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華

專業,是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實施人才培養、安排招生、授予學位、指導就業、進行教育統計和人才需求預測等工作的基本依托。“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2019年度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72個、審批專業181個(含130個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和51個目錄外新專業),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47個,撤銷專業367個。在此背景下,專業設置和調整呈現何種趨勢?今年的高考生應如何理性填報志愿?志愿填報的根本遵循又是什么?
專業設置調整,以何為依據
說到專業,必然繞不開學科。通俗地講,學科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遵循知識體系本身的邏輯進行分類。學科發展的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而高校的專業設置則是在綜合考慮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與人才需求相關的學科發展基礎上劃分的人才培養單元。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也不同。因此,學科是高校專業設置的參照依據之一,但不是全部。高校專業設置和建設要符合學科知識體系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要求,但更要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型、不同知識技能素養結構的人才需求。學科和專業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兩者互為基礎、互相促進:專業是學科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基礎,學科則是專業持續發展的知識體系基礎。
依據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高校本科專業的設置和調整,需要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及學科發展需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校辦出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而言,高校設置專業需具備下列基本條件: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托;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有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必需的專職教師隊伍及教學輔助人員;具備開辦專業所必需的辦學條件;有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制度。
在學術界和實踐實施過程中,一直都存在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議:一種觀點是以社會人才需求為本位的價值觀,主張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開設要充分依據社會職業及工作崗位需要;另一種觀點則是以學科為本位的價值觀,主張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開設的價值著重在于知識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的探索與研究、學科的推進與發展。近年來,另一種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逐漸崛起,認為教育應還原其本體價值,強調高校的理想狀態是實現教學自由、學習自由,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自由選擇就讀的專業。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更偏向以學科為本位,不過近年來開始更多地向社會需求本位傾斜,即根據社會需求、市場反饋信息等重新審視和考慮高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應用型本科專業設置試點等政策就是這種價值導向的直接體現。與之相適應,近年來專業的調整也開始從學生本位出發,立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細中有綜”才是真本事
高校本科專業的設置與調整,無論是更多地遵從學科發展的規律還是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都必須面對兩個相互背離但又相互趨近的趨勢,即一方面更趨向于綜合,另一方面更趨向于細分。學科領域發展沿革的細分與綜合、現實問題解決的綜合性與精細化,在大學本科專業設置調整和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方面反映出兩種趨勢:一方面更多地強化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一方面更加強調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的應用性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實行專業化教育模式,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專業知識領域,相當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乃至創造力的培養與發揮。隨著社會生產發展日新月異,崗位更新換代頻率不斷加速,高校專業設置的變化和調整將無可避免地落后于社會職業變化。且不論新的職業發展需求反映到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需要經過一個嚴密、復雜的論證和實現周期,即便這些都可以快速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周期的滯后性也無法克服。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的專業化教育做得越好,學生就可能越難適應變換的工作需求。為此,為應對社會職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與通用能力十分重要。從用人單位的角度說,他們對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改變,從專業化人才,到一專多能型人才,再到多元復合型人才,他們也在持續改變以適應時代。為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都把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作為本科人才培養尤其是本科低年級學生培養的主導模式,予以試點,甚至全面推進。
同時不可否認,專業細分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之一。隨著新興產業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對更高、精、深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高校的專業設置隨之細分。如:計算機科學專業近年來已經陸續細分出了數據庫、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和多媒體、人機交互、管理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理論和算法等十多個分支方向。短期來看,高校新興的細分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市場需求,有效提高了學生就業的專業匹配率,為區域產業建設培養了更多實用型人才。然而,專業細分必然會影響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專業越細,學生的常識和能力就越受局限,不利于他們后續的可持續和全面發展。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專業細分必然加劇同一專業下的競爭壓力。當人才的專業水平大致相同時,綜合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習專業知識和滿足市場需求并不是學生發展的唯一目標。學生還需要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說,專業細分是趨勢,做到“細中有綜”才是真本事。
培養綜合能力,不斷“刷新”自我
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存在客觀差異的。從高考學生本科專業選擇和志愿填報的角度說,首先要對不同學校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基本定位有所認識。其次,要充分考慮個人的職業發展路徑,比如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還是想先廣泛接觸一下不同的專業領域再決定聚焦的發展方向,然后再在專業選擇和個人志趣之間找到一個較好的匹配項和結合點。
筆者建議,本科專業最好首選基礎性的學科專業,通過相對系統地學習學科體系化、基礎性的知識要點,培養基礎性、綜合性、可遷移的能力,為后續學習深造、日趨頻繁的職業變動和崗位轉換打好可塑性基礎,具備相應的基本綜合能力。同時,本科就讀期間,學生也需盡可能在自己所就讀的專業之外,廣泛接觸其他方面的相關教育和學習資源,如專題講座、社會實踐調查等第二課堂的拓展,為自身綜合能力培養奠定基礎。
沒有人能夠真正準確地預判未來,尤其是在當前技術迭代、社會變革持續加速的情況下。本科專業志愿填報,只是人生的一次選擇。不管選擇什么專業,學生都必須時刻保持不斷自我迭代和自我更新的心態,保持良好的學習意愿、學習習慣、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思考,持續學習,才能確保自己不為時代所淘汰。
(作者單位: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