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身心成長的搖籃。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會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不僅對學生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與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利益緊密相連。
當下,家庭教育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教育競爭的形勢日趨激烈,家庭教育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婚姻關系、親子關系緊張,時有爭吵;家長溺愛嬌慣孩子,忽視對孩子良好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趨勢,且向低齡化發展……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邀請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怎樣構建家庭教育中和諧關系。
議題一 : 家校矛盾有哪些體現,怎樣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
張翔:家校矛盾體現在以下方面——
家長見不得孩子受氣。在班級管理方面,父母要求教師大膽管孩子,教師“真管”孩子時,父母又怕孩子“受委屈”。不少學生從小嬌生慣養,多愁善感;在班級中有一點不順心就無限放大,經不起挫折;對家人百般苛責,鉆進狹窄的思維圈子不能自拔。
孩子情感脆弱,家長配合找借口。孩子向家長反映學校老師問題時,有些家長就當著孩子面數落老師,讓孩子對老師沒有敬畏之心。雖然當時出了氣,為孩子“伸了冤”,家長卻用自己魯莽的行為給孩子的教育留下后遺癥。
學校教育理念在家庭不能得到落實,特別在隔代教育中表現明顯。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有的家長直接表示“管不了”,有的家長連老師電話都不接,將教育責任推給學校。而由爺爺奶奶照管的孩子,不少純屬“放養”。
誤認為“家長付了學費,教師該負全責”。有些家長打著愛的幌子,缺乏對孩子規則意識培養。加之學校各種“評教評學”的壓力,讓老師管理學生更是不敢嚴格,有意無意地在妥協。
針對家校矛盾,家庭、學校需要真誠交流,才能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第一,暢通家校聯系渠道,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育人模式和途徑。擺正心態,坦然面對孩子成長中的挫折,幫助孩子越過成長中的坎。第二,搭建家校交流平臺,讓家長體驗家校共育的成就感。學校可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及時妥善解決沖突,減少家長焦慮情緒,不讓家長的不滿情緒發酵。第三,構建家校共育生態,為孩子未來幸福奠基。未來世界發展無法預測,學校能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適應性。
楊名瑛:關于家庭教育的矛盾和誤區多種多樣,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我愛孩子,但孩子接收不到我的愛”。這種現象,源于以下幾種“愛”的方式:
有條件的愛。常常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這類父母要求孩子必須服從、遵照自己的指令去做事,按照父母的設計去成長,這樣的“愛”是有條件的、自私的。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沒有節制的愛。父母過分關注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給什么;對孩子的事,父母包辦代替,唯恐孩子受一點點委屈。關于這一點,盧梭一針見血地指出:“你了解什么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沒有邊界的愛。家長代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往往造成悲劇。家長的角色,應像開車時坐副駕駛的位置,即使遇緊急情況也只是提醒,不能去爭搶方向盤。不少家長感嘆,自己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掏心掏肺,誰料結果養了只“白眼狼”,孩子不領情。
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教養方式密切相關。好的家庭教育有六個“少不了”:少不了品德教育、少不了原則與規矩、少不了批評與懲戒、少不了花時間陪孩子、少不了好習慣培養、少不了樂觀主義精神培養。
關于批評與懲戒,一是要注意夸獎的方式,二是要有度。為了讓批評與懲戒教育取得好效果,需要注意:批評過于隨意卻不具體;批評易翻舊賬;批評時過度情緒化;批評時口不擇言。怎么開展批評與懲戒教育,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批評懲戒孩子應選擇恰當的時間和場合。古人講對子女“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四種情況,不宜批評懲戒。一是孩子能力不及的事情;二是事實真相還沒有弄清楚時;三是因孩子缺乏經驗而導致的過失;四是孩子已經認錯,并已經嘗試用行動來改正時。
批評懲戒要有針對性。每一次批評都要有一個中心問題,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帶有明確目的,指明改正的方向。
批評懲戒不能簡單化。批評懲戒是一門藝術,時間有保證,內容有準備,是最起碼的要求。
家長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的結合,孩子的身心和人格發展才會更加健康。做父母不需要考證書,但是必須要學會鉆研。
楊勇軍:當前家校矛盾的主要體現:第一,認識分歧:因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不同,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分歧或誤會。第二,職能缺位:很多家長認為家庭不是課堂的延伸,家長也不是助教,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家長的教育責任弱化。隔代撫養和教育嚴重影響親子關系,家庭責任缺失,影響家校合作關系。第三,渠道不暢:單向灌輸取代雙向溝通。學校多以單向灌輸為主,家長會、電話聯系和約見家長是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教師對家長只是一味灌輸,很少聽取家長的意見建議,使得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仍然停留在表面化。
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構建和諧家校關系,我校展開了一系列的教育實踐:
以學習達成教育共識。一方面,是教師學習。比如:每學期為全校教師購買教育教學類書籍,邀請專家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另一方面,是家長學習。比如:開設家庭教育課程,邀請高校專家、心理老師、優秀班主任為家長們做針對性指導等。
明晰家校雙向責任。首先,要明確家長職責。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正己,引領示范,教會孩子遇事要從正面積極思考;陪伴育愛,家長要多在孩子心智發展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其次,要明確學校職責。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素養與能力;對學生進行德育和人格教育;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和規律,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矯正一些家長不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以溝通加強家校聯動。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堂、深入家訪等活動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系,比如: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學校全體黨員和班主任深入一千多個學生家庭,指導孩子們如何上好網課,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老師們耐心傾聽家長對學校工作的反饋和建議,讓以后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家訪不僅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同時還加深了教師和家長的感情,對以后的家校共育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礎。
以行動構建和諧關系。孩子認知系統不夠健全成熟,常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家長、教師對孩子的愛要大膽表達,對孩子的優秀品質培育得從細微處著眼。比如:學會擁抱孩子,傳遞愛與溫暖;經常給孩子會心地一笑,傳遞“你是可愛和易接近的”情感信號;表達對孩子的信任等。
范勇:我校10年前就成立了“家長學校”,多年來我們一直倡導家校密切合作,構建和諧家校關系,共育具有“美好心靈,多元智能”的兒童。具體做法有三點:
第一,理解孩子,發現孩子,家校共育。孩子的素養,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素養,也有后天養成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家長、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并著力培養。只有優勢得以發展的孩子,人生才更幸福,潛能才能得到最好的發揮。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看課外書、玩電子游戲或做與考試無關的事情就強行阻止,從而把天才扼殺在搖籃里。
第二,育兒為本,開發“家本課程”。家庭生活一旦賦予其教育意義、承擔起教育功能的時候,所有的生活就成了課程。家長要善于把家庭生活轉化成育兒課程,我們稱為開發“家本課程”。 比如:培養生存智能的家務勞動,疊被子、擦地、洗衣服、刷碗、做飯、做菜,學會使用家用電器,注意防火、防盜、防觸電,自己照顧自己等;培養人際交往智能的家庭禮儀:在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要照顧好家人,對待長輩踐行孝敬禮、對待晚輩做到關懷禮、對待客人學會用茶禮等。
第三,建設學習型家庭。我校制定了“學習型家庭方案”,倡導學生家庭成員做到“五有”“五修煉”。“五有”:有書房、有書桌、有圖書、有計劃、有收獲;“五修煉”:建立共同愿景——全家有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或愿望,并建立良好的家風家訓;做到自我超越——家庭成員都進步;改善心智模式——不固執,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團隊學習——與孩子共同學習,允許各抒己見,不壓制孩子意見;系統思考——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和深層次分析,所有問題都不是單一的表面的原因,往往孩子的錯誤在大人身上都能找到原因。
議題二 : 家庭教育中,常見的誤區有哪些?父母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
張翔:家庭教育中,常見以下誤區——
先掙錢,后教育。很多家庭在資本原始積累期,忙于打拼,沒精力管孩子,導致父母錯失教育孩子的良機。等父母有了錢,孩子行為習慣已經差了,對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父母求勝心切。父母將意志凌駕于孩子身上,以一切為孩子好為借口,拔高要求,造成親子間矛盾。同時,愛攀比,同鄰居、親朋好友的孩子比,忽略個體差異,忽視孩子長處,讓孩子缺乏自信,或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自暴自棄。
父母意見不統一造成孩子的教育監管薄弱。很多孩子與母親相處時間多于父親,母親制止孩子錯誤行為,讓沖突頻繁。父親有的充當和稀泥角色,有的充當打手角色,易使孩子撒謊、鉆空子,從內心討厭媽媽,畏懼爸爸。此外,有的爸爸一味打罵孩子,媽媽由管理者變成包庇孩子的幫手。
父母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
第一,學會傾聽、等待。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就愿意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與他們產生共情。真正的愛需要雙向交流,傾聽孩子的感受,深層次地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幫助,與孩子建立平等、坦誠、真誠、互助的情感連接。
第二, 發揮興趣和特長。父母的最大責任在于發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然后著力培養。真正懂孩子的父母不會去塑造孩子,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之上引導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約束,讓孩子在家庭嚴格管理下,成為一個有自主意識的人。
第三,共閱讀育情感。家里沙發上可以常放些優質書籍,給孩子不經意時翻閱創設環境。家長可以先閱讀,讀后寫點評,將優秀文章目錄做好標記,推薦給孩子讀,可以共同討論書中文章,在相互交流中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培植親情。
第四,家庭積分制。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能無條件滿足,可設置家庭積分。比如:孩子喜歡玩具、渴望出去旅游等,以積分兌換心愿單,并召開家庭會議,增進家校結合的凝聚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培植孩子的契約精神。
佘學飛(大山笑長):狹義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實施的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該包括九大范疇: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兩性教育、失親教育、繼親教育、多元家庭教育、家庭資源管理。其中核心是“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婚姻教育”三大范疇,這里的“職”可理解為“能力”。通俗地說:如何為人父母、具備做父母的能力,稱之為“親職教育”;如何為人子女、具備做子女的能力,稱之為“子職教育”;如何具備為人夫、為人妻的能力,稱之為“婚姻教育”,可在大學階段設置。
“生命像一條河”——親子關系是生命河的下游、婚姻家庭是生命河的中游、自身和諧是生命河的上游,只有上游、中游清澈見底,下游才不會受到污染。所以,與其說救救孩子,不如說救救家長;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因為孩子受到了不幸的教育。
家庭教育從來不缺方法,而是缺態度。我們調研發現,僅有0.6%~1.2%的中小學生看重家長的權力、地位、財富,超過44.6%的中小學生最看重的是“溫暖的家”。所以,家庭教育中“關系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而影響孩子成長的核心是五大關系: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與自我、與學科的關系,其中“親子關系”最為重要。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優化親子關系最重要的是父母改變態度,由“功利心態、抱怨思維、攀比心理”改為“接納、欣賞、肯定”;由苦大仇深、“五官緊急集合”改為“媽媽笑了,春天到了;爸爸笑了,花兒開了”;由學幾招去“擺平”孩子的家庭教育現狀改為“內觀自己——想要孩子變、自己要先變,想要對方變、自己要先變”。
議題三 : “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網絡流行公式,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下家庭教育的焦灼與無奈,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
項聲菊: 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的教育,而且是主導的教育,會帶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有數據顯示,目前有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甚至“非常焦慮”。
我曾經帶過的班里有個小男孩,很聰明,但有個壞習慣——如果他與同桌的小女孩鬧矛盾了,他就去扇她耳光。當我得知這件事后,馬上聯系了小男孩的家長了解原因。如我所料,小男孩的父親脾氣有點兒火爆,在家里,如果兒子不聽話,他就順手抽兒子耳光。別看孩子小,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印刻在孩子的腦海里。
那么,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如何克服焦慮,避免失控,確保父母對孩子的愛不缺失呢?我用三個關鍵詞談談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一:言傳身教。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卻往往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這樣,父母在孩子心中才有威信,教育效果就顯而易見了。否則,父母越是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會越反感和叛逆,也許他們會想:你們自己都做不好,憑什么要求我?
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父母要有進取心,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修養。我相信,父母拼搏努力的樣子,就是給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持。
關鍵詞二:夫妻恩愛。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夫妻關系,當夫妻之間相親相愛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安全感、幸福感。如果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夫妻還要正確處理好與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之間的關系,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就會保持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孩子生活在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感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這不僅對孩子養成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還有利于培養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關鍵詞三: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允許孩子犯錯,悅納孩子的不完美。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充分地尊重孩子,無限地相信孩子,耐心地引導孩子。
父母要時刻保持好心態,堅信孩子是老天爺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尤其是孩子上學后,父母一定要放松自己內心深處時刻繃緊的弦,不給孩子轉嫁壓力。對待孩子學習,沒有必要步步緊逼,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勝過一時的分數與成績。這個簡單的道理不僅要懂得,還要落實在行動上。
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優異,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家長對于孩子學習的重視,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能影響孩子的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近幾年,全國兩會,多次將家庭教育立法提上議程。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擔負的使命,平時主動與老師加強溝通,多換位思考,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