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萍 余衛民
(河南省舞陽縣人民醫院兒內科 舞陽462400)
輪狀病毒腸炎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是秋冬季節兒童腹瀉的最常見原因,潛伏期通常為3~5 d,起病較急,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易導致腹瀉,嚴重時甚至發生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1]。 蒙脫石散是胃腸道保護劑,能吸附細菌,緩解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兒單獨使用效果欠佳。 相關研究證實,單磷酸阿糖腺苷是抗脫氧核糖核酸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合成脫氧核糖核酸,從而發揮抗病毒作用[2]。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94 例,旨在探討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的臨床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94 例,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7 例。 觀察組男24 例,女23 例;年齡6 個月~5 歲,平均年齡(3.23±0.54)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32±1.53)d;每天腹瀉次數4~11 次,平均(7.51±0.86)次。 對照組男21例,女26 例;年齡7 個月~5 歲,平均年齡(3.35±0.41)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4.16±1.39)d;每天腹瀉次數4~12 次,平均(7.64±0.97)次。 兩組性別、年齡、 病程、 每天腹瀉次數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輪狀病毒腸炎診斷標準[3];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細菌性腸炎;貧血或營養不良;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近期服用抗病毒、止瀉藥治療;嚴重精神障礙;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對本研究相關藥物成分過敏。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20093355)治療,1 歲以下患兒1 g/次,1~2 歲患兒1.5 g/次,2 歲以上患兒2 g/次;每天3 次,溫開水沖服。 連續治療5 d。
1.3.2 觀察組 給予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治療。 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國藥準字H20023876),5 mg/(kg·d),靜脈滴注,1 次/d。 蒙脫石散用法用量同對照組。 連續治療5 d。
1.4 療效評估標準 患兒腹瀉、發熱、嘔吐、腹痛等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每天小于2 次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大便次數每天2~4 次為有效;未達以上標準為無效。 將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恢復正常時間。(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 抽取兩組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液備檢, 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TNF-α、IL-6 水平, 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hs-CRP 水平。(4)比較兩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1 例, 有效14 例,無效2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5.74%(45/47);對照組顯效23 例,有效12 例,無效12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4.47%(35/47)。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8.393,P=0.004)。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n 止吐時間 止瀉時間 退熱時間 大便恢復正常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47 47 tP 1.54±0.51 2.12±0.84 4.046<0.001 2.14±0.33 3.54±0.49 15.247<0.001 1.24±0.26 2.51±0.38 18.910<0.001 1.91±0.57 2.75±1.04 4.856<0.001 3.15±0.24 4.12±0.31 16.962<0.001
2.3 兩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比較(±s)
IL-6(μ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47 47 tP 21.62±3.26 21.51±3.37 0.176 0.861 7.63±1.76 13.32±2.45 12.931<0.001 62.66±12.21 62.35±12.78 0.120 0.941 29.72±6.68 41.45±10.53 6.449<0.001 35.37±6.22 35.25±6.93 0.088 0.930 14.66±3.19 22.74±4.48 10.072<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惡心1 例, 食欲不振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6%(2/47);對照組出現惡心2 例,嘔吐1 例,食欲不振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1%(4/47)。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χ2=0.178,P=0.673)。
輪狀病毒腸炎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較高[3]。 據相關數據統計,40%的小兒腹瀉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是導致小兒腹瀉的重要原因,且其可累及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影響患兒正常發育,因此,給予有效藥物治療對臨床有重要作用[4]。
蒙脫石散是一種胃腸道黏膜高效保護劑,有層紋狀結構和非均勻性電荷分布,能吸附大部分腸道細菌、毒素、病毒,減輕有害物對胃腸道黏膜的侵蝕,降低胃腸道黏膜損傷,促進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再生與吸收,改善患兒脫水情況。 此外,蒙脫石散能與黏液蛋白充分結合,刺激黏膜,增加黏蛋白合成,從而改善黏液厚度,利于在腸道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維持腸細胞吸收、分泌功能,進而增強抵御外來病原體等微生物的侵襲能力,保護腸道黏膜[5]。 有研究證實,蒙脫石散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無拮抗作用和不良反應[6]。 單磷酸阿糖腺苷為抗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藥,用于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作用機制為:進入機體后,經磷酸化反應,生成阿糖腺苷二磷酸(Ara-ADP)和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Ara-ATP 與脫氧腺苷三磷酸(dATP)競爭性結合,減少聚合酶活性,且通過抑制病毒核苷酸還原酶的活性,從而抑制病毒DNA 合成,抑制病毒復制[7]。本研究將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的觀察組與單獨使用蒙脫石散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4%) 高于對照組(74.47%),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療效確切,能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縮短住院時間。 此外,兩組不良反應均較低,表明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安全性高。
IL-6 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 由單核吞噬細胞和T 淋巴細胞合成與分泌,可促進T、B 淋巴細胞聚集、 激活和分化, 參與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過程;hs-CRP 參與急性時相反應,是參與炎癥反應的重要媒介;TNF-α 是一種促炎因子, 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在炎癥反應過程中起“核心”效應。相關研究證實,hs-CRP、IL-6、TNF-α 等細胞因子, 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參與輪狀病毒腸炎疾病發病過程,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標[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 能降低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 綜上所述,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蒙脫石散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療效確切, 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降低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縮短住院時間,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