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 梁紅

摘要:高速公路屬于線性工程,具有線路長且途經地形復雜等特點,在設計階段和施工前,線路難免會出現變動。本文以四川某高速公路為例,針對高速公路變更類型的判定,環評中屬于重大變更項目環境影響分析的重點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速公路;變更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X8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12-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007
Key point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of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change
--A case study of a highway change in Sichuan Province
Zhou Ling,Liang Hong
(Sichuan Communication Surveying & Design Institute Co.,Ltd.,Chengdu Sichuan 610019,China)
Abstract:Expressway belongs to linear engineering,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route and complex terrain. In the design stage and before construction, the line will inevitably change. Taking a highway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termination of Expressway change type and the key point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of major change project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Key words:Expressway;Chang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屬于線性工程,目前,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大部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由于線性工程具有施工線路長,途經地形復雜以及地貌多變的特點,在工程設計階段和開工建設前,根據沿線地質詳細的勘查資料以及其他各專業的要求,大部分高速公路項目對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建設方案都需要進行優化調整,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更。
1 重大變更界定
根據《關于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1](環辦〔2015〕52號)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中,屬于重大變更共有4種情況。
1.1 建設項目規模的變更
建設規模變更包括公路車道數或設計車速增加,線路長度增加30%及以上兩種情況,其中線路長度增加30%的情況為多見。
1.2 建設項目建設地點變更
建設項目線路橫向位移超出200m的長度累計達到原線路長度的30%及以上;工程線路、服務區等附屬設施或特大橋、特長隧道等發生變化,導致評價范圍內出現新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或導致出現新的城市規劃區和建設成區;項目變動導致新增聲敏感點數量累計達到原敏感點數量的30%及以上。
1.3 建設項目生產工藝變更
項目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內的線位走向和長度、服務區等主要工程內容,以及施工方案等發生變化。
1.4 建設項目采取的環保措施變更
采取的環保措施變更主要針對生態環境及聲環境的環保措施,包括取消具有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功能和水源涵養功能的橋梁和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等主要環境保護措施弱化或降低。
2 變更環評實例
2.1 四川某高速項目概況
該高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境內,項目符合《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規劃,同時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9-2035年)》規劃的18條成都放射線中的重要組成路段。
本工程路線總體呈北南走向,路線全長 17.877km,橋梁1 081.5m/3 座,均為大橋;隧道15 536m/2座,橋隧總長16.618km,橋隧比 92.96%。
項目主要涉及的敏感區有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均以隧道方式通過,且隧道進出口均設在保護區外。除此之外,項目不涉及生態紅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其他環境敏感區。
該項目線路比較短,橋隧比高達92.96%,且經過了2處環境敏感區。
2.2 項目特點
項目的施工圖階段與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線路走向沒有發生變化,只對局部路段進行了優化調整。該項目變更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施工工藝發生了變化: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路線方案發生變動,且施工工藝發生了重大變更,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新設一處斜井洞口,新增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
(2)建設項目地點發生了變化:施工圖設計較可行性研究階段橫向位移超出200m路段約5.85km,占線路總長度的34.23%,超過線路長度的30%。
由于線路的橫向移動,聲環境敏感點增加量達到原敏感點數量42%,超過30%。
以上兩方面均屬于《關于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1](環辦〔2015〕52號)中的重大變更。
2.3 評價方法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2.1-2016)要求,主要采用現場調查與監測法、核查表法、資料分析法、類比分析法、模型法等方法進行評價。主要評價環節和要素的評價方法見表1。
2.4 評價重點
結合本項目特點,本項目變更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如下。
2.4.1 論證變更段與高速公路網規劃環評的符合性
根據變更后路段對比高速公路網規劃,論證變更段與規劃環評的符合性。本項目線路走向沒有發生變化,只對項目進行了局部優化調整,因此,公路符合《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9-2035年)》規劃。
2.4.2 說明工程變化情況
對項目的路線長度,主要工程內容、橋梁隧道情況、公路附屬設施的設置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工程重大變動情況。尤其要關注在環境敏感區段的變更情況,并分析論證環境敏感區變更段的環境合理性分析,明確項目調整的原因,并對環境敏感區段進行環境比選。
本項目對涉及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根據線路調整變化進行了環境比選分析。
從本項目工可設計到施工圖設計,路線均以隧道形式穿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施工圖設計中穿越保護區長度減少115m,且線位在保護區內向北側邊界偏移,對保護區影響減小,綜合來看,線路調整后更為合理。由于工可方案設計深度較淺,對隧道斜井位置的地形地質條件未做詳細的勘探,隨著項目初設和施工圖設計對項目周邊地形地質的深入勘探,原隧道洞口位置跨越已有道路且位于河道上方,不具合理性及實際操作性,因此,原隧道斜井洞口需另行選擇。通過對自然保護區內擬定的斜井洞口位置從工程安全、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綜合考慮推薦了斜井洞口位置。
2.4.3 原環評的回顧性評價及原環評批復的環保措施落實情況
在變更環評中應對原環評階段的工程概況、規劃符合性分析、原環評的投資及環保投資估算以及原環評的結論進行回顧。
本項目在開展變更環評時已施工,因此在評價過程中,項目組成員收集了工程現狀進展情況相關資料,并對施工期已有環保措施進行了詳細調查分析,尤其對于涉及敏感區的施工期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根據現場踏勘及向施工單位收集的資料表明,本項目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廢水采取了三級沉淀,沉淀后用于場地清洗、車輛沖洗等,不外排;施工生活污水采用了地埋式一體化處理設備;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場地硬化、配有灑水車定期灑水等防塵措施;噪聲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采取了低噪聲施工機械、加強各類施工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從根源上降低了聲源;在水土保持方面,主要是對在使用的棄渣場采取了“先擋后棄”的原則,修建擋渣墻,在裸露的地表采用三維網遮蓋。在施工過程中已建設工點采取了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據實際采取的環保措施情況,并對工程變更段提出了補充環保措施。
2.4.4 工程變更后聲環境敏感點的變化情況、環境敏感區的變化情況
重點分析工程變更后聲環境敏感點的變化情況、環境敏感區的變化情況,并就變化后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論證,與變更前環境影響進行對比,變更段的環境影響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圍,并提出新的減緩措施。
本案例中變更后僅有隧道及其通風斜井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其隧道斜井布置在緊鄰縣城側,該側人類活動頻繁,霧氣干擾小,施工條件良好,無須新建施便道,該處設斜井對生態環境影響最低。從避免占用高生產力和高生物量的有林地、盡量少占自然植被的角度考慮,確定通風斜井口的位置是對保護區環境影響最小的最優方案,選址、布局合理。
3 結論和建議
對于線性工程的變更,要根據各環評階段線路走向、工程內容、環境敏感區情況對比,界定變更性質,并闡述路段變更原因,分析變更后的規劃符合性。在不同的變更環評階段,評價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對于已經在施工的變更項目需要收集現有環保措施與原環評及批復符合性分析,并提出補充減緩措施。對于暫未施工的變更項目,要對變更后新的環境敏感點及涉及的環境敏感區提出減緩措施,論證變更后環境影響是否在可接受范圍。
在工程的各個設計階段,環境保護要貫穿始終。環境影響評價是工程的開工前置要件,環境影響評價提倡早期介入,評價工作的開展可在初步設計階段進行,盡量減少后期變更。加強建設項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盡可能減少由變更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關于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環辦〔2015〕52號)[Z].
[2]HJ2.1-2016,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S].
收稿日期:2020-10-28
作者簡介:周凌(1976-)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高速公路環境保護及環境影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