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幸福教育理念下,基于育人指向的學科教學有了“幸福的味道”,它改變了現有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課堂富有儀式感、具有代入感、擁有生長感、具有參與感和充滿獲得感。
【關鍵詞】學科德育;幸福課堂;幸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7-0015-02
【作者簡介】卞國湘,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江蘇揚州,225002)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揚州市學科帶頭人。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教改背景下區域推進幸福教育的實踐研究”(FHB120486)、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前瞻性重大項目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區域實踐探索”(D/2020/02/3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語文、數學等學科課程內存著道德價值,學科教學內生著教育的道德追求。但反思當下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少教師關注的仍是知識技能的形成,教學過程存在嚴重的功利化和知識化傾向,學科德育被忽視,智育與德育“兩張皮”。此外,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科德育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包括學習活動被取代、學習思維被截流、學習結果浮在表層。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是以促進人的發展、改善人的生存狀態為直接和首要目的,因此,人的幸福天然就是教育的價值旨歸。在幸福教育理念下,學科教學的“幸福課堂”應是“合人性”“合道德”“合規律”的新課堂,它是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土壤,是學生學習、幸福成長的主陣地。教師構建“幸福課堂”就是要營造幸福的教育生活和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幸福元素。具體而言,就是讓課堂具有儀式感、代入感、生長感、參與感和獲得感,從而使學生有幸??汕?、有幸??筛?、有幸福可享。
成尚榮先生說過:“上課是一種儀式,它與節日的儀式,與開會的儀式、與大典的儀式一樣,價值意義都是同等重要的。”是的,當課堂教學有了一種儀式感,師生就會把課堂當作一個莊嚴而神圣的地方,就會有虔敬之心,教師就會產生一種立德樹人的責任感,主動探索將育人目標滲透在知識教學之中;學生就會形成立德修身的使命感,主動將知識的學習與成人成才的遠大理想關聯起來。課堂教學有了儀式感,師生有了這種虔敬之心,就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學科德育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覺。
英國夏山學校有一句名言:“讓學校適應孩子,而不是孩子適應學校?!边@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構建學科教學的“幸福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教師要從學生的視角去考量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語言等,課堂上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創設平等、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讓學生的心智完全浸潤于情感充盈的世界中,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一種代入感,仿佛身臨其境,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即生長”,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應體現對學生的關懷,指向學生的生長。“幸福課堂”首先要認真分析本學科對學生的獨特價值,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找尋課堂的生長點,讓課堂真正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護航和助力。
一是融合多學科資源,創設新課堂。立足本學科教學內容,合理地整合其他學科資源,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二是匯聚課內外資源,打造教育場。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逼鋵?,不僅語文學科,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需要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特別是建立家校共學共育機制,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緊密“教育場”,這樣才能產生教育合力,提升學生的生長力和幸福感。
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學習才是有效的。“幸福課堂”通過伙伴的分享、討論、質疑、爭辯、示范等互動活動,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團隊意識會得到激發,民主意識會得到培養,合作力量也會得到加強?!靶腋Un堂”讓講堂變成了學堂,成為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幸福成長的精神家園。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边@一思想意味著我們的教育要幫助每一個學生成為最幸福的自己。“幸福課堂”通過生生、師生互評乃至家生、家師、家家互評等形式,完善過程性評價,優化結果性評價,使課堂成為學生大膽創造、自由言說、展示才情、快樂成長的殿堂。因此,課堂充滿了獲得感,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學習的方法、思維的提升、語言的發展,更獲得了心靈的愉悅、精神的解放。學生學會自省、自勵和自律,增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1]楊九俊.幸福教育的樣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2]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3]李鎮西.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在2018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的演講[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