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明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以下簡稱《醫療促進法》)特別明確了醫療費用告知的相關準則:公民接受醫療衛生服務,對病情、診療方案、醫療風險、醫療費用等事項依法享有知情同意的權利。
此前,醫療費用的告知條款沒有在法律中單獨列出,只在醫療部門的規章制度中有相關規定。我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收費可能對患者造成較大經濟負擔的檢查和治療屬于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在此基礎上,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特殊檢查、特殊治療要書面告知,并取得患者書面同意。
《醫療促進法》將此項內容特別單列出來,足以說明“醫療費用告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注意。另外,患者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療衛生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征得其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征得其同意。
《醫療促進法》規定:醫療衛生人員應當遵循醫學科學規律,遵守有關臨床診療技術規范和各項操作規范以及醫學倫理規范,使用適宜技術和藥物,合理診療,因病施治,不得對患者實施過度醫療。通過與其他相關法律條款的對比,可以看出《醫療促進法》的規制更為嚴格。《侵權責任法》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醫療促進法》規定“不得過度醫療”,全面擴大了范圍。醫療包含檢查、治療、護理等診療過程的全部環節,而檢查只是醫療的一個環節。
在醫患糾紛中,有相當一部分事件的誘因之一是醫療費用問題。《醫療促進法》的上述兩條新規有助于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消除醫患矛盾的部分誘因。
一些患者和患者家屬對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救治不力”的不滿,也是醫患矛盾的一大誘因。一直以來,我國的醫療法規和相關條例對此有所規定,但總體來看失于瑣碎,不夠系統。例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醫療機構對危重病人應當立即搶救。《執業醫師法》規定: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采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規定:醫護人員應工作嚴謹、慎獨,對執業行為負責。發現患者病情危急,應立即通知醫師。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應及時實施必要的緊急救護。《醫療質量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執業的醫師、護士在執業活動中,由于不負責任延誤急危患者搶救和診治,造成嚴重后果的,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依據《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醫療促進法》對于及時救治病患作出了四點規制:一是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健康服務;二是醫療衛生事業應當堅持公益性原則;三是急救中心(站)不得以未付費為由拒絕或者拖延為急危重癥患者提供急救服務;四是緊急情況下,醫方負有及時救治義務和責任。
在規定及時救治病患的基礎上,《醫療促進法》用四條對醫療“倫理”提出要求,并規定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違反醫學倫理規范的法律責任。

一是開展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和其他醫學研究應當遵守醫學倫理規范,依法通過倫理審查,取得知情同意。二是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臨床診療指南、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和行業標準以及醫學倫理規范等有關要求,合理進行檢查、用藥、診療,加強醫療衛生安全風險防范,優化服務流程,持續改進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三是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技術臨床應用,應當與其功能任務相適應,遵循科學、安全、規范、有效、經濟的原則,并符合倫理。四是違反本法規定的醫療衛生人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依照有關執業醫師、護士管理和醫療糾紛預防處理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
上述法條意味著,對于醫療行為來說,符合醫療倫理規范與符合診療技術規范同等重要。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程序上,醫療行為要根據規定進行倫理審查;二是實體上,醫療行為除了要符合診療規范以外,還要符合醫學倫理。
《醫療促進法》規定:國家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依法舉辦醫療衛生機構,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與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類型的醫療業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合作。同時規定: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與其他組織投資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
對于上述規定,有三點需要注意:一是公立醫院禁止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二是公立醫院不得與其他組織投資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醫療衛生機構,無論是營利還是非營利的均須禁止。三是凡社會力量與公立醫院合作,只要涉及收益、分配,必然涉及公立醫院國有資產管理的問題。無論是社會資本還是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合作均應當取得相關部門的審批,實施國有資產的評估和審計,須程序正當。總體來看,這一規定有利于公立醫療機構堅持公益性原則。
如果說此次施行的《醫療促進法》有尚需完善的空間的話,那么醫患糾紛的解決機制是一個方面。
目前,我國處理醫患糾紛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由醫患雙方自行協商;二是由衛生行政機關進行調解;三是走司法訴訟的途徑。應該看到,由醫患雙方自行協商,容易激化矛盾;由衛生行政機關進行調解,患者一方往往容易認為這是“醫醫相護”;走司法訴訟途徑,對于一些當事人來說,成本較高。這就凸顯出第三方調解機制的重要性。希望《醫療促進法》在后續的補充修訂中,能夠在醫患糾紛的解決機制方面提供新思路。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只有廣東省試行了醫患糾紛的第三方調解機制,由廣東和諧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簡稱“廣東醫調委”)擔當中立的第三方調解機構。廣東醫調委建立了“保、調、賠、防”的科學調解機制。針對重大的醫療糾紛,廣東醫調委會邀請醫學、法律領域的專家召開評鑒會,并以專家給出的評鑒結論作為重要的調解依據。評鑒會的作用是讓糾紛雙方冷靜下來,同時搭建平臺,讓醫學專家告訴患者關于疾病的知識,讓法學專家告知雙方有關的法律知識,從而科學、理性地認識糾紛。廣東省還計劃積極引入第三方保險力量,參與醫患糾紛調解和醫療風險管控,以便快速、有效地解決醫患糾紛保險賠償難、理賠慢的問題,提高醫療風險防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