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梅
(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連州鎮中心衛生院護理部 連州513499)
門診輸液室承擔大部分門診患者治療工作,在方便患者就醫的同時,也增加了醫院感染防控的難度。 有研究報道,醫院感染引起的額外死亡率為4%~33%[1]。門診感染是醫院感染的一種特殊類型,由于輸液患者流動性較大,促進了感染散播,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療。 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對門診感染防控效果有待提高。 因此,如何有效地對門診感染進行防控成為門診醫療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院于2019年開始實施分層護理管理模式,本研究以分層管理模式實施前后為時間節點,探究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對護理質量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8月共34 名門診輸液室護士作為研究對象,期間門診輸液室共接待患者9 475 人次。 將2018 年5~12 月分層管理模式實施前的17 名護士作為對照組,2019年1~8 月分層管理模式實施后的17 名護士作為觀察組。 對照組護士年齡21~44 歲, 平均(28.83±6.74)歲;護齡1~20 年,平均(7.55±2.18)年;共接待患者4 871 人次。 觀察組護士年齡20~45 歲, 平均(27.30±7.09)歲;護齡1~23 年,平均(7.72±2.34)年;共接待患者4 604 人次。 兩組護理人員年齡、護齡和接待患者人次等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入組護士自愿參與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從事護理工作的年限不低于1 年;學習能力較強,服從并完成上級安排的任務。 排除標準:各種原因導致的無法完成研究方案者。
1.3 管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即在護士長的領導下,各級護士按照崗位職責實行責任制護理,科護士長統一進行管理,確保門診護理工作順利進行。觀察組實施分層管理模式,根據門診感染防控工作難度和關鍵性匹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達到防控感染的目的。 建立門診分層管理模式:(1)確定責任組,即根據每月輸液患者數量劃分責任組,保證每組患者數量均衡。(2)確定護士分層,受學歷、職稱、經驗及職業技術的影響,不同護士之間綜合素質存在較大差異, 結合我院護理人員實際確定了N1~N3 護理分層,N1 級護士要求護齡1~5 年,初級護師職稱;N2 級護士要求護齡5~10 年,主管護師職稱;N3 級護士要求護齡>10 年,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稱。(3)確定各級護士崗位職責,N1 級護士負責門診輸液室輸液工作及輸液物品與環境的管理;N2 級護士負責解決下級護士關鍵技術難題并協助上級護士開展護理質量監督與管理工作;N3 級護士負責對科室護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協調護理人員的工作,統籌解決感染防控出現的問題。護理人員分層培訓:組織輸液室護理人員統一參加醫院感染控制培訓會,培訓內容包括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應對策略、 醫院感染控制規章制度、抗菌藥物的規范使用等。科室培訓由護士長組織實施, 根據護士級別針對性進行輸液流程及無菌操作規范、感染控制知識、護患溝通及護理管理知識等內容培訓。 護理人員分層對門診輸液患者管理: 按照責任組患者數量平均分配N1 級護士至各責任組,按照無菌操作規范完成輸液流程、物品與環境管理。N2 級護士負責處理各責任組病情復雜、輸液困難患者的輸液工作,督導輸液護士執行感染控制規章制度,輸液室的環境控制,檢查科室器械與物品合格情況,協助上級護士考核。 N3 級護士負責監督提高門診感染防控整體工作質量, 積極配合院感科控制指標采集與質量檢查, 與護理人員共同探討降低醫院感染率的方案,保證落實。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門診輸液感染率[2]:統計患者輸液期間及離院潛伏期發生輸液穿刺點炎癥反應或膿性分泌物等輸液相關感染及呼吸消化道感染人數, 感染率=感染例數/輸液例數×100%。(2)環境控制合格率[3]:比較實施分層管理前后醫院空氣、物品表面及護士手衛生合格情況,空氣質量每季度檢查1 次,干預結束1 次共3 次;手衛生及物品每月抽檢2 次,每組共16 次,評價標準參照相關標準執行[4]。(3)護理滿意率:采用我院感控辦制定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 調查內容包括輸液環境、 操作技術、專業知識、服務態度等,總分100 分,≥90 分表示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例數/輸液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門診輸液感染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門診輸液總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門診輸液感染率比較[例(%)]
2.2 兩組護士醫院環境控制合格率比較 觀察組環境控制合格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醫院環境控制合格率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1.96%(4 234/4 604),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77.36%(3 768/4 871),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醫院感染控制是醫院管理工作及醫院綜合水平的重要體現,醫院感染控制不佳,會使就診患者發生交叉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疾病和經濟負擔。 護士的工作內容決定了她們是患者院內最密切的接觸者,她們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著醫院感染的防控質量[5]。 常規護理管理模式是上級對所有一線護理人員的統一管理,不能體現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特點,缺乏針對性,感染的防控效果有待提升。 因此,實施高效優質的護理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至關重要[6]。
門診輸液感染率是衡量醫院門診護理管理工作質量的參考指標[7]。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說明分層管理模式在降低門診感染率方面的效果優于常規管理模式, 可顯著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 門診輸液護士工作接觸患者多、 工作量大,不利于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開展,分層管理模式把護理人員等級、日常工作和感染防控等匹配起來,充分發揮各層護理人員的優勢, 因此感染防控效果較好,感染發生率較低。門診環境控制合格率是護理效果的體現,優質的管理可促進環境控制,有利于感染預防[8]。 觀察組門診環境控制合格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分層管理加強護士對自身及門診環境控制,降低了不合格率。 分層管理設4 級,進行層層管理,并通過培訓學習相關操作規范, 加深對感染相關知識的了解,糾正了護士錯誤的感染相關觀念和行為,因此觀察組門診環境控制合格率較高, 促進了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實。護理滿意度方面,通過患者對分層管理模式的評價,整體了解實施效果[9]。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說明分層管理模式在感染防控方面實施效果較好, 這可能與分層管理模式的實施促進了優質的護理服務,創造了健康的就診環境,降低了患者的感染風險有關。由此可見,護士分層管理模式根據每個護士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層層指導,在規范操作流程、控制感染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0]。綜上所述,分層管理模式應用于門診輸液患者感染防控,降低了門診患者院內感染率,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率,臨床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