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甄嬛傳》里寵冠六宮的華妃娘娘,萬縷青絲梳成的縷鹿髻上,一抹綺麗的花絲鑲嵌如悠悠湖水上靈動的浮光魅影,顧盼生輝。華妃發髻間的驚艷之作,就是花絲鑲嵌。女子自古好華麗顏色,宮廷女子、富貴人家都十分喜愛花絲鑲嵌的飾品。梨園中,花絲鑲嵌更是名角標配。
古時的梨園梨園戲曲,深深吸引著出生于山城重慶的左書僑。尤其是當他看到身著戲袍,頭戴絨鳳冠,款款而來的人物角色,如游園驚夢一般,讓他心動不已。左書僑師從著名花絲鑲嵌大師李昌義,如今,他已是重慶渝派花絲鑲嵌的傳承人,他不僅看重傳統之飾,更是以當代人的審美,讓傳統之根萌生新芽。
花絲傾城
花絲鑲嵌是將金與銀拉成發絲一般細,編織、堆壘出各種形狀的一門流程繁復的技藝。如今,花絲鑲嵌這門技藝倍受年輕人的喜愛,也有大批愛好者想學習這門技藝。
在當今年輕人喜愛的宮廷劇里,花絲鑲嵌的出鏡率很高。當人們潛意識里的“宮中之物”被放至現代生活里,時髦的潮人們能駕馭這些后宮味甚濃的金銀首飾嗎?這個問題,在左書僑心中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看來,明清時期孩童們帽上的吉祥八寶,拆下來可加工成精細的胸針,配在針織衫上別有一番趣味;而一些過去的發簪更可改造成掛墜,搭配禮服,立顯摩登又復古的腔調。當代一些優秀的前沿設計,不乏在傳統上復刻創新,潮流本就可以與傳統對接,毫無違和。
左書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傾注了心血的珍寶。在眾多的花絲鑲嵌作品中,“嵌寶海水江崖七鳳冠”是他的心頭好。這是一件以清代乾隆皇后鳳鈿為原型,融合現代審美理念進行再創造的鳳冠。冠上的7只鳳為全累絲工藝制作,鳳羽根根分明,背后鑲嵌著紅寶石。
“七鳳”,寓意“地、水、火、風、空、見、識”。鳳冠下部為全手工鏨刻的“海水江崖”,崖壁上有許多波濤翻滾的水浪,水中立有山石,并有祥云點綴。鳳冠的整體造型莊重大氣,祥云、鳳凰造型獨特,海水江崖的紋路清晰有致。福山壽海的美好寓意為鳳冠增色幾分。
此外,隨著新生代們對項鏈、手鐲、胸針等充滿生活感又不失格調的飾品的喜愛,左書僑也不斷將心思放在這方面的創作之上,花環項鏈就是一件大氣凜然的絕美佳作。項鏈鑲嵌著天然藍寶石與銀色珍珠,低調內斂中體現出中式女性的雍容華貴。項鏈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將中式傳統技藝與西方花環、花冠的設計巧妙相融,創作出的獨屬于中國的新式珠寶。
看見新,創造新
如今,中國傳統技藝花絲鑲嵌已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這門技藝所催生的藝術之花,需要新時代的市場土壤來培育。在傳承這門技藝的同時,左書僑更加注重的是新時代的花絲鑲嵌技藝能否被大眾所接受。他認為,優秀的作品并不是來自創作者的一面之談,而是讓市場去埋單。人們喜歡,或許才是成功的標準之一。
左書僑也不愿意做出難接地氣的浮華作品。和許多年輕人相比,他不太在意關于技藝的口舌之爭與情懷之論,而是主張身體力行,用市場的法則來檢驗作品。而市場,往往需要更為成熟的經營體。在這一背景下,左書僑創立了自己的珠寶工作室“僑色”。
僑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花絲鑲嵌工作室,主張將花絲鑲嵌、鏨刻等非遺技藝融入作品之中。僑色的作品曾在蘇州博物館、杭州博物館、中國國際珠寶展展出,也曾應北京故宮博物院邀請,復刻清代鳳冠。在僑色,一對耳墜可以是一整座蘇州園林,一枚發飾,可以是一場戲曲的靈魂之調。
“古為今用,以傳統為根,結合當今社會的審美再去創造”是僑色始終貫穿的理念,秉承著傳承與發展非遺,在一片幽藍中默默耕耘。此外,僑色融合西方首飾的審美文化,讓這門極具魅力的技藝呈現出多維之美與立體光輝。
推陳出新,走在行業大軍之前,是左書僑一直在做的事,也是僑色的核心競爭力。僑色沒有外界的加工廠或外來的技術,所有的作品都是原創。當然,僑色的一路向前并不代表盲目擴張,也不會在作品身上揠苗助長。正如左書僑所說:“十年的錢十年賺,而非十年的錢一年賺。”畢竟,慢慢來,才是最快的前進方式。
此外,左書僑從不拘泥于以前的作品與技藝,而是不斷將眼光放至未來,看見“新”,創造“新”。當然,他也不會放下傳統的東西,他深知復刻之上,也另有天地。
如今的僑色作品,將傳統與新生相融,呈現出更多唯新國風所有的時代之美。而新國風在左書僑看來,并不是照搬傳統事物,也并非在原有的基礎上做簡單的加減法,其“魂”在于追本溯源。他認為,傳統“是什么,有什么,為什么”這3個問題是當代創作者們需思考的,更是后代們創作時所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