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瀅 劉中勇
(1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7 級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330006)
心衰病患者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為心慌、氣喘、肢體浮腫等。輕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活動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同時有略微氣短、心慌,發(fā)作時間較短暫,休息后癥狀可獲得比較顯著的改善;重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胸悶、氣喘,伴有下肢水腫,發(fā)作時間較久,休息后也無法自行得到有效的改善。 西醫(yī)學中的各類已知或未知原因而致的心力衰竭都歸屬于此范疇。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全世界心力衰竭患者約有1.17 億人,其中中國心衰患者數(shù)量約為2 997.1 萬,占世界的1/4左右。 近幾年以來,我國心衰疾病患病人數(shù)正在逐年上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心衰病已逐漸成為危害我國居民身心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之一。 劉中勇教授為江西省名中醫(yī),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探究以數(shù)據(jù)發(fā)掘為方法,研究劉中勇教授診治心衰病的臨床用藥規(guī)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 年12 月~2019 年8 月期間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劉中勇教授診治的心衰病門診病案60 個,均為治療有效病例。收治時間,療效標準。
1.2 挖掘方法與指標 數(shù)據(jù)發(fā)掘采用SPSS24.0 統(tǒng)
計學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出每味藥的運用次數(shù),找出核心藥味及其用藥頻次,剖析方劑組成規(guī)律,概括出治療心衰病的方藥配伍。
2.1 中藥使用情況 一共統(tǒng)計到68 味中藥材,其中共計20 味運用次數(shù)超過20 次的中藥材,由多到少依次為黃芪、黨參、桂枝、當歸、炙甘草、赤參、茯苓、川芎、赤芍藥、白芍藥、白術、橘皮、法半夏、桃仁、紅花、澤瀉、豬苓、枳殼、厚樸、麥冬,共計使用739次。 見表1。

表1 使用率最高的前20味中藥
2.2 中藥功能分析 運用次數(shù)在前20 味的中藥中,解表藥有桂枝,共采用48 次;活血化瘀藥中包含赤參、川芎、桃仁、紅花,共采用146 次;補氣藥中包含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共采用185 次;清熱涼血藥有赤芍藥,共采用39 次;補血藥中包含當歸、白芍藥,共采用85 次;理氣藥中包含橘皮、枳殼,共采用60 次;化痰止咳平喘藥有法半夏,共采用34 次;利水滲濕藥中包含澤瀉、茯苓、豬苓,共采用99 次;化濕藥有厚樸,共采用23 次;補陰藥有麥冬,共采用20 次。 見表2。

表2 不同功效中藥頻次統(tǒng)計表
本研究納入60 份門診病案,統(tǒng)計到68 味中藥材, 運用20 次以上的中藥有20 味, 共計使用739次,說明這次數(shù)據(jù)發(fā)掘所得到的20 味中藥是劉中勇教授診治心衰病的最常用中藥。
劉中勇教授治療心衰病補氣藥和活血祛瘀藥運用最多,表明劉中勇治療心衰病尤其注重益氣活血法的使用。 心陽虛損,氣血不運,脈管瘀阻,反之又加重氣血陰陽的虧虛,則可致心衰。 清代醫(yī)家王清任擅長運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心衰疾病,《醫(yī)林改錯·卷上》說:“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fā)百中。 ”加之生脈散或六君子湯有著更加顯著的效果。 于桂芝等[1]以補氣合用活血法診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 例,選方為自擬益氣活血湯,結果總有效率為88%,降低了患者的再住院率。 有診療病例[2]顯示,運用益氣活血類中藥治療心衰疾病效果明顯。 益氣活血藥能夠加強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降低心室重構的風險,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效調節(jié)心肌細胞能量代謝,從而降低心衰的致死率。 下面總結出劉教授用于治療心衰病的常用方劑如下:
3.1 生脈散、六君子湯 主要藥物有黃芪、黨參、白術、茯苓、麥冬、炙甘草、橘皮、法半夏。 黃芪大補元氣,黨參甘平、補益生津,臨床常用二者代替人參。生脈散的初衷主要是針對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后世醫(yī)家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臨床實踐證明為益氣養(yǎng)陰之主方。 六君子湯乃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而來,六君子湯具有補益脾胃、燥濕祛痰的功效。 采用這兩首方劑治療心衰疾病,可從肺、脾著手辨證施治。肺主氣,脾主運化,氣機調暢,運化功能正常,臟腑氣血充沛;氣機失調,則運化失常,氣虛加之血瘀、痰濁,脈絡不通,發(fā)為心衰。 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氣、補中養(yǎng)胃;白術健脾燥濕;橘皮祛痰平喘;半夏止咳鎮(zhèn)吐;輔以甘淡之茯苓滲濕健脾,茯苓、白術合而用之使健脾去濕之效更加顯著,以促其運化;使以炙甘草甘溫調中。 諸藥并下,共奏甘溫益氣、調補脾胃、養(yǎng)心安神、順氣祛痰之功。 現(xiàn)代臨床研究表明,橘皮具有促進胃酸分泌進而幫助消化,加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調節(jié)血壓、減緩心率、舒張小血管的功效[3];同時六君子湯能夠加強細胞的吞噬吸收功能和機體的免疫保護能力,調節(jié)腸胃蠕動,保持胃腸道健康狀態(tài)[4]。
3.2 苓桂術甘湯 主要藥物組成為茯苓、 白術、桂枝、炙甘草。 苓桂術甘湯是以茯苓搭配白術為主,具有健脾祛濕利水的作用,臨床用以心衰病之陽虛水泛證的治療。 方中茯苓、白術均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之功效,可使飲邪從尿液中去;桂枝溫陽化飲、調理氣機;炙甘草味辛甘,可解表化陽、培土制水、調和諸藥?,F(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苓桂術甘湯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與氨基末端B 型腦鈉肽原,并具有保護心肌細胞,防止其損傷等功效[5]。
3.3 半夏厚樸湯、 二陳湯 藥物主要有法半夏、厚樸、橘皮、茯苓、炙甘草。 漢代著名醫(y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 中最早記載了半夏厚樸湯, 用于治療梅核氣。 二陳湯提出于《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主治濕痰證。 二陳湯中的法半夏燥濕祛痰、和胃下氣;橘皮既可理氣化滯,又可助君藥燥濕祛痰;佐以茯苓補中滲濕,炙甘草調胃和中、協(xié)調諸藥。 合方共用有逐濕祛痰、順氣和中之功。該方可用于脾氣虛加之痰濕壅盛型心衰的治療。 半夏厚樸湯中的法半夏既可祛痰又可化結,還可以和胃下氣;厚樸燥濕祛痰、順氣消滿;茯苓味甘淡,具有利濕補脾之功,濕去則痰無滋生。通方并用,藥味辛苦夾雜,相互為用,辛以行氣化結,苦以燥濕降氣,使郁邪得舒,痰濁得化,則痰氣郁積之梅核氣自去。雖梅核氣和心衰病的發(fā)病原因不同,但是兩者的發(fā)病機制相似。 心衰病以氣血陰陽虧虛為本,氣滯、瘀血、痰濁、水飲為標,本虛標實,形成心陽氣虛、 血脈瘀滯; 而梅核氣的發(fā)病機制為氣郁痰阻,沖氣上逆于胸膈以上。 兩者發(fā)病原因雖不相同,但發(fā)病機制卻相同,故均可應用半夏厚樸湯治療,這是異病同治原則的體現(xiàn)。諸多臨床研究顯示,法半夏確有止咳平喘、消炎、止嘔、抗衰老、減輕不良反應、鎮(zhèn)靜等功效,因此廣泛用于臨床[6]。
3.4 五苓散 茯苓、豬苓、白術、澤瀉、桂枝可組成五苓散,該方臨床用于治療心衰疾病,是從肺、脾、腎論治。肺主行水,肺的宣降失常,水道不通,水液的輸布排泄失常甚至停滯,逐步化成痰濕;脾主運化,主運化水谷精微,日常飲食不當可致脾胃虧虛,脾失健運,難以運化水谷,積濕為痰,痰濕為??;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度機體水液分布代謝的職能,若其職能失常, 則水液停于體內(nèi)形成水飲之邪進而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 五苓散最早用于治療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可用于治療水飲凌心之心衰疾病。 其中澤瀉甘淡利水滲濕為君藥; 以茯苓、 豬苓增強澤瀉的利水化濕之效,合而為臣藥;輔以白術補中以運化水飲,輔以桂枝通陽化氣以助行水。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作用,類似醛固酮等拮抗劑,可促進機體保鈉排鉀[7]。 茯苓能有效保護缺血心肌組織,對血栓加以抑制,緩解心衰等癥狀,同時減輕水腫,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
3.5 血府逐瘀湯 桃仁、紅花、川芎、赤參、當歸、白芍藥、赤芍藥、枳殼、炙甘草為血府逐瘀湯的主要成分。 著名醫(yī)家王清任于《醫(yī)林改錯》中將血府逐瘀湯用于治療頭痛、胸痛等,屢屢效果顯著。 血府逐瘀湯有著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胸中血瘀證。 其中桃仁破瘀祛滯而化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消痛,合為主藥;赤芍藥、川芎助君藥活血化瘀;白芍藥、當歸養(yǎng)血益陰、清熱活血;枳殼寬胸行氣;炙甘草調和諸藥。 并而用之,使瘀血化、新血生,則諸癥可除,為治療胸中血瘀證之主方。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赤芍藥確有抗血小板聚集、抵抗血栓形成、抗腫瘤因子、預防動脈硬化、調節(jié)血液黏度、舒張冠狀動脈等功效[8]。
基于以上數(shù)據(jù)發(fā)掘結果可知,劉中勇教授診治心衰疾病常從心、肺、脾胃、腎入手進行辨證施治,同時尤其注重補氣、祛痰、化瘀、逐水藥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