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我們所說的“國風”,自然指中國風。
人們對其更深的感受,想必是歌曲。加入一些東方樂器,用現代的音樂方式唱出古典的韻味,通曲音調婉轉回環,傳統東方之美貫穿其中。曾掀起這股潮流的,是周杰倫。
其實,中國風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時,曾長時間流行于歐洲,被譯作Chinoiserie,是一種與日常用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筑等相關的中國風尚。當時滲透在歐洲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里,也影響了洛可可風格。直至19世紀以來日式風格受捧,中國風才逐漸消退。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當下的新國風,漢服文化撐起了一片天。
“新”,從來都是突破邊界的詞。新國風是歸屬于文化界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元素的具象表現。它盤活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下日常生活中空前活躍起來。尤其漢服潮,更是帶來了新國風的浪潮,讓路人頻頻注目的漢服達人將廣袖揮出了時代感。以漢服為內核的新國風文化,近年來勢如破竹,拔節生長。漢服文化不僅需要華麗的外表,更需要與新時代毫無違和的底蘊與內涵。而這些,也正好成為新國風的肌理與血脈。
如今的漢服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氣質,舞動著關于傳統、關于新生事物的一切美好。漢服圈層的順勢而生,像是一場突破邊界的文化復興。當代年輕人,不愿再去對比新與舊,而是秉承萬象新。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時間,能為國風文化披上新的“錦袍”。
本期專題,我們將探究新國風背后的漢服文化、經營模式、潮流趨向。我們希望為新的潮流振臂歡呼,擁抱新國風環境下的美好造物。
“如何續寫新國風的未來?”
這個答案,似乎是在紐約時裝周上,一位中國漢服設計師的話里,“傳承與再生的共融,或許是續寫新國風傳奇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