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生態環保,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生產和建設的重中之重,開辟了一條綠色、健康的發展之路。本次研究中主要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分析環保中開展煙粉塵防治的必要性。以某煙粉塵污染重災區為例,對其監測平臺系統構建中的注意事項進行研究,在技術路線、輔助調試等基礎上科學采集煙粉塵數據,有針對性地開展管理和防控,形成區域煙粉塵防治的新模式。
關鍵詞:煙粉塵;污染防控;監測平臺;方案
中圖分類號:X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1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063
Study 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cheme of smoke and dust pollution in the new period
Wang Jianmin
(Monitoring Station of Meixian sub Bureau of Meizhou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Meizhou Guangdong 5147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vigorously publiciz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top prior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opening up a gree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road. In this stud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necessity of smoke and dust control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alyzed.Taking a heavy smoke and dust pollution disaster area as an example,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nitoring platform system were studied.Based on the technical route and auxiliary debugging, the smoke and dust data were collected scientifically,and 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carried out pertinently, so as to form a new mode of regional smoke and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Smoke and dust;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Monitoring platform;Scheme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認識到煙粉塵對環境破壞力,提倡從污染源、傳播路徑兩方面出發,減少煙粉塵造成的危害。但受工業發展、政府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等的影響,該時期煙粉塵污染防控效果并不理想。進入21世紀后,我國先后將“可持續發展”“大氣污染防治”納入到發展規劃中,以“壯士斷腕”的魄力全面推進環保改革,構建科學化、智能化環境監測體系,實現煙粉塵污染的實時監測和防控,在制度、技術、能力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1 煙粉塵污染防治的意義
傳統工業發展過程中模式粗放,亂排濫放,造成環境污染嚴重,這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頑疾”,嚴重影響了我國生態平衡。尤其是煙粉塵大肆排放,導致2008年以來我國大范圍重度霧霾問題頻發,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亟待解決和處理。在該背景下,我國進一步加大了對煙粉塵防治的重視力度,從區域性復合型污染特征出發,制訂了專門規劃和制度,強調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總方針,實現污染治理向污染防治轉變,對我國生態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1 生態意義
根據我國中南部地區大氣污染調查數據,開展煙粉塵污染防治后,區域生態指標得到明顯改善(見表1)。上述措施有效了減少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減輕霧霾、酸雨等生態問題,具有較高的生態環保價值。
1.2 發展意義
煙粉塵污染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物生長,長此以往,必將對我國生態平衡造成影響。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要全面提升生產效益和生活質量,必須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做好煙粉塵污染防治,形成穩定、健康的發展之路。
2 煙粉塵污染監測平臺的構建
本次研究過程中主要以中部地區某重度大氣污染城市為例,對其煙粉塵污染監測及防治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研究,其具體內容如下。
2.1 監測指標
按照環保要求,區域煙粉塵監測中應依照《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HI/T75-2007)中的各項指標要求測定粉塵濃度、煙氣溫度、煙氣壓力和煙氣流速等,計算煙粉塵總排放量,見表2。
2.2 技術方案
2.2.1 系統架構
市區內煙氣排放口安裝煙粉塵在線監測裝置,通過該裝置對煙囪、煙道口等煙粉塵排放狀況進行實時采樣和監測。在線監測裝置中主要通過激光濃度傳感器采集實時流量、顆粒濃度等數據,并通過4G/5G網絡傳輸到監控終端;監測站中設置統一監測平臺,將傳輸的煙粉塵監測數據、監測設備狀態數據、GPRS定位數據等整合,并通過以太網傳輸到遠程監測終端;遠程監測終端計算機及服務器根據監測數據、監測指標、歷史數據等形成準確的煙粉塵監測報告。報告以可視化圖像動態展示,一旦出現排放超標問題及時報警,見圖1。
2.2.2 功能單元
煙粉塵污染監測的重點在于煙粉塵監測裝置,功能單元設置過程中應把握好探測定位、連續采樣和監測報警三部分。
探測定位。探測點選擇時應按照歷史數據中的煙粉塵排放點、煙粉塵高危污染點等合理篩選,排放點要全部安裝煙粉塵污染監測裝置,高危污染點可按照指定間距安裝。各裝置安裝完畢后應對應編號,設定環境信息等,形成完整的煙粉塵污染監測基礎數據。
連續采樣。采樣過程中應選用精度高的傳感器,確保按照設定信息實時采樣,保證煙粉塵排放及煙粉塵濃度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對出現異常的區域應及時檢查和修復,形成完整的煙粉塵監測樣本。尤其是在遠程數據傳輸中,應盡量選擇分布式結構,避免復雜布線,防止數據干擾、丟包等。
監測報警。在煙粉塵污染監測過程中應依照區域需求設置不同多功能報警,如:圖像顯示報警、燈光報警、警示音提醒等,確保環境監測人員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煙粉塵排放量異常點,及時到現場檢查并處理。此外,還要將A/D轉化到的數據利用二維或三維技術可視化展現,形成動態監測曲線,為后續污染防控工作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3 煙粉塵污染防控問題的處理
3.1 主要問題
根據2019年煙粉塵監測平臺中的監測結果,市區內煙粉塵污染主要集中在北部靠近工業園附近。該區域包括大型生產加工企業、鋼鐵軋輥企業、磚窯加工廠等,工業產業非常密集,煙塵排放量較高。其中,1-12月份區域煙粉塵排放總量超過9 134噸,超過市內其他地區40%左右,給區域環境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與此同時,煙粉塵污染監測平臺顯示,2019年工業園區附近現場所有監測點共報警1 395次,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煙粉塵超標預警次數,在春冬季達到報警高峰,該時期煙粉塵防治工作急需進一步強化。在上述報警源追蹤中,超過80%為污染源報警,即主要為煙囪、煙道口排放量超標導致的煙粉塵報警。這主要是由于該市區現場管理過程中對達標排放監督管控力度不足,造成許多企業違規排放或夜晚偷排,造成區域大氣污染加劇,在今后環保管理工作中需全面重視。
3.2 防控方案
3.2.1 做好環評審批
在市區內煙粉塵防治工作開展時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落實各項審批,對工業區域內的生產企業、加工企業等環保狀況進行評價,嚴格把握各個環節的煙粉塵排放指標,從源頭出發杜絕煙粉塵污染。要對超過排放指標的廠家進行停產整改,堅持可持續發展方針政策,嚴把準入關。
3.2.2 強化達標排放
要按照各個行業生產方式的差異做好煙粉塵污染排放的管理和控制,在排污許可證的前提下做好煙粉塵排放總量的分化,使各個行業均能夠嚴格依照環保要求開展生產,協同一致,最大限度降低煙粉塵排污量;對于電廠、鋼鐵、水泥等特殊行業應依照國家制定的新標準,對顆粒物排放的濃度限值進行嚴格把控。要確保上述企業排放量達到標準要求后方可生產,對違法排放、違規排放企業和部門要嚴格懲處,杜絕其僥幸心理,從根本上消除煙粉塵污染源,嚴把排放環。
3.2.3 社會全面參與
煙粉塵污染防控需要社會公眾全面參與,借助環境信息公開平臺確保各個人員能夠及時掌握煙粉塵污染狀況。要鼓勵公眾監督、公眾管理,發動社會力量,強化煙粉塵實時監測管理,真正形成污染物排放監測的長效社會機制。在上述基礎上配合省級、市級督查部門、環保部門工作,定期抽查、實時巡檢,實現新型三級監督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2.4 推動清潔生產
隨著環保需求的不斷深入,現代化、智能化生產手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青睞。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在智能技術基礎上實現精細化生產,轉變傳統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達到效益和環保雙管齊下的效果。如鋼鐵生產過程中使用除塵技術、增加除塵濾罩等。
4 總結
煙粉塵污染是我國大氣污染中的關鍵致因,在處理該問題過程中環保部門應進一步做好污染源監測,設置分布式煙粉塵污染監測點,做好實時化集中管控。對超標排放、惡意排放等問題,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懲處力度,針對我國煙粉塵污染違規排放中的相關規定,罰款或停產整頓,從根本上杜絕煙粉塵污染危害。尤其是在監管防治過程中,要嚴把環評關和排放關,按照社會公眾提供的線索積極巡查,及時發現違規排放問題,防微杜漸。
參考文獻
[1]程宏芬,金范.固定污染源中廢氣監測質量的影響因素及監測方法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31(12):136-137.
[2]李婷婷,尉鵬,程水源,等.2005—2014年中三角城市群大氣污染特征及變化趨勢[J].環境工程學報,2017,11(05):2977-2984.
[3]盧亞靈,劉年磊,程曦,等.京津冀區域大氣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S1):36-40.
[4]史聆聆,李小敏,劉靜,等.河南省大氣污染現狀及其控制對策分析[J].環境工程,2015,33(05):104-108.
[5]徐嵐,姚誠.鋼鐵行業污染源監測方案探討[J].黑龍江環境通報,2018,42(03):81-85.
[6]朱成杰,歐陽名三,梁喆.基于工業以太網的煙粉塵在線監測系統的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09,3(11):2095-2099.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簡介:王建敏(1985-),男,漢族,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環評、環境工程、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