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春
(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中醫院泌尿生殖科 民權476800)
相關研究顯示,排卵障礙是導致不孕癥發生的首要因素,此外排卵異常、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堵塞及精液異常也能導致不孕癥[1]。 目前,采用西藥來曲唑治療不孕癥是臨床主要手段,但長期服藥存在較多不良反應,且療效欠佳[2]。 基于此,本研究通過中醫辨證思想采用活血補腎方加減聯合西藥來曲唑治療不孕癥,觀察其臨床應用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不孕癥患者400 例, 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0 例。觀察組原發性不孕癥90 例,繼發性不孕癥110 例;年齡19~45 歲,平均年齡(26.81±3.73)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34±1.97)年。對照組原發性不孕癥94 例,繼發性不孕癥106 例;年齡20~46 歲,平均年齡(27.17±3.80)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26±1.91)年。 比較兩組臨床分型、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入選標準 (1)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輸卵管性不孕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3]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腎虛血瘀癥”診斷標準,主癥:性欲減退、月經量少、閉經血塊、顏色暗淡;次癥:疲倦無力、夜尿頻多、腰膝酸軟;舌脈:舌淡紫苔厚,脈細澀。(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且內分泌檢查促卵泡生成素/促黃體生成素(FSH/LH)失調,符合不排卵二型;持續不孕時間>1 年;育齡婦女且年滿18 周歲,育齡參照聯合國規定為15~49 周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均悉知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因性伴侶陽痿、早泄等男性不育因素導致不孕者;合并陰道、子宮、卵巢等生殖系統炎癥或惡性腫瘤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來曲唑片(國藥準字H19991001)治療,月經第5 天開始,2.5 mg/次,1 次/d,共用5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活血補腎方加減治療,組方:菟絲子15 g、當歸10 g、丹參15 g、熟地黃10 g、桑寄生15 g、赤芍15 g、枸杞子15 g、炙甘草6 g;尿頻者加用補骨脂10 g,腰膝酸痛、疲乏無力者加用牛膝15 g。 月經第5 天開始,1 劑/d,加水500 ml,煎煮至200 ml,分兩次服用,根據病情發展服用10~20 d。 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療效標準參考《輸卵管性不孕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3],治療后患者成功妊娠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月經規律、經量正常為有效;治療后,患者未妊娠且月經紊亂或閉經為無效。總有效=有效+顯效。(2)性激素水平及卵泡直徑: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 月經來潮第3~5 天清晨,空腹狀態抽取4 ml 靜脈血,離心分離,使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睪酮(T)、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通過超聲檢查測定卵泡直徑變化。(3)排卵率及妊娠率:治療后連續追蹤觀察6 個月,監測卵泡及宮頸黏液狀態,并聯合體溫變化判斷排卵情況;排卵后第14 天檢測血HCG 判斷妊娠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 行χ2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00%,高于對照組的6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性激素水平及卵泡直徑對比 治療3 個月后, 觀察組E2水平及卵泡直徑均高于對照組,T、L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性激素水平及卵泡直徑對比(±s)

表2 兩組性激素水平及卵泡直徑對比(±s)
卵泡直徑(mm)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性激素水平T(ng/ml) E2(pg/ml) LH(IU/L)對照組觀察組200 200 t P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觀察組200 200 t P 2.04±0.81 2.02±0.85 0.241 0.810 1.30±0.94 0.97±0.93 3.529 0.001 35.31±12.55 35.27±12.60 0.032 0.975 39.76±15.79 45.11±15.04 3.470 0.001 16.14±5.02 16.10±5.11 0.079 0.937 8.01±4.90 6.38±4.86 3.340 0.001 9.84±2.57 9.80±2.55 0.156 0.876 16.89±4.53 18.37±4.61 3.238 0.001
2.3 兩組排卵率及妊娠率對比 觀察組排卵率為74.50%、 妊娠率為51.00%, 分別高于對照組的61.50%、35.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排卵率及妊娠率對比[例(%)]
臨床將1 年內未采取避孕措施且性生活正常,但未成功妊娠定義為不孕癥。 不孕癥屬于婦產科常見病癥, 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 我國存在10%~15%的育齡夫妻遭受不孕不育困擾,因此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不孕癥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因中醫研究不斷深入,臨床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中醫學認為不孕癥屬于“腎虛血瘀”范疇,分為肝郁、腎虛、血瘀、痰濕等類型。 其中肝郁型患者月經延期,量多不定,小腹脹痛,精神抑郁;腎陰虛癥患者月經錯后,量少色淡,腰酸腿軟,眼花心悸;腎陽虛癥患者腰痛如折,白帶增多,性欲淡漠,腹冷肢寒,小便頻數;血瘀型患者月經紫黑,經行不暢,經前腹痛;痰濕型患者形體肥胖,帶下量多,頭暈心悸,胸悶犯惡[5]。
腎為藏精之本,腎臟虛弱則血氣凝滯,血氣凝滯則導致生殖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因此治療不孕癥應遵循補腎氣、通血絡原則[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個月后,觀察組E2水平及卵泡直徑均高于對照組,T、L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治療總有效率、排卵率及妊娠率均高于對照組。 分析其原因在于,活血補腎方方中菟絲子味甘性平,歸肝、腎、脾經,主治腎虛諸癥,如腎經虛損、真陽不固,具有固精縮尿、補肝益腎功效;當歸味辛性溫,歸肝、心、脾經,主治血虛諸癥,如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可達調經止痛、補血活血之功,與菟絲子同為君藥;丹參味苦性寒,歸心、肝經,通經止痛、活血祛瘀;熟地黃味甘性溫,歸肝、腎經,主治崩漏遺精、月經不調、腰膝痿弱,可達滋陰補血功效,與丹參同為臣藥;桑寄生味苦性平,歸肝、腎經,可通經絡、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赤芍味苦性寒,歸肝經,可散瘀止痛、清熱涼血;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益精明目,滋補肝腎,與赤芍、桑寄生共為佐藥;炙甘草味甘性平,調和諸藥。 共奏固精益腎、補血活血之功效[7~8]。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菟絲子主要化學成分為多糖、槲皮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提升機體造血功能,改善卵巢功能,降低肝損傷,增強免疫力及性活力[9]。 此外,菟絲子可增加下丘腦-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提高垂體對LRH 及卵巢對LH 的反應性,以此促進排卵,達到治療不孕癥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中醫辨證思想使用活血補腎方加減聯合西藥來曲唑治療不孕癥, 能夠提升治療有效率,大幅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