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問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天水,741000)
骨科疾病一般都要經過手術實現治療,而手術治療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在手術中患者會感到疼痛感,因此在骨科治療中避免不了骨科創傷及感染創傷的發生,并且發生幾率比較高,不但影響了患者神經系統,使患者運動神經受損,進而影響患者的正活動,還增加患者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的疼痛感及并發癥發生率,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了威,所以一般會在骨科治療手術之后進行創傷性及感染性治療[1]。對此,本文作者以自己所在醫院的90 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索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中負壓封閉引流(VSD)治療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90 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者、嚴重感染者和精神障礙者等。所有患者都對本研究進行了了解并簽署了研究同意書,其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觀察組45 例患者中含有28 例男性患者和17 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0~75 歲,平均年齡為(57.67±4.25)歲;臨床癥狀:骨科創傷新創面患者21 例,感染陳舊創面患者24 例;創傷情況:四肢創傷患者28 例,腰骶部創傷患者17 例。對照組45 例患者中含有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16 例;年齡為21~79 歲,平均年齡為(57.72±4.53 歲;臨床癥狀:骨科創傷新創面患者22 例,感染陳舊創面患者23 例;創傷情況:四肢創傷患者27 例,腰骶部創傷患者為18 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具有可比性,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具體治療過程如下:①相關醫護人員要綜合的評估患者創面嚴重程度及其感染程度,并將評估出來的結果記錄,以作為清創措施制定的重要依據;②對患者進行常規創面清理處理,并給予敷料更換,更換的時間間隔為1~2d;③對面積較大的患者,在進行創傷治療時需要將引流管放置到患者患處,以實現引流,引流后將抗生素應用到患者的感染性創面,以預防創面感染[3];④待防感染措施實施完成后,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定期病原學檢測,檢測的時間為5~7d 一次,檢查和觀察的主要內容是患者創面新鮮肉芽生長情況,如果患者的肉芽得到良好生長且豐滿,則表示創傷面可以進行縫合,反之則不能且需要進行皮瓣轉移手術;如果患者創面出現明顯的感染和壞死癥狀,則需要對患者給予多次清創處理,直到患者創面新鮮肉芽得到良好生長與豐滿,才能停止清創處理[4]。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給予VSD 治療,治療前要進行與對照組一樣的清創處理,即對感染 創面進行間隔12h 清創處理,之后進行VSD 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①將大小及形狀與創面一致的VSD 敷料覆蓋到清創后在創傷面上,并對創面進行縫補,縫補的材料為半透明薄膜[5];②待敷料和縫補完成后便進行連續性負壓引流,引流時間為1 周,并使用抗生素對感染創面進行抗感染治療;③引流和抗感染治療1 周后,創面上的VSD 感染性創面除調,并對感染性創面留給予病原學檢查分析[6];④待VSD治療后,觀察患者的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如果生長良好且豐滿,則可以直接縫合,如肉芽生長不良且不豐滿,則需要對患者進行第二次VSD 敷料治療,治療1 周后再次對肉芽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并進行藥敏試驗,然后根據試驗結果對患者進行負壓引流和抗炎,如果肉芽生長還不夠豐滿,則需要進行多次VSD 治療,直到患者創面愈合為止[7]。
1.3.1 觀察指標
治愈率、顯效率、無效率、總有效率、創傷面愈合時間、感染面愈合時間、疼痛持續時間、換藥次數和住院時間[8]。
1.3.2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①治愈:治療2周內創傷及感染創面具有明顯的好轉,且不需要更換敷料;②顯效:創面皮膚存活面積大、創面的分泌物得到有效減少、創面肉芽得到良好生長,且更換敷料后創傷及感染創面逐漸愈合;③無效:創傷皮膚壞死、感染創面分泌物增加,創面肉芽沒有得到良好的生長,多次更換敷料后創面也沒有得到愈合;④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總例數×100%[9]。
采用SPSS20.0 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計算、統計、分析和處理,分別采用x2 和t 檢驗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用P<0.05 表示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10]。
觀察組患者經VSD 治療后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78%,對照組患者經常規治療后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經VSD 治療后的創傷面和感染面1 周、2 周、3 周和>3 周的愈合率均優于對照組,顯著差異 ,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和表3。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創傷面愈合情況比較[例(%)]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感染面愈合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經VSD 治療后的疼痛持續時間為(2.09±0.76)d、換藥次數為(1.42±0.38)次、住院時間為(21.82±4.01)d,均優于對照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疼痛持續時間、換藥次數和住院時間比較(x±s)
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不但是骨科治療中的常發疾病,還是各種外科治療中常發疾病,傳統的治療方法一般包括常規換藥和引流,不但能夠有效清除創面壞死組織,還能夠有效清除創面分泌物和膿液等,進而促進創面肉芽良好生長[11]。但不可否認的是常規的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治療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通常只能治療一些創面較小且不深的創傷及感染創面,對于大且深的創面則需要留置引流管來實現引流,并且引流后也不能完全將缺損部位的肉芽充填,頻繁的換藥還會使風險增加,進而加大相關醫務人員的工作量,且預期效果不好,因為使用引流管引流使容易發生堵塞,導致患者創傷面被感染,加之耗時長、成本高、感染率高等缺點,導致傳統的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治療方法存在很大風險[12]。
VSD 治療的原理在于使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進行負壓封閉引流,并使用微孔海綿將引流物分割,使引流物能夠在不接觸創面的條件下被引流,有效避免了引流管被引流物堵塞,最終實現對創面的感染性治療。多項研顯示,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給予VSD 治療,不但能夠有效縮短急性創面的愈合時間,還有效縮短慢性創面的愈合時間,與傳統的換藥引流治療方相比,其負壓封閉引流的時間能夠保持在7~10 d,遠超過傳統敷料的保持時間(1~2d),不但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還明顯減少了相關醫護人員的工作量[13]。經過多項實驗還驗證了VSD 治療不但能夠高效清洗創面,為引流提供一個干燥且干凈的環境,還能夠促進患者毛細血管增生和擴張,減少創傷面壞死面積和滲出物,進而達到降低創面感染程度、促進創面肉芽良好生長的目的,進一步證實VSD 更優于傳統的換藥引流法[14]。
另外,VSD 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治療材料大小及形狀與創面的相一致,以起到隔離創面細菌、徹底封閉引流和防止創面被細菌污染的作用[15]。聚氨酯薄膜是VSD 治療中常使用的敷料,不但能夠有效將引流動力維持在較好的高負壓水平上,好能夠有效封閉創面,將創面外面的環境隔離,以避免和降低創面污染的發生[16]。
本研究對觀察組45 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進行VSD治療試驗,其試驗結果顯示經VSD 治療后45 例觀察組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78%,而對照組45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經常規換藥引流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僅為77.78%,觀察組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患者的創傷面愈合率、感染面愈合率、疼痛持續時間等指標優于對照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VSD 的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換藥引流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給予VSD 治療,能夠有效提高創傷面和感染面的愈合率,值得臨床推廣。