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還在繼續,呵護好青少年學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是教育系統防控疫情最重要的任務。數月的抗疫,使得我國廣大青少年學生不得不進入“停課不停學”模式,由于居家學習,青少年學生戶外運動減少,足不出戶、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令不少青少年學生出現了近視、肥胖等現象。隨著疫情的持續,青少年學生焦慮、恐慌、抑郁等不良情緒,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正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居家鍛煉讓體育走進青少年學生生活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青少年學生寧靜的寒假生活。
為了防控疫情,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和《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并對“停課不停學”提出明確要求:“穩妥開展校內文體活動,保護學生身心健康”“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除了要求廣大中小學校開設線上體育課、布置家庭體育作業之外,還專門下發了《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一步做好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在線教學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加強師生交流反饋,實現“不停學、不停教、不停練、不停訓、不停賽”。
為保證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廣大體育教師快速反應,利用各種渠道,指導學生開展居家體育鍛煉。體育教師一邊講授體育知識、動作要領,一邊進行動作示范、運動展示,被稱為網絡教學中“辛苦的主播”。
疫情期間一項調查顯示,“停課不停學”讓體育與健康教育接力傳承: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推出的“停課不停學”健康體能訓練,全國累計觀看人數在“10萬+”;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與健康中心編制的“渝派體育與健康”,推出了超過80期線上課程;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推出的北京市中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自主課堂”,更新至第88課;作為全國體育最高業務指導單位的國家體育總局,在疫情初期開展了居家健身方法征集活動,截至4月8日,累計收到各省份體育部門發布的居家健身方法2462條,全民健身微信公眾號累計推送內容233條……
更多的體育教師、教育工作者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創造力,傾情奉獻自己的力量:無論是電臺、電視臺、報刊媒體,還是網站、微信公眾號,抑或微博等,每天都推送數以百千計的居家體育鍛煉知識、技能以及方法、手段,使居家體育鍛煉成為抗疫亮麗的風景線。
社區和家庭體育成為青少年學生運動瓶頸
“停課不停學”迫使許多家長留在家中陪伴孩子,在與孩子相處中家長們找到了樂趣:親子運動會、帶娃一起跑,組織孩子游戲成了一些家長樂此不疲的“兼職”。你來我往的互動家庭生活呈現出一派和諧景象:晨練隊伍中大手拉起了小手;對運動不感興趣的母女一同出現在游戲里;手把手教孩子籃球過人動作的老父親被孩子數次過掉……其樂融融的體育氛圍和諧了社會,幸福了家庭。
疫情期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研究”課題組針對體育教師和學生家長進行了線上調研,來自全國中小學的約500名體育教師、13800名家長參與了調研。
調研顯示:大部分中小學生(90%)居家期間參與了體育鍛煉,其中,71%的學生主動參與居家鍛煉。但同時發現,達到每天運動一小時的學生僅占25%左右,有22.2%的學生需要體育教師、家長督促才會參與居家鍛煉,10%左右的學生幾乎不參與居家體育鍛煉。
疫情居家期間,相當多的中小學生處于少動甚至不動的生活狀態。調查顯示,少部分學生每天最長靜態時間長達14h;有47%的學生可以控制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在2h以下,20%的學生每天的屏幕娛樂時間達到4h以上。
調研結果提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部有關領導多次強調,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第一個環節,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家庭教育和家庭體育的重點是通過言傳身教給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課。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是第一責任人,因此,我們要幫助家長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過他們的行為影響孩子,當好孩子的健康引路人。
事實上,在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社區和家庭體育一直是支撐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石。
在我國,盡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和認識到孩子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帶領孩子一起活動,但調查顯示,參與體育鍛煉的家長仍只占少數,尚有很大一部分人更加看重孩子的學習,為了學習成績的提高,甚至犧牲了孩子的健康,任由孩子發展成為“小眼鏡”“小胖墩”。家庭體育氛圍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疫情期間家長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約占3h,在孩子鍛煉和休息的1h里,家長基本上不管不顧,偶爾有家長陪同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其時間也沒有達到1h。另一項調查顯示,80%的家長都為孩子報過各種補習班,但僅有不到20%的家長為孩子報體育和藝術補習班,孩子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報名參加體育、藝術補習班的越少。
疫情期間筆者調查發現,所在小區周邊5km社區內,沒有一個運動場館;體育器材除了社區常見的全民健身路徑之外別無其他設施;廣大青少年學生喜愛和學校經常開展的籃球、足球等場館基本沒有,缺少設施使得青少年喜愛的項目難以有效開展。
體育運動場地匱乏嚴重制約了青少年學生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場地和設施多為成年人所用,有時還經常出現成年人與青少年學生爭占場地的現象。一方面社會體育場館不能為青少年學生體育鍛煉提供場所,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學校體育場地因為安全等問題閑置、擱置,亟須“激活”。
“我們不要求學校每天都要有身體活動,因為這也是社區的責任。”美國前衛生部長David Sacher在2001年曾發布一則行為號召,告誡人們,社區可以幫助解決涉及促進青少年健康和預防疾病方面的問題,若熱門鍛煉的環境受到威脅和影響,那將是社區的責任,他還告訴人們家庭對青少年學生體育習慣的培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父母的影響。
讓家庭、社區成為學校體育“合伙人”
疫情期間,家長們發現,孩子們長高了、長壯了,但同時也長胖了、視力變差了、體質變弱了。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考察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時說:“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于體育鍛煉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
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提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讓青少年健康成長是一項系統工程,絕不只是教育和體育的事情,而深化體教融合更應該發揮好教育和體育的力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推進之合力,要讓家庭、社會成為學校體育的“合伙人”,共同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為此,做好以下工作非常重要:
一是在全社會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疫情為我們敲響警鐘,面對重大疾病傳染,身心健康才是抗疫的最佳良藥,治“未病”應成為國策。我們必須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將健康納入所有政策中”,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二是做好頂層設計。要形成深化教體融合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發展,共同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局面,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要抓住“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機遇,設計好學校、家庭、社會的責權利,讓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為自覺行動。
三是轉變育才觀念。全社會要改變、更新對學生成才的多元理解,要扭轉各行業招錄人員唯名牌高校、唯文憑學歷傾向,重視考察求職者的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要加強社會宣傳和對家長的引導,將學生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尊重教育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自由。
四是積極發揮評價作用。要把體育工作納入教育現代化評估指標體系,納入考試制度改革,納入督導評價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績效考評和合格家長的考評中,用評價促發展。同時適度調整高考“指揮棒”作用。
五是規劃好家庭體育作業和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要發揮好社區體育設施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功能,多建學生喜愛、能玩、有用的場館,將家庭體育作業常態化、系統化、科學化。
2020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