科班”出身。“必須先沉到一線,積累實踐經驗。”她說。照顧老人,涉及很多護理和溝通技巧,光看是學不會的,需要親自做。可是,很多年輕人過不了“服侍人”這一關。一些從職業院校訂單班畢業的學生,沒做一兩年就離開了。被評為上海首屆“最美護理員”的一位年輕人,做得十分出色,前幾年悄然離職,讓喬毅皓頗感遺憾。
全國民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近年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投身養老行業的畢業生第一年流失率為40%~50%,第二年為60%~70%,第三年為80%以上。這些數據指向一個現實問題:如果不能為投身養老行業的年輕人提供更多保障,即便他們滿懷信心而來,也有可能心灰意冷而去。
工資待遇低、上升通道有限、社會認可度不高……這些都是導致養老人才流失率高的因素,也是亟待破解的養老難題。“這是國際性的共同難題?!毙聳|苑快樂家園“當家人”、上海新東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星言說:“中國城市老齡化來得太快,而養老以及護理行業的人才儲備和相關政策都有待完善?!?/p>
在陳星言眼中,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看似很好,但受制于傳統居家養老觀念和低消費意愿的老年生活方式,使得行業發展跟不上實際的市場需求。所以,普遍呈現了低端養老沒床位、高端養老進不去的狀況,且養老綜合運營的管理標準和服務體系也不夠統一、健全。
養老與未來息息相關。陳星言認為,留住養老行業中的年輕人,需要行業、政府、學校和社會多方努力,在就業保障、培訓補貼、政策激勵以及社會認同等方面給予必要的關注和政策支持。比如,非本市戶籍的年輕人在上海從事養老護理工作,他們的居住證、住房租房和子女求學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爸挥薪鉀Q了年輕人的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問題,才能讓他們更安心、持續地在這個行業服務。”陳星言說。
近幾年,政府一再用規劃和政策表達對養老行業“隊伍培養”的決心。2016年初發布的《上海養老服務發展報告白皮書》顯示,上海現有養老護理人員近5萬人,計劃到2020年新增7.8萬人。目前,具有良好醫療護理技能的從業者,是市場最缺的。業內人士認為,真正有技能的養老護理員,他們的價值將被社會和市場重新估量,而這些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大的施展“天地”。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健康與養老領域研究員胡蘇云發現,新的養老機構、特別是比較有活力的民營機構更容易吸引年輕人,老人的生態分布對年輕人的就業選擇產生一定影響,老人年齡、學歷、退休前所在行業分布越豐富,年輕人越能適應。
“養老護理員是養老院重要的崗位,但這一行業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不要將崗位‘窄化’了?!痹诤K云看來,有必要重新定位養老行業的生態結構;養老從業者的生態,同樣需要多樣化,這樣才可以滿足有目標的年輕人實現自我價值和高薪資的需求。

首先,護理不是狹義的概念。如今養老護理通常指的是生活行為的照料、醫療護理。實際上,護理不是簡單的服侍,需要評估每位老人的身體、精神、心理、社交等實際需求。高科技、人工智能在養老領域的發展是未來趨勢,胡蘇云說:“10年前,誰會想到如今大、中小學生全民上網課。若干年后,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后護理中最苦最累的活讓機器人代替,而養老從業者面對的是更鮮活的人,這是機器無法勝任的?!?/p>
其次,老人入住養老機構,需要來自不同崗位的服務。比如護理、營養、烹飪、社工、醫療照護、健康管理、心理咨詢等。在業內人士看來,綜合型人才也是養老行業未來最需要的,這些都需要在年輕人身上下功夫,為養老產業的未來布局。在新東苑快樂家園,表現優秀的實習生,兩年就可晉升為主管,“對年輕人來說,量身定制培訓計劃,企業文化比較豐富,再加上完善的福利制度,讓我們感到工作是快樂的、有前途的,我們更能堅守?!蔽何≌f出了養老行業年輕從業者的心聲。
一個行業開放性越大,社會認知偏差越小,養老產業實踐者應嘗試打開養老院大門,與年輕人聯結,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個行業。
蔣秋艷在幸福老人村里又有了新探索。她開設“鄉村夢想課”,在不影響正常運營的前提下,開放養老院,給年輕人留些“觀察崗”,“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個行業才有未來?!边@兩年,幸福老人村里陸續來了一些年輕人,有學設計、美術的,也有學社會工作、英語專業的。有一位大學生,為了寫和農村養老主題相關的論文,搬來這里住了兩三個月。她說:“在這里,看到了最鮮活的人、最溫暖的情,養老院里,時刻上演著冷暖人生,它是每個人的一面鏡子,從中映照自我和家庭?!?/p>
養老院的場域,其實還可以延展開來,老與少的聯結,需要創意制造機會。
這兩年,杭州一些養老院嘗試“助老換住宿”的探索,年輕人每月花300元租住養老院單間,每人每月在院內完成一定時間量的志愿助老服務。這一嘗試既緩解了年輕人住房之困,也為補齊養老服務短板提供了創新思路,這樣的探索和“時間銀行”的志愿服務概念相似,更是一種“錦上添花”。如何保障高質量的助老服務是關鍵,助老期望如果流于形式,則會離陪伴助老的初心越來越遠。
蔣秋艷建議,城鄉養老機構可以彼此互動,建立聯結?!俺抢镆恍B老院是封閉式的,鄉村有個特點,老人可以充分感受四季變化,一出門就能聞到泥土氣息?!彼f,同樣是每天散步,在城市和農村的環境中不一樣,她歡迎城市里的老人多來鄉間走走,花季時看金黃的油菜花,收稻谷時感受豐收的喜悅。
“養老行業沒那么光鮮亮麗,可是它讓人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當下?!痹陉愋茄钥磥?,對年輕人來說,這是最好的人生教育。“一旦你成為優秀的養老工作者,就意味著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了。”
魏巍說,快樂家園里,有一對老夫妻,阿公身體很好,阿婆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她誰都不認識,只認阿公;阿公每天哄她吃藥,陪她散步,累了為她捏肩;他們的故事看似平淡,卻令周邊的人無比感動?!澳贻p的我們每天都在感受,也在學習?!彼f,“人生的各個階段,有艱難,也有喜悅,其實,老去并不可怕,同樣可以優雅而快樂。”
正如許多年輕人所言,每個人終究都會老去,養老產業多一些朝氣蓬勃,步入晚景的老人也就多一份歡喜,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