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時代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特征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專項)“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研究”(2018JK SJD54);2019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GD19CMK0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羅希明,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30
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各國政黨都將意識形態建設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所固有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感官認知,是觀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新時代研究意識形態的內涵與時代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人類有意識起便已經處于某種意識形態之下,但這一概念是在近代得以形成發展,并在馬克思那里得以揭示其本質,之后得到多元化釋義,呈現出概念本身的復雜性特質。18世紀法國哲學家特斯杜·德·托拉西將意識形態定義為“觀念的科學”,用來反對宗教神學和錯誤思想的統治。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以意識發展的各個形態、各個階段為研究的具體對象,認為意識形態是精神異化的產物,為意識形態概念進一步奠定思想根基。費爾巴哈雖未使用意識形態的概念,但他批判宗教異化現象,揭示宗教產生的根源,樹立唯物主義的權威,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提供思想來源。
在馬克思那里,意識形態被作為特定階級的理論體系,意識形態集中反映了該階級的根本利益,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虛假性批判,形成于階級利益的分析框架之中,實際上是對社會歷史批判。每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也可稱之為“統治階級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談到市民社會時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1]這里所說的“觀念的上層建筑”,就是指意識形態。觀念上層建筑或思想上層建筑,也可稱之為意識形態上層建筑,都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觀點、思想體系。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思想體系而存在,以經濟基礎為根基,共同組成了社會有機體。這樣一種社會結構,馬克思表達的很清楚:“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2]意識形態的發生變化和內容形式都受到社會現實基礎的支配,因為“整個階級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
因此,每個時代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社會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內容和形式,有著不同的情感、思想和認知方式。不同階級的利益各自不同,其階級意識自然各異。“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在社會上占統治的精神力量。”[3]這就意味著將政治、法律、宗教、哲學等觀念灌輸給民眾,主導其思想,認同其統治,方能鞏固政權。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不同于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其利益訴求是源自廣大社會成員。可以說,意識形態是階級利益的表達方式,深刻影響著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4]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性。“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5]這就要求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時代意識形態的特征,除具有意識形態一般特征外,還具有其不同的特征。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構成,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綱領和行動準則,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
(一)新時代意識形態是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黨性特征,它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人民性特征,就是強調意識形態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6]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同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新時代意識形態是價值性與真理性的統一
新時代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形式,他與其他意識形態一樣根源于社會客觀存在,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及社會發展規律。新時代意識形態正確的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新時代意識形態真理性的核心在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合規律性,在于體現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上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通過道德經驗、社會需要和階級利益來反映客體,它反映社會存在不是反映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這些特性的社會意義。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客觀存在的集中反映,它的產生是具備客觀依據的,是具體的、歷史的和必然的,但是客觀的依據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客觀真理,它的必然性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它合必然性。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性和真理性,反映其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或社會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有益于人的白由全面發展。
(三)新時代意識形態是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統一
新時代意識形態具有現實性主要來源于它具有實踐性,這種實踐性是社會主義基于對人與社會未來發展的關懷,從而引導人們對現實社會進行改造,在全社會中體現出無產階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來源于客觀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現實”的統一,體現了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中,社會實踐與意識形態是緊密相連的,意識形態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的接受檢驗與修正,并且根據社會實踐與社會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要求不斷地完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更不是幻想,是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基于發展現狀而不斷發展的思想體系。
研究新時代意識形態的內涵與特征,在于把握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進入新時代以來,意識形態斗爭呈現出新的態勢,因此,必須確保意識形態安全,這是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性
習近平同志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而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習近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權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7]因此,新時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二)新時代要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具有極端重要性。意識形態問題之所以受此重視,并被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既是緣于歷史所帶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也是緣于現實需要給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各種敵對勢力一直企圖在我國制造‘顏色革命,妄圖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國政權安全面臨的現實危險。西方搞亂中國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意識形態領域,通過意識形態的手段搞亂人的思想,從而渾水摸魚、亂中取勝。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因此,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從未停止,也更沒有消失,保障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具有緊迫的現實性。
(三)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主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稱。國家治理體系是制度層面的建構,而國家治理能力則是實踐層面的要求。意識形態是國家制度的重要方面,要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就必須加強國家意識形態的治理,就必須堅定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各層級學習制度,建設和用好網絡學習平臺。”[8]這就是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要求。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意識形態的特征更加明顯,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意識形態的生成規律、傳播生態、作用方式都發了變化。網絡意識形態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戰和要求。這些新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1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第498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頁.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
[5]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頁.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頁,第154頁.
[7]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頁.
[8]《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N].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