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敏 龐釗
摘要: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彰顯。為切實提高各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工作效能,在分析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管理現狀基礎上,提出了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有效措施,確保監測質量管理體系高效運行,保證環境監測數據質量,高質量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字: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有效措施;體系運行;數據質量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1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073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measure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Peng Guomin1,Pang Zhao2
(Shandong Province J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Jining Shandong 272000,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basic 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r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Quality servi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Effective measures;System operation;Data quality
1 前言
隨著生態環境監測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布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體制機制及提高監測數據質量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存在監測網絡覆蓋不全面、基層執法監測能力薄弱、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監測數據評價與創新能力不足、綜合保障機制不完善等突出問題。為此,筆者圍繞環境監測工作效能和提升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措施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助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
2 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現狀
隨著環境監測技術、質量管理技術和質量管理體系的發展,我國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已從簡單的規章制度發展成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體系;從單一的環節程序控制,發展到全過程監測活動的質量保證和控制。特別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明確了“實現大監測、確保真準全、支撐大保護”發展思路,全面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推進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全覆蓋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
3 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發展趨勢
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全面推進水、氣、土壤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建設,構建起生態環境監測大格局,監測體系逐漸向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密集型等高技術領域發展,呈現高質量發展總趨勢。
(1)在環境污染物因子分析方面,從常規監測項目擴展到有毒有害有機物污染監測,監測分析項目更全面。有機物污染監測工作將成為各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提升的重大挑戰。
(2)從監測領域來看,從常規的水、氣、聲環境監測領域擴展到(水(含大氣降水)和廢水、環境空氣和廢氣、土壤和水系沉積物、固體廢物、海水、海洋沉積物、生物、生物體殘留、噪聲、振動、電磁輻射、電離輻射、油氣回收等十三類生態環境監測活動。從常規例行監測活動到突發應急污染監測領域延伸。
(3)從監測分析的精密度上看,由于許多有毒有害物質其濃度雖然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所以分析精度已由痕量向超痕量過度,全面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術,掌握各類有毒有害污染現狀。
(4)實驗室分析技術也由經典化學分析過渡到儀器分析,由手工儀器分析過渡到連續自動化操作。連續自動化和現場快速分析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監測分析儀器更加精密化和復合化。
(5)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轉向全方位全過程監測活動系統化控制。實驗室全過程質量管理系統得以全面應用,監測活動從布點、采樣、分析、數據上報等更加智能化。
(6)環境質量和環境污染綜合分析技術逐漸加強,利用大數據平臺,將環境質量縱向、橫向對比,充分考慮環境質量的時間-空間變化規律及與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的因子變化,綜合分析環境質量變化原因,達到監測數據利用效能最大化,更加科學地、精準服務環境污染治理。
4 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措施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包括質量策劃、質量保證、質量控制、質量改進和質量監督等內容,目的為保證監測數據和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綜合分析影響監測數據質量因素,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措施。
4.1 健全環境質量管理體系
建立完善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并保持其有效運行,是實驗室質量管理的核心,是貫徹質量管理、質量保證及國家標準的關鍵。資質認定《通用要求》(RB/T214-2017)和《補充要求》實施以來,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管理和評審試行A+B模式(通用要求+補充要求相結合)。所有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申請的生態環境項目資質都應該按照生態環境監測十三大類重新申請資質,并重新完善修訂與之相適應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為確保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重點落實好幾個方面:制度上確保體系有效運行;人員上保證體系有效運行;資源上保證體系有效運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進體系有效運行,將質量管理及質量監督的制定和實施具體化、可操作化、評價量化,在數據真、準、全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管理,真正做到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提升、質量管理體系高效運行。
4.2 建立環境監測體系內部質量監督制度。
在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內部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質量體系內審及管理評審制度,通過系統內部交叉內審及管理評審的方式來強化運行監管。垂改后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從上到下是一個統一整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立及全國統一的監測質量體系,建立系統內體系運行監管制度,利用內審和管理評審的結果參與績效考核,真正發揮內審和管理評審成為自覺監督作用,促進質量體系良性高效運行。
4.3 完善環境監測人事管理制度
通過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人員管理制度,持續按照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要求,配備與工作任務相對的人員編制,完善科室職責分工,嚴格管理技術人才,保證工作質量。嚴格監測技術人員招聘,圍繞“因事擇人、事得其人、人盡其才”的中心,公開招聘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創新人力資源管理活力和生機。
4.4 規范技術培訓制度,加強高級人才隊伍的規劃和建設
全面完善規范技術培訓制度。建立高端人員培訓和處理機制,實施職前和崗位基礎培訓,不斷提高環境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完善監測機構最高管理者、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等關鍵崗位人員定期培訓制度,確保關鍵技術人才持續了解最新監測核心技術動向,實時掌握環境監測領域最新監測方法;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編制標準研究,支持多元化、社會化、開放式人才培養與使用模式,實施具體的,相關的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培養一批有機物污染監測、生態遙感監測、環境污染應急監測以及監測綜合分析等專業技術人才;利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建立專業的科研和實訓基地,強化環境監測專業高精尖技術推廣,培養環境監測領域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促進人才建設專業化,努力打造一只技術先進、數量充足且結構科學的專業化環境監測結構。
4.5 建立各級監測機構能力現代化評估標準,建立績效考核制度
重點做好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結合最高管理者、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以及質量監督員等關鍵崗位考核,把質量監督工作納入崗位考核制度中,發揮各崗位責任人的最大效能,提升體系運行效能。
4.6 建立責任追溯制度,保障數據質量
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內按照監督職能部門監管要求,建立一套科學的、可量化的質量水平管理評價的核心體系,按照誰出數據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責任追溯制度及體系內部績效考核制度,環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其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持續完善體系內環境質量管理認證和評價的相關機制,跟蹤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活動,做好各級監測機構體系運行質量監管工作,確保環境監測活動質量。
4.7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
在已建成的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化現有體系框架的基礎上,從“人、機、物”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圍繞空氣、水、海洋、生態、輻射、噪聲、應急預警和應急監測等重點領域監測能力提升,優化機構隊伍建設,提升裝備能力,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
5 發揮職能監督作用,強化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管
監督職能部門全面落實監管責任,建立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加大抽查比例,嚴查偽造、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和結果等違法行為;積極運用信用監管手段,逐步完善“互聯網+監管”系統,建立健全失信懲戒機制,落實檢驗檢測機構主體責任和相關產品質量連帶責任;對以告知承諾方式取得資質認定的機構承諾的真實性進行重點核查,發現虛假承諾或者承諾嚴重不實的,應當撤銷相應資質認定事項,予以公布并記入其信用檔案;逐步完善環境監測站計量標準機構認證強制性評價的反饋機制,促進環境質量日常管理新體系的建立和平穩運行。
6 結束語
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生命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應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契機,面臨新的挑戰,全面建立環境監測質量保障責任體系,破解現有監測體系發展瓶頸,健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創新監測體系管理模式,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戒機制,建成獨立高效權威的環境監測體系。全面提升各級監測機構的監測能力,增強實驗室監測技術水平和監測監管水平,提高實驗室的市場競爭能力,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更加全面、準確、客觀、真實的數據,更好地服務政府、服務環境管理、環境規劃、污染防治等環境活動。
參考文獻
[1]RB/T 214-2017,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通用要求[S].
[2]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Z].2019.
[3]國務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Z].2015.
[4]王生林.試論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展望[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1):58.
[5]汪佳佳,高蓓蕾.新形勢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加強自我管理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20(3):24-26.
[6]傅馨逸.環境檢測實驗室管理及認可[C]//中國核學會.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五卷)——中國核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3冊(核能動力分卷).中國核學會,2017:5.
[7]賴云,謝路平,李潤平.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措施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1):63.
[8]楊晉.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05):12+14.
[9]王姝欣.我國環境監測現狀及創新模式探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01):42-43.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簡介:彭國敏(1974-),女,本科學歷,副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