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學哲學的孩子更聰明》一書的前言中,譯者寫下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名中國高校的哲學專業教師,我常常發現我的學生面臨很多問題,這也使我更加確信學習哲學的重要性。我們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著明確的目標,甚至過于明確:上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考上名牌大學……根據這些目標,我們為孩子制訂了詳細的計劃,任何無益于這些目標的事情常常被排除在外。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即使這些目標順利實現,人生也并非從此一帆風順,他們還有很多麻煩和困難要面對,還有漫長的人生道路在等著他們。當‘幸福這個目標過于抽象的時候,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如何處理各種復雜的情況,以及如何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才是至關重要的!而這與一個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我、如何與世界和平相處密切相關。”
我們的孩子總是認為所有問題都有唯一且正確的答案。這看似無關緊要,卻危害極大。不僅會導致思維僵化,更不利于日常生活問題的處理。近兩個月,全國各地接二連三發生學生自殺事件,為什么他們會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有無限可能的人生?當我們指責孩子不懂事,唏噓生命的脆弱時,是否該反思一下教育的某種缺失?
本組報道所聚焦的兒童哲學教育,并非針對哲學研究,而是指向哲學素養。哲學素養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看待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我們需要明晰,讓孩子從小學哲學并不是為了讓他成為哲學家,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反思的習慣,引領孩子認識世界,明白生命的價值,學會為人處世,成為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