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華

摘? 要? 紫砂陶刻是一門融合了書法、繪畫、篆刻等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紫砂陶刻越來越多地顯示著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當代紫砂陶刻創作正步入一個井噴的時代,刀與筆的變化正向世人展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關鍵詞? 紫砂;陶刻;構圖;工藝;創意
明清時期,宜興紫砂蓬勃興旺,很多的文人墨客都以用紫砂壺品茗為榮,一件優秀的紫砂作品除了具有經濟價值,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文人器這三個字將紫砂融入了文化階層的生活之中,與紫砂相關的種種元素也就得到了升華。紫砂陶刻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而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紫砂陶刻本身也就經歷了一個藝術性急劇提升的過程,在紫砂器上雕刻詩詞、書畫,帶動了更多的人對傳統藝術的追求,從書畫中講究筆法的美妙,進而透過紫砂講究陶刻刀法的意境,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就產生的,這種內生性的變化讓陶刻藝術剛一誕生就具有了文化傳承所賦予它的深厚積累。當代紫砂陶刻創作繼承了傳統陶刻工藝的基礎,在陶刻理念、技法、工具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信息獲取的便利也為紫砂陶刻創作題材的獲取敞開了大門,紫砂陶刻藝術的發展正處于一個歷史上十分有利的時期。
紫砂陶刻是用刻刀進行創作的藝術,陶刻的表現內容非常豐富,主要以我國傳統書畫作為題材,畫面簡約、清逸,具有顯著的文人品味,紫砂陶刻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文化的體現,流傳至今的紫砂陶刻創作也是世人習慣并欣賞的,傳承和發揚紫砂陶刻正是當代創作者所兼具的時代責任。
紫砂陶刻變化無窮,但本質上是書畫在紫砂上的延伸,要產生更好的藝術效果,就必須保持書畫本身的“筆墨味”,這里面的筆墨與現代意義上的筆與墨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根植于毛筆、刀筆等傳承久遠的筆墨。在古代使用這些筆的時候需要注意輕重、虛實、精細和頓挫,用刀則要控制力度,尤其是腕部的控制,其中的快慢、深淺、寬窄、利鈍與用筆一樣有著很深的學問,所以在古代,文人是一個要經受長期訓練、培養才能誕生的一個階層,這就天然地高于一般的大眾,具有藝術誕生的土壤。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到古代文人階層所能接受的教育,通識的概念開始傳播,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更多人所熟悉,創造這些藝術的人在增加,當代紫砂陶刻正是出于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
紫砂作品“湖光春色”(見圖1)在一把六方壺上呈現了一幅壯麗的山水刻繪,復雜多變的景物被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將“湖光山色”這一整個宏大的畫面濃縮在小小的茶壺壺面之內,讓人不由自主地贊嘆這種刻刀下所誕生的世界。由于茶壺有六個面的特性,所以連貫的陶刻內容必然涉及到一個畫面的連接轉折,尤其是像這件作品上大場景的呈現就必然涉及到刻畫的連貫性,這是在平面用筆時候所不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就需要藝人從整體上重新思考與構圖。紫砂陶刻從技法上主要有“印刻”和“空刻”兩種,前者有源可考,是一種對于傳統書畫的直接變化,俗稱“刻底子”,其中的“清刻”更是直接源于古代某些遺款名跡,而在作品“湖光春色”上顯然并不適合采用“印刻”的方法,首先畫面的精細程度增添了印刻的繁瑣程度,能夠在如此狹小的空間當中拓印出整幅畫面,其難度事實上并不比單純的“空刻”要低,所以作品“湖光春色”是采用的“空刻”創作而成的。
紫砂陶刻中的“空刻”不需要事先準備畫稿,是一種即興的,完全呈現創作者技藝、技法的陶刻方式,即所謂“以刀代筆,胸有成竹”,一鼓作氣地將腦海中的畫面直接刻畫在紫砂器之上。這樣的創作讓陶刻與繪畫的形成方式無限地接近,只是筆畫與刀鋒要進行一次轉變,在作品“湖光春色”上,細密的刻畫需要更纖細的刀鋒,首先對刻刀有一定的要求,這件作品就選用了三毫米的斜刀,以刀尖來刻畫一些精細的線條,用刀腹來刻畫陰影,兩相結合在刻畫的過程中相互轉換,需要注意的是在壺面轉折處的小刀要經歷由深到淺,再由淺到深的變化,讓刻畫的線條嵌入到壺面棱線之中,這樣一來就能夠在不破壞原本六方茶壺線棱的基礎上使刻畫的畫面連貫,摸上去也不會產生多余的棱角,這種細膩的用刀方法始終貫穿整個壺面,將細膩和嚴謹發揮到了極致。捻管轉刀法的運用在刻畫書畫題材的畫面能進行連續并連貫的構圖處理,制作出來的畫面古樸、典雅,下刀的深淺趨于一致,更能夠表現紫砂的醇厚、樸素、雋永的意味。在作品“湖光春色”的壺面刻畫上,連貫的畫面線條結合分布均勻的構圖,讓人如同在欣賞一幅真正的水墨山水,展現出極高的工藝魅力。
紫砂陶刻的存在讓原本就千姿萬態的紫砂壺產生了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并將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合到紫砂整個創作系統之內,中國的書畫、篆刻、陶藝在此深度融合,讓創作的主題可以呈現出更多面的精神維度,從而更加巧妙地表達作品的整體意念和創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紫砂陶刻藝術的精華也就這樣傳承不息,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紫砂陶刻的魅力,當代紫砂陶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在刻畫工具的革新、技藝技法的變化、材質的搭配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