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在高效指導并優化配置利用流域有限水源的同時,也為自然環境的正向演變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隱患。分析討論了受流域綜合規劃影響較為直接且較為顯著的生態環境要素,初步評估流域綜合規劃重點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為后續流域水源的綜合利用及保護作出科學指導。
關鍵詞:水生生態;陸生生態;流域規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12-0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001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iver basin planning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Xu Na
(Fujian Provincial Investigation,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power,Fuzhou Fujian 350000,China)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river basin planning serves as a reference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iver basin.While efficiently developing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iver basin and optimizing the use of limited water sources,it also brings certain hidden risks to the positive evolu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lements that are direct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river basin planning, and initially assesses the impact of key projects in the comprehensive river basin planning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Preliminarily assessed the impact of key projects i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the river basi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propose targeted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iver basin.
Key words:Aquatic ecology;Terrestrial ecology;Watershed planning;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流域綜合規劃旨在對流域的開發進程及保護管理提供參考綱領,一般包括流域概況,流域治理開發保護現狀與形勢分析,各專項規劃具體內容包括防洪、灌溉、澇區治理、岸線管理、水電開發、城鄉供水、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土保持、河道綜合整治工程,以及規劃本身的實施意見與效果評價等。在進行流域綜合規劃的編制時,應遵循人水和諧的自然原則,在滿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應注重加強保障區域生態環境,維持生物物種多樣性[1,2]。
目前,我國已針對長江、黃河等幾大重點江河流域開展了綜合規劃及相關的修編任務,促進了流域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推動了沿線區域的經濟增長,保障人民生活生產用水需求及用水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良好發展。開展流域綜合規劃為區域社會經濟及發展帶來的社會效益不容忽視,但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擔與破壞。例如,梯級水電開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河流水系的縱向連通性,對洄游魚類的產卵繁殖等也造成了嚴重影響。今后的流域規劃應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從傳統的水資源利用開發向資源節約型開發轉變,將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流域規劃的基本原則,實現水資源的優化管理與高效利用[3]。
1 環境影響評價因子篩選
在開展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時,對新規劃工程的建設實施造成的環境影響應作出全面、客觀地評估和論證,并提出相應的減緩措施。其中對環境產生影響作用的主要包括防洪排澇、水電開發、灌溉、供水、水土保持等規劃具體內容,這些規劃的實施將分別從資源和環境兩個方面對區域周圍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資源影響以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為主;環境影響以水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主[4]。流域綜合規劃通常以資源和環境兩方面為主要因子對區域環境產生影響作用,各專項規劃內容的實施產生作用因子和顯著程度皆不相同,包括正效應和負效應。例如:防洪排澇規劃由于建閘筑壩可能會對河流的連通性產生不利影響,但其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有利的。防洪規劃的實施可有效降低洪澇風險,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免受洪水的威脅,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城鄉供水相關規劃的實施,可能會因土地利用類型的轉變引起一定的水土流失,但是在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方面具有有利作用,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正效應。筆者以流域綜合規劃中水力發電等樞紐工程為基礎,圍繞受影響作用較大的生態環境因子進行相應的研究評價與分析。
2 生態環境要素及影響分析
2.1 生態環境要素分析
流域綜合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陸域生態、水生生態、河流形態、水土流失和環境敏感區影響。陸域生態主要包含陸域動、植物兩個方面;水生生態包含浮游生物、底棲動物、魚類和濕生植物等;水土流失主要指人為或自然作用造成的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現象;環境敏感目標是指依法設立的各級敏感區域,包括各類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國家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魚類三場等[5]。
2.2 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流域綜合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可分為正負效應兩個方面。
2.2.1 防洪排澇規劃
防洪排澇規劃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堤、生態護岸、河湖整治、疏浚導流等工程建設,通常對陸域生態、水生生態、河流形態及環境敏感區產生負效應。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用地類型改變,植被生存環境破壞、區域生物多樣性降低等。防洪規劃的實施也會造成河湖渠系硬質化,以及由于修堤引起的側向水流連通性降低。河湖整治過程存在一定的水體污染風險,改變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對水生生物的棲息產生一定影響。同時,施工期土方開挖等過程也會加速水土流失的風險[6]。
2.2.2 城鄉供水規劃
城鄉供水規劃主要包括新建水廠及配套引水工程的建設,施工期通常對陸生生態和水生生態具有不利影響,其他生態環境方面影響作用不顯著。新建水廠以及配套引水管網會對工程區域的植被生境以及陸生動物的棲息活動產生一定影響,變更土地利用類型。但這些不利影響均發生在施工期階段,待施工完工后結合相應的水土保持及植被綠化措施可予以恢復。
新建雍水堰或攔河壩會改變上下游河流的水動力條件,上游河水流速變緩,下游水量減少,取水設施的建設降低了上下游河水的縱向連通性,改變了水生生物的生境條件,尤其在壩前雍水區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和數量可能會出現變化。
2.2.3 水力發電規劃
水力發電規劃主要包括水庫大壩及配套電站的建設,通常對陸生生態、水生生態、河流形態等均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因為水電的梯級開發,影響了河流的縱向連通性,水庫大壩對上下游水流造成阻隔,進而影響了洄游性魚類的產卵和繁殖;梯級水電的建成運行及調度也會使河流的水文情勢發生改變,大中型水庫還會出現水溫分層現象,低溫水下泄不利于下游魚群的生長及繁殖[7]。
水庫蓄水后,庫區水體流動性小,加上庫底底泥及殘留的植物釋放氮磷等營養物質,容易造成庫區水體的富營養化,促進藻類的生長。隨著庫區運行,水體的浮游植物將從河流型轉化為湖泊型,對應的浮游動物也將從寡污型轉變為嗜營養型,庫區浮游生物種群結構和區系組成將重新建立。
2.2.4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
水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通過建立生態需水保障措施,維持水生態系統穩定所需水量,減緩因梯級水電開發而引起的河道脫水現象,保障流域水生態系統順暢、良性發展。通過采取水資源保護措施,提高流域水源質量,控制流域沿岸點面源污染來源,改善水環境修復能力,提升水源涵養功能,減少水土流失的發生。總體而言,水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的正向演變與發展。
2.2.5 水土保持規劃
水土保持規劃旨在為保水保土采取有力措施,以減緩水土流失的發生,維持水土涵養功能。通常根據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現狀特點,以恢復植被生長為中心,聯合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實行不同的林、果、草合理配置模式,減輕侵蝕強度,維持保土蓄水能力,其對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作用均是有利的。
3 生態環境減緩措施
3.1 避讓環境敏感區
對于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敏感目標的工程項目,應深入開展影響專題論證,謹慎開發,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敏感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8]。
3.2 改善河流連通性
對于梯級水電開發可能造成壩址下游河道水量減少的情況,可通過采取水系連通、閘壩的生態調度等措施,嚴格執行最小生態下泄流量,確保流域的最小生態基流,從根本上解決水流不暢、水量不足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提升上下游河道水流的連續流動性,減少河道減脫水段。
3.3 優化河床
流域綜合規劃中的防洪規劃和河湖整治中通常會涉及到清淤工程,值得注意的一點,在開展清淤工作時,應注意保留原先河流天然的河石、水草等原生狀態,避免河流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而對于部分硬化、平整化的河床,應通過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根據水文及流速特性,還原河道深淺相接、錯落不一的天然形式,修復受損河床,恢復水生動植物棲息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4 結語
流域綜合規劃作為優化江河水資源利用的綱領文件,應從傳統的開發利用向人水和諧、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不僅落實流域水資源的高效配置管理,更應兼顧區域生態環境的正向發展。明確規劃實施的生態制約因素,落實各項政策文件管理要求和相應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促進流域經濟、社會、自然協調且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孜.“十二五”期間開展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的探討[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1:3.
[2]劉建.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點探討[J].海峽科學,2008(06):33+32.
[3]朱瑩,朱遠生,何景亮.珠江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人民珠江,2013,34(S1):30-32.
[4]張玉環,許乃中,龍穎賢,等.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技術問題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環境與發展,2017,29(02):24-28.
[5]趙曉晨,廉浩,陳德敏.南盤江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J].水資源保護,2015,31(04):42-46+81.
[6]李琦,湯建新,鄭程.探討河道治理類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及環保措施[J].環境與發展,2020,32(04):13-14.
[7]羅小勇,傅慧源,李斐,等.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的實施對流域環境影響概述[J].人民長江,2013,44(10):96-100+120.
[8]榮燁,魏科技,劉斌,等.流域綜合規劃環評中生態敏感目標識別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4,32(12):114-118.
收稿日期:2020-10-29
作者簡介:徐娜,女,漢族,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