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低風險地區電影院7月20日有序影業。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曾一度被按下暫停鍵的影視行業開始逐漸復蘇。作為影視行業風向標之一的橫店影視城,自上月起迎來開機潮,目前已有百余個劇組正在緊張拍攝中,比去年同期還要熱鬧。
對于進入“蘇醒期”的影視行業而言,“后疫情時代”如何順利復工復產、早日恢復元氣,成為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扶持政策助力行業有序發展
全國廣電系統半年來紛紛出臺金融扶持、稅費優惠、社會保障、穩崗就業等多項措施,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扶持。部分省市聯合當地多部門通過減免社保繳納額度等形式,降低企業生存壓力;各大影視基地也紛紛出臺相應措施,降低劇組房租和場地租金,吸引影視項目落地……一系列舉措的出臺為保障影視行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注入了信心,增強了底氣。
新圣堂影業聯合創始人朱先慶表示,減免社保繳納額度等扶持政策幫助公司節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企業租金減免優惠、劇組拍攝費用減免等舉措,也讓部分影視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優惠。如橫店影視城所在的東陽市財政拿出1000萬元,以發放影視拍攝消費券的形式,用于劇組抵扣在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范圍內的場地租金、餐飲住宿、器材租賃等費用,幫助劇組減輕損失、緩解壓力。華晨美創創始人陳益韜介紹,公司有項目在橫店影視城進行拍攝,成功領取了當地政府發放的19萬元補貼券,“這19萬消費券可以直接抵扣購買物資、租借設備。”
全國上下一盤棋,受疫情影響的不只有影視行業,雖然各地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反映,從申請、審批到資金到位,過程漫長,頗有些“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尷尬。
對此,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導演尤小剛表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于影視行業的扶持非常積極,多次主動向協會征集意見。很多意見總局聽取后很快就解決了,但有些政策的實施和落實需要多個行業、多個部門的溝通、協調,需要時間。”
復工、防控兩手抓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趨于穩定,之前因疫情中斷拍攝的項目也都重新啟動。
由愛奇藝出品,小糖人傳媒聯合出品,小糖人傳媒制作的網絡劇《了不起的女孩》是疫情緩解后首批復工的劇組之一。小糖人傳媒創始人朱振華表示,疫情防控常態化后,公司運營最大的難點是疫情的不可預見性,“不知道什么時候疫情會結束,也不知道下一波疫情會以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規模發生。這種不確定性對公司整體運營造成了干擾,也為各個項目的準備工作增加了難度,但這些都是新環境下影視企業必須應對的。”
恒星引力創始人、CEO王一栩表示,公司旗下項目之前受疫情影響,有的中斷拍攝,有的開機時間推遲,但各項工作其實一直在進行,“項目沒有辦法如期拍攝,工作重心就集中在前期孵化,創作優質內容,打磨劇本,為疫情過后做好內容資源儲備。”王一栩表示,對于影視文化企業和從業者來說,最迫切的訴求是影視項目可以有序推進,希望有關部門可以繼續協助公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在資金支持及費用減免方面多提供一些幫扶政策。
密集復工后,影城內各劇組的協調管理也很重要。陳益韜表示,僅橫店6月份就有一百多個劇組在拍戲,影視城瞬間變得擁擠起來,“希望影視城能夠為劇組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比如幫助劇組協調時間、場地等。”
樹立風險意識提高競爭力
對于影視從業者而言,“疫情真正結束”才是行業最大的利好。在疫情還未完全消散的現實情況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警惕。根據政策變化隨時調整工作預案,以應對項目開工后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是影視公司重點落實推進的工作之一。
朱振華表示,疫情對拍攝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也必然會造成額外的成本超支;但是如果能夠合理控制和處理好這些風險,就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其實不管是疫情也好,其他因素也罷,劇組拍攝總會面臨風險,所以要有風險意識。劇組要有預案和備案,要有系統應對的辦法,包括環境、資金等方方面面。”
朱振華認為,相關扶持政策,尤其是財政稅收上的減免對影視企業幫助很大,但具體實施過程涉及整個國家層面,“說實話,這時候不光企業困難,國家也困難。如果扶持政策能對影視行業有輻射,我們雙手擁抱;如果沒有,也要放平心態,積極面對困難,充分理解目前整個市場面臨的壓力。”
尤小剛預判,下半年影視創作生產很難快速恢復繁榮局面,“目前只是恢復中、創作中,正在拍攝的大多是之前的創作成果。”他強調,除了政府扶持,更需要整個行業共克時艱,量體裁衣,“協會已經多次發出號召,希望演員片酬能夠再降一降,劇組也應該盡量把費用集中起來,在不削減制作成本的基礎上減少一些其他開支,以保持行業應有的質量。”尤小剛表示,目前一線演員的片酬已經普遍下降,但二三線演員片酬降幅并不明顯。
朱先慶也表示,“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不能光靠國家給你想辦法,‘等靠要是不行的。面對短暫的困難,沒有創意、沒有競爭力、沒有存活率的企業被淘汰,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市場規律。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希望總是有的,疫情總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