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力
摘 要:教育服務供給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部分,是地方制定教育服務供給政策的基本要求。針對目前地方教育服務供給的現狀、教育審計工作的不足,提出完善教育審計銜接制度、提升教育審計部門監管職能、提升教育審計績效等建議,以期為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公平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家審計;教育服務供給;社會公平
縮小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差距,實現供給相對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環節。區別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將重點放在國家審計政策對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的促進作用上。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義務教育財政支出資金投入力度,但實現教育供給公平的成效不顯著,政府部門迫切需要制定和健全國家審計相關政策,建立切實有效的審計制度,提升教育審計功能,服務于地方教育供給,致力于實現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公平。伴隨著我國教育供給政策的不斷調整,保障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的審計政策制度也隨之發生轉變,以保證國家審計與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相適應。
一、地方教育服務供給現狀
1.地區之間的不公平
近些年來,國家對教育經費專項補貼逐年攀升,以滿足基礎教育供給服務的物質需求。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各地區財政收支也存在顯著差異,加之各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地方財政的教育事業財政支出差距較大,致使地方適齡兒童所能享受的教育資源不平等。眾所周知,師資力量是教育服務供給中的關鍵因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地區吸引人才的重要拉力,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將導致地方教育人才供給的顯著差異,進一步造成地方教育服務供給的不公平現象。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教育水平的落后,導致地方人才培養能力較低,加之人才的回鄉情結,將進一步導致地方教育人才供給短缺,反復循環導致地方教育服務供給不公平現象的加劇。
2.城鄉之間的不公平
隨著城鎮化戰略的不斷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的逐漸形成,鄉村人口疏化、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等問題也隨之突顯。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之間發展政策差異較大,導致城鄉教育資源分配、教育基礎設施分布存在著空間差異性。城鄉二元體制、鄉村交通設施相對落后、鄉村人口疏化等問題,這些因素導致了城鄉居民的教育服務供給不公平的情況。盡管,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農村教育服務供給的經費投入,但未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到農村發展的地區異質性,導致很多教育補助和發展政策流于形式,未能改善城鄉教育供給不公平的現象。此外,地方政府對地方教育事業的支持多是局限于教育經費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經費使用效率較低,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無法起到政府對教育服務供給的正向調節作用。
3.居民之間的不公平
居民因收入、職業、居住地以及消費觀念的不同,也會導致教育服務供給的不公平,其中,最為典型的問題是學區房政策,通過學區的劃分,適齡兒童可以就近就讀名校或師資水平較高的學校,將教育資源與住房相聯系,雖然為適齡兒童就近上學提供了便利,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供給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地方辦學條件的差距以及擇校觀念與部分民辦學校高收費問題,也是導致居民之間教育供給不公平現象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受教育程度以及居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消費支出中教育支出比例等因素也會造成居民之間教育供給不公平現象。
二、教育服務供給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審計保障制度存在缺失
教育供給公平的實現需要教育部門、財政部門等有關職能部門協同發力,同時需要審計部門動態監管。現有教育審計制度鮮有涉及審計部門參與有關教育供給政策的制定與出臺,給教育服務供給工作留下了制度空隙,未能實時監督地方教育供給政策的實施過程,審計制度未能很好地與教育供給政策接軌。此外,國家審計部門多關注地方教育供給政策實施人員的職務違法行為,并未過多的關注和重視教育供給政策在地方的具體實施效果。教育審計工作的權責界限尚不夠明確與清晰,造成教育審計工作效率不高,監督力度不夠,教育審計工作效果不理想,甚至是教育審計工作人員無作為等現實問題。教育審計報告的編纂工作是國家審計的重要構成,然而,現行的審計報告制度并未對審計報告進行嚴格規范,影響教育審計監督功能的發揮,導致地方教育供給公平難以實現。
2.教育審計內容局限于資金
審計機關的強項是沿著資金查問題,用數據說話。國家審計部門對地方教育供給項目的審計工作,多集中在對教育經費使用情況、教育基礎設施投入經費、校舍建設投入經費、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經費等量化指標進行審計,而實際上教育審計工作的對象涉及多種指標,審計部門對于部分難以量化的指標、資金使用效率等要素關注力度不夠,導致國家審計在教育供給公平方面的調控監督作用失靈。教育審計制度的審計對象單一,教育審計對象缺乏核心要素,加之教育審計人員對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的認識存在偏差,導致國家審計工作效率不高,審計工作無法對教育供給人員與教育供給實施過程形成有效監管,無法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工作的監督功能,未能有效平衡各地區教育服務供給公平。
3.教育審計協同制度不完善
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的實現往往需要各有關部門在內部各環節相互交流溝通、協同發力。然而在教育服務供給公平政策中,各地區教育供給工作運行機制各異,且鮮有提及國家審計部門的參與方式及審計工作的深度及范圍,教育服務供給工作的實施與教育審計工作往往被割裂開,兩者分別單獨實施。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審計工作的主體參與度不高,審計監督效率低下,教育服務供給工作不能根據教育審計部門提供的審計報告及時做出有效、系統的調整,導致教育審計監督效果的滯后性。此外,當前并未建立有關教育審計協同平臺,教育服務供給的協同監督形式尚未形成,導致教育供給工作中的信息傳遞受阻或傳遞效率不高,教育審計部門的監督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各地區教育服務供給難以實現均衡狀態。
三、政策建議
長期以來,政府一直致力于實現地方教育供給公平、公正,然而效果卻不盡人意。綜合上述分析總結不難看出,國家審計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的現狀和教育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阻礙。基于此,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相關政策建議,為地方教育服務供給公平的實現提供參考。
1.完善教育審計監督銜接機制
加強教育部門、財政部門等職能部門與審計部門之間的聯系,實現教育供給過程中的協同合作與監督過程中的有效銜接,實現教育審計工作對教育供給過程、教育經費分配及使用過程的全覆蓋,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建立審計監督網絡體系,保證審計部門的震懾力。深入推進審計部門監管制度的完善,找準教育審計工作與教育供給工作的銜接口,改進教育審計部門對有關審計內容的移送程序銜接制度,提高審計部門在教育供給工作過程中的參與度,逐步實現審計工作貫穿教育服務供給工作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教育審計的監管職能,完善教育審計工作對教育供給資金的監管,提升教育供給經費的使用效率。最后,加強審計系統內部的協調性,形成高效、有序的審計監管體系。
2.提升教育審計部門的監管職權
國家審計制度是協調和保障社會平穩運轉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育審計過程中,教育供給機構與教育審計部門往往未能充分交流溝通,這一因素很大程度上地阻礙了教育審計部門審計工作的執行效率,導致教育審計工作與教育供給工作的脫節,嚴重影響教育審計工作的實施效果。因此,為建立強有力的審計監管機制,保障教育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教育供給公平的實現,各地方政府應進一步提升教育審計部門的職權,明確教育審計部門在教育供給工作過程中的權利與審計范圍,賦予審計部門對有關教育供給工作的行為人違反相關審計規定的行為進行追究的職權,重視過渡時期地方政府對教育經費的使用,提升教育審計與教育服務工作的關聯性,逐步實現地方教育服務供給相對公平。
3.注重提升教育審計績效
現有的審計制度并未對教育審計工作績效進行明確規定與要求,為進一步加強教育審計對地方教育供給工作的監管作用,提升教育審計部門的監管深度與廣度,需制定有關教育審計的績效評價指標,建立系統完整的教育審計績效評價指標框架,逐步形成教育審計工作與教育供給工作并駕齊驅的平行結構,對教育服務供給的整個過程要素進行審計監管,提升對教育審計工作績效的管理,建立教育審計績效激勵制度,真正發揮教育審計對教育供給工作的調節作用。此外,進一步規范教育審計工作報表的規范要求,統一審計報告的核心內容,提升教育審計工作報告的合規性,以滿足基本的審計工作要求,完善審計工作對教育供給的再監督功能,保障地方教育供給公平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董愷,岳書銘.基于縣統籌財政分權視角下的地方義務教育公平研究――來自山東省的實例.科技和產業,2019,19(09).
2.雷俊生.基于國家審計的精準扶貧保障機制研究.學術論壇,2018,41(05).
(責任編輯: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