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思維導圖”是基于人類大腦的思考模式,以放射性思考為基礎,利用手繪的方式將思考要點進行記錄和分析,將大大提升大腦對信息的吸收、整理和記憶的效率。[1]由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是指導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實施體育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體育教師對《課標》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所有教育主管單位只要談及學校體育工作,都會提及《課標》,體育教研部門都會以《課標》精神組織培訓、展開研討活動,評價各類體育課,《課標》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幾乎人手一本;“陌生”是指很多體育教師對它的設計思路還不清楚,對它的邏輯性和體系性了解不深,從而導致《課標》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指導作用。于是筆者嘗試運用思維導圖方法進行《課標》學習,將要點進行記錄和分析,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發現其蘊含“學的內容—學的要求(程度)—學的評價”的邏輯關系,形成了思維體系,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提高。在此,以課程內容水平一的思維導圖(圖1)為例進行解析,供大家研討。
一、“學的內容—學的要求(程度)—學的評價”的邏輯關系解析
以“運動參與”為例。筆者分析“上好體育與健康課(課內)”與“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課外)”既是學的內容也是學習目標;“不曠課,主動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既是學的要求也是學生通過學習后要達到的程度;“出勤率,體育與健康學習與活動表現”是學的評價要點。那么如何將三者緊密聯系,指導教學實踐呢?“泰勒原理”指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實施教育評價”是開發課程和實施教學計劃的四個步驟。[2]由思維導圖分析得知運動參與方面的“學習目標”已確定,關鍵是圍繞“學的要求(程度)”選擇并組織學習經驗,依據“學的評價要點”實施教育評價。結合水平一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弱,但重視教師評價的心理特點,筆者研制了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行為記錄表,并進行了對比實驗,試圖將學的內容、學的要求(程度)和學的評價聯系起來,促進學生達成運動參與方面的學習目標(表1)。
實驗表明,依據“學的內容”“學的要求”和“學的評價”設計記錄表的內容和形式,充分體現關注學生課內(出勤、主動學習)和課外(課后體育鍛煉)兩方面的體育學習情況,再通過兩個班級一學期的對比發現,實施《體育與健康學習行為小組記錄表》學習的二(8)班比二(7)班體育課堂學習更加積極主動,體育家庭作業打卡完成率更高。
因此,筆者認為學習《課標》繪制“思維導圖”能讓體育教師把握《課標》內容的邏輯關系,了解《課標》設計意圖,讓體育教學更加符合《課標》精神,從而提高體育教師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
從思維導圖中可以看出不只是運動參與方面存在“學的內容—學的要求(程度)—學的評價”的邏輯關系,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同樣存在上述邏輯關系。
二、困惑與期待
從“思維導圖”中不難發現,《課標》對一些學的內容(目標)和學的要求(程度)描述比較寬泛,不具體,會使我們無所適從。例如:運動技能方面,學習不同體育活動方法。“學的內容”《課標》表述為“初步學會常見的球類游戲,學習一些體操類活動、游泳、冰雪類活動、武術類活動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基本動作”,“學的要求(程度)”是“初步學會、學習一些基本動作”。筆者困惑的是每一類體育活動具體學習哪些內容?是不是每一類都要學?課時比例如何分配?初步學會和學習一些基本動作的具體要求是什么?
為了尋找答案,筆者查閱資料文獻,其中潘紹偉教授在《如何正確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一文中提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觀點告訴我們,《課標》從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指明了方向,但不具體規定內容的教學時數比例等,這樣很好地體現了國家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制約性、約束力與學校實施靈活性、多樣化的有機結合。[3]筆者雖然非常贊同潘教授的這一觀點。專家們為偌大一個南北東西地域差異巨大的國家調研論證,非常辛苦,令人敬佩,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體育教師,尤其是剛走上體育教學崗位的青年教師,對教材的了解不可能那么深入,幾乎沒有能力依據《課標》科學合理地構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與制訂評價內容和標準,此時讓他們去“構建教學”,不僅課堂教學效果不好而且可能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因此,筆者期待專家們能依據《課標》,對青年體育教師提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對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師,指導其如何利用《課標》建構教學內容與評價標準,以充分發揮《課標》“引路者”的作用,為億萬學生的健康成長,將體育教學改革再向前推進一步。
參考文獻:
[1]熊銘.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6.
[2]馬衛平.六問“目標引領內容”[J].中國學校體育,2014(2):45-47.
[3]潘紹偉.如何正確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J].中國學校體育,2012(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