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宇,董 彬
(臨沂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人們開始注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在保障市民生活條件的前提下,重視城市環境的改善,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在聯合國召開的第二次人居大會上,宜居城市被認為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1]。之后這個概念逐步得到廣泛認可,宜居城市的探索和研究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新選擇。建設宜居城市自2005年提出后,全國各大城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城市的宜居性。
宜居城市總體應當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綜合考慮自然物質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兩方面。指標的選取既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要包括社會文化和社會保障等人文環境方面,因此應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結合濰坊市發展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指標標準值,根據公式計算結果并進行評價,進而對濰坊市的生態宜居度進行分析。
本文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一共分為三級指標,其中二三級指標的數據能否科學協調,將影響到綜合評價指數和結論,因此,本文以協調論和均衡發展論為指導,采用雷達圖進行綜合評價指數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出濰坊市發展的短板,為提出建議提供依據。由此推動城市持續健康發展,助力濰坊市宜居城市的建設[2]。
濰坊市地處山東省中部,環境優美,四季宜人,地理位置優越,是眾多國家戰略的疊加地區。近幾年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良好,至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2%,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全市參保登記率達到99%以上。交通方面,公路密度達176.8 km/km2,軌道交通也已經啟動建設。為實現脫貧目標,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重點保障7.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新舊動能轉換成果亮眼,2019年第三產業增長率超過7%,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超過50%,人均GDP超過6萬元,人民收入不斷增加。
近幾年濰坊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到2019年,全市大氣優良天數達到221 d,對白浪河等河流和濕地進行整治對于改善城市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使得濰坊具有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巨大優勢。
數據來源于歷年《濰坊市統計年鑒》和《濰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所有數據均來源于濰坊市統計局官方網站(表1),因未能搜集到2018年和2019年的數據,故僅統計了2013~2017年的數據。

表1 原始數據及標準值
選好指標體系后,確定了各項指標的參考值。在本研究中,對標準值的確定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盡可能采用國家規定的標準,例如中國生態市建設目標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二是可適當選擇國內外具有代表性城市的現狀值作為參考值,例如選取山東省內宜居度最高的青島、煙臺和威海的數值,取平均值作為參考。
依據科學性、整體性、可獲得性等原則,結合濰坊市發展現狀,進行指標的選取,構建濰坊市宜居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共分為三級,一級為綜合評價指標,二級共3個,分別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指標,三級指標共21個,其中經濟指標7個,社會指標9個,環境指標5個[3]。
根據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從《濰坊市統計年鑒》和《濰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搜集數據,依據如下公式依次計算指標得分。
三級指標Pi:Pi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向指標,指標數值,越大越好:
Pi=Ci/Si
(1)
另一種是負向指標,指標數值,越小越好:
Pi=Si/Ci
(2)
式(1)、(2)中,Ci為某三級指標現狀值;Si為某三級指標標準值
二級指標Vi:
Vi=ΣQi/m
(3)
式(3)中,Qi為某三級指標的數值,m為三級指標項數。
一級指標:
Ti=ΣViWi,
(4)
式(4)中,Vi為二級指標的數據;Wi為二級指標的權重。
根據得到的綜合評價指標數據,按照宜居城市評價標準,對綜合指標數據進行分級,以此來確定城市宜居性程度,根據數據分析計算,從綜合評價指數來看,近幾年濰坊市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取得了較大成就,城市宜居程度不斷提高,自2015年之后宜居性達到優良程度,并一直保持優良水平,說明濰坊市宜居城市建設成果顯著。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各方面仍存在短板。
在經濟方面,發明專利擁有數雖逐年上升,至2017年達到0.55,但相對標準值差距仍然較大??蒲袆撔陆涃M投入歷年增長較慢,與標準值也有較大差距,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發展方面,每萬人口醫院床位數雖有增長趨勢,但增幅有限,至2017年也僅有0.61,說明濰坊市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從各項指標來看,總體較標準值差距小,但人均公共綠地相對較少,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較少(表2、表3)。

表2 一級指標數據計算結果

表3 綜合評價結果
依托濰坊市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增加科研投入,積極引進人才,營造創新氛圍,支持濰柴等濰坊市重點企業發展,加大創新投入,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同時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依托濰坊市內白浪河濕地和十笏園等生態旅游資源,合理規劃旅游路線,開發田園生態旅游資源。濰坊作為“世界風箏之都”,依托每年在濰坊舉辦的國際風箏節,挖掘與風箏有關的文化,開發旅游文創產品,體現文化地域性,擴大生態旅游市場,促進經濟發展。
大力開展城市綠化,充分依托白浪河綠洲濕地公園等濕地資源,增加公共綠地面積,利用周邊水系建設沿河綠地公園,適當拓寬城市帶路綠化寬度,形成合理的城市綠化格局,提高宜居度。
加強失業和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增加養老床位數,增加社會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市醫療設施建設,增加醫院擁有床位數,保障市民醫療需求[4]。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同時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及時公布相關信息,引導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提高決策科學性。重點支持環境保護領域的建設,可將生態市建設納入年度計劃中,城市建設應體現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特征,在城市形象方面,借助風箏節,打造“鳶都”濰坊。
秉承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建設通風采光良好的社區,增加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靠近河流地區,應充分利用沿河濕地,增加公共綠地面積。在交通方面,做到人車分流、路程簡短安全,完善電力、給排水、環衛和消防等基礎設施,提高公共設施覆蓋率,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完善社區周邊商業和文娛設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建設宜居社區[5]。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以政府為主導,號召環保企業參與環境保護行動??刂瞥鞘形鬯欧帕?,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同時整治污染河道,治理水污染。
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建立數據收集庫,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支持,形成高效率的環保監督和治理體系。
本文結合濰坊市的自身特點,通過分析近5年濰坊市經濟、社會和生態3方面的數據,由綜合評價指數可以看到,濰坊市的生態宜居程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并針對短板提出了建議。因此,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時,更要繼續補齊短板,既要發展經濟,增加人民收入和獲得感,還要促進社會和諧,使市民生活便利,更要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濰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